[创作] 【古文观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楼主: moodyblue   2020-05-16 14:25:47
【古文观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网志图文版:
https://www.b88104069.com/archives/4501
《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千古哲人孔子简短六个字,另一位千古史家看到了,读
懂了,立《左传》写一篇精彩纪事,后收录为《古文观止》篇首。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母后生太子时不顺,埋下心里偏差的种子,太子取名为“寤生”,母后偏爱次子,几次私
心想立次子为王,国王没答应。太子即位,母后不死心,搬弄口舌使次子成为京城大叔。
次子巩固了自己势力又有母后撑腰,享尽几年荣华富贵,没浇熄从小母亲根植的权力种子
,终究走上了起兵造反这条命运的关口,而从小被取名寤生的庄公早有准备,分秒不差先
发制人,于是有了《春秋》这句话:“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仔仔细细地推敲《春秋》每一字句,史学家知道断简残篇中有话没说出口,更怕
思想家的微言大义被刻意曲解,因此“具论其语”:段没有遵守弟弟和臣子的分际,因此
不以“弟”称之。犯上想成为第二个君主,必须严厉以“克”这个动词遣责。明明郑庄公
在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没教化好母亲弟子臣子,终以兵戎相见收场,故讥讽为“郑伯”
。至于段最后狼狈奔逃到共这个地方,一字一句重如泰山的《春秋》连提都不提了。
一字之褒、一字之贬,隐诲不说的结局掩藏于笔锋之中,留待后世贤者智者挖掘。
无《春秋》,不会有为之注解的《左传》,而没有《左传》,深埋于《春秋》字里行间的
尖锐批判,也许真成为北宋王安石所谓的“断烂朝报”,不会在汉朝被立为五经学官,更
遑论后来成为中国千千万万文人必须落笔成章的《十三经》。我们当代人看几个箱箧装不
完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大可一笑置之,当作古中国封建专制下的前朝古物,可是两千年后
再阅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稍具中文国学基础的读者,平心而论,可以感受汉文化中
弥足珍贵的文字艺术。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相传《春秋》为孔子所著。孟子为这本书所作的眉批千古流传:“孔子成《春秋》而乱臣
贼子惧。”两千年后看这个注解,是讲错了,也是讲对了。
孟子说这话带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可是后代人翻翻陈年古籍,考究孔子孟
子当时所处年代,宫庭里政治权谋已经太拥挤了,孔孟之流根本不得其门而入,只能站在
门外,远远朝高墙大声疾呼,高墙里诸候将相听不见书生喊他们叫“乱臣贼子”,而其实
他们不太需要关心高墙外的声音,因此何“惧”之有。
孔孟两人都曾经率领门徒周游列国,一群人到处奔波,醇醇告诫的道理没有人听,孔子甚
至被困遇险以至于绝粮七日,所以两人最终都只能带着一班徒弟隐身巷弄,找个安静角落
悄悄著书立说。既然说不听,那就写下来吧,形诸文字,流传后世有智之士挖掘。因此把
镜头放到春秋战国宫庭高墙边,炎凉世态横摆在眼前,孟子这句话讲错了,言过其实以至
夸夸而谈,流露其人其著作特有的读书人息气。
而说这句话对,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从孔子本身行为来看,一个是后设历史眼光来看。
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稍读春秋战国史册,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多到不提也罢
,更何况长年沉浸于古籍整理的孔老夫子。即使如此,年迈七十已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一个老头子,慎重斋戒三日,佝偻曲膝地恳请哀公伐齐,其结局可想而知。
再过三年,孔子终年七十三岁,众弟子为其服丧三年。所以约两百年后孟子慷慨直言的“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与其说是史实,不妨解读为后代弟子遥望那年迈斋戒
的庄严身影,不由得一股浩然正气冲上来,一吐对于先师坦蘯胸襟的赞叹之辞。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一生遵崇古法的孔子,念兹在兹周朝先贤周公旦所制定的礼和乐。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记载详实的朝代。据传周先祖历经十五代不断迁徙,部落长老们
才得辛苦地安居发展农业,起初为商朝属国,再经过几代更迭的兵戎战事,终于取而代之
,后来再有周公旦东征平定三盛之乱,终于大势抵定。
面对部落先祖们想像不及的这么一大块国土,周公旦已无气力再作思索,沿续部落共主的
思惟,由小而大分封诸候,周王室尝试以形式上的礼乐和封建世袭维持住得来不易的疆土

而孔子在整理史籍时,探究了西周建国立国的古制,再看遍了礼乐崩坏、层出不穷的乱臣
贼子,在合与分、分与合的历史钟摆中找到规律,隐约预见了某种结构性的腐败是无法改
变的,唯有礼教有可能凝聚人心,在太平盛世得以安邦,在战国乱世得以待王者兴。也许
孔子著《春秋》时,暮色苍茫中只能望见往后的几百年,他没有想到的是,宫庭高墙里《
郑伯克段于鄢》的舞台拆了又搭、搭了再拆,相同戏码上演了两千年之久。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百家争鸣,当时的诸候将相在地理意识上尚没有足够的高度,直至
秦始皇一统江河,再到汉朝巩固江山,沿续两千年的中华文化疆土大致底定。大一统之后
,宫庭高墙里的诸候将相跟着提高了眼界,终于听见了那班读书人的可爱之处。“居马上
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于是春秋三传、汉代五经、大唐九经,再至宋明十三经。其
实明主也好、荒君也罢,再怎么独尊儒术,那些人脑子里暗地里想的东西和左传里的段叔
庄公好不到哪去,然而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动蘯不安中始终有一股浩然正气未
曾漫漶消蚀,那是千古哲人寄微言大义于寥寥数语,那是千古史家寓褒贬于卓绝文采。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