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当失声的天使再次折翼 | 陈俊光

楼主: aurior (auri)   2017-07-24 23:50:48
当失声的天使再次折翼 | 想想论坛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386
司法人权 媒体观察
陈俊光 发布于 7 月 9, 2017
年轻美好的生命殒落,总是让人哀叹不舍,也往往伴随着自责与愤怒──气愤社会居然让
天使折翼、责怪自己竟无能阻止悲剧发生。
报导者、宝瓶、游击
蒄特妮平时亲切、讨人喜欢,但当她被克雷带到汉娜的坟前、要她面对自己的过错,她就
崩溃了。──电视影集〈汉娜的遗言〉Vol.5
十几天前,网络媒体“报导者”刊登了林奕含友人的访问稿,着重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的处
境:在社会上被如何看待、要多么努力才能有发声的机会、同伴的焦虑与哀伤…。该文提
到了林之前的挫折经验,但并未明言是哪家出版社,这或许是因为不想它被流弹波及;毕
竟,个别出版社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社会~不信任精神疾病患者、不相信他们能为自己
负责、乃至剥夺病患声音的社会。
虽然“报导者”并未点名,但宝瓶文化和朱亚君还是曝光了。朱总编公开了一封温言婉语
的信件、用以反驳该文的描述,却有网友提出另一封措词强烈的信件、指责朱总编不诚实
。同时,许多文化人发言肯定朱总编处理此事的谨慎与善意,指责“报导者”差点害死朱
、也暗指“出版小说的游击文化才是害死林的凶手”;这些声援者之中,不少是出版同业
或宝瓶旗下作家(注一)。
朱身为总编辑,当然可以有她的考虑、决定是否替某作家出书。在过程中,把作家的精神
疾病纳入考虑,朱认为是保护、林认为是歧视,这也是人际互动中常见的不一致。“保护
”让人联想到家长(朱自称“母亲的辈分”)、对方也常会觉得被幼体化;朱更提到友人
自杀的创伤经验,这让旁观者更能体会她的心情,却可能让当事人更不舒服(不被信任、
被任意比较…)。然而,如果朱的作法算是歧视,那也是社会上普遍的态度,很难说是出
自恶意──但笔者更肯定游击文化的作法。
Can the Patients Speak?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欢迎来到成人的现实世界;但是,为了让妳拥有双腿得以行走,你必须放弃妳的声音、从
此不能说话或歌唱。──改写自安徒生“人鱼公主”(小美人鱼)
虽然笔者可以理解朱的作法,但她究竟没有出版林的作品。如果林奕含没有遇见游击文化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不会被印成铅字、不会有这么多人看到,不会激发社会对补教
界黑幕的注意、对权势性交受害者的关心,不会有补习班教职员实名制、通奸罪的修正也
不会获得大众支持。如果没有游击文化,林奕含的声音不会被听见。
长久以来,精神病患(注二)就是没有声音的一群。无论是乘着疯人船漂泊、住在深山中
的疗养院终老、或是锁在家中阴暗的角落,他们都不被看见也不被听见;或有人以他们为
题材写小说、写论文,但他们少有为自己发声的机会。
幸亏,以上的描述只是概况、还有许多例外,也幸亏不是每个出版商都像朱总编这么善良
谨慎,所以我们还有吴尔芙、海明威、芥川龙之介、邱妙津,我们也还有舒曼、拉赫曼尼
诺夫、凡高、孟克、尼金斯基…
不只精神病患少有发声机会,性侵受害者、家暴受害者更是如此:不敢发声、发声了也没
人愿意听。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受殖者身上,比林奕含早一两辈的台湾人/文学家尤为典
型:不能以熟悉的日文写作,以母语交谈要挂狗牌;好不容易熟悉了华语写作,才发现报
社出版社文学奖都被中华殖民者控制,要出版想得奖或只是要升学,就必须投合当权者品
味──要描写从没看见过的长江黄河、或是从没感受到的国仇家恨…这不只影响了一代文
学创作者的成名机会,更断丧了好几代民众对文学的兴趣、以及对自身语言文化的信心;
而受殖者中的女性尤其没有机会发声(注三)。从这观点来看:林奕含及其笔下的女性角
色,正代表了以上各类被剥夺声音的失语者,而本书的出版则让失语者得以发声。
不少人指出林的作品仍有进步的空间,这是事实,但许多畅销书也不比这部小说更好。而
且,基于“唤起对社会问题的注意”“让失语者发声”…等理由,这作品仍值得出版。再
者,如果作品不差、却还有进步空间,“让它更好”正是出版社编辑能发挥的功能;关于
此,编辑张蕴方作了最好的示范,她建议加上的结尾“大楼里圆桌聚餐”真是画龙点睛的
神来之笔。
谁杀了林奕含?谁害了朱亚君?
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至今仍扑朔迷离,有十多种阴谋论传说。威廉王子也不相信其母死于
意外,他暗中找来前情报员协助,誓要将凶手绳之于法。──网络媒体、不知原始出处
根据过去研究(注四),出书受挫或成名曝光,虽然都会造成压力:但究其程度,却都是
今天不碰到、今年也一定会碰到(压力程度相当的事件),很难说是造成林奕含自杀的决
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林试图将狼师绳之以法、或是避免有更多的受害者,其努力却少有
进展,在网络述说经验却遭到言语霸凌(注五)……这些挫折与伤害(或许还有其他)很
可能是更重要的自杀近因。考虑到每个人都随时可能因故离世,或许应该说:正是小说的
出版,让林短暂的悲剧人生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正如宝瓶和游击都无意伤害林奕含,“报导者”也无意伤害朱总编。但是,宝瓶和游击、
乃至报导者,在这段时间内都承受了凶手的骂名,何以如此?
无论是戴安娜或是林奕含,年轻美好的生命殒落,总是让人哀叹不舍,也往往伴随着自责
与愤怒──气愤社会居然让天使折翼、责怪自己竟无能阻止悲剧发生。而愤怒的情绪需要
出口,自责的人们需要救赎的行动。于是人们肉搜邪恶的补教名师、并给予惩罚。
然而陈星至今未遭法律制裁,人们余怒未消;只要有另一个疑凶出现,正义之火随时可被
点燃。所以,朱总编的担心“今天不死,明天就被网络霸凌”并非无稽。然而,当朱自杀
未遂的消息见报,熊熊烈火就烧向报导者(网络霸凌?)、一部份则烧向游击文化──但
此三者都有点无辜。
笔者认为:要让不舍或愤怒成为正面的力量、而不是造成更多的伤害,就必须少追究个人
(尤其非恶意的非当权者)、多考虑结构性因素。例如:已经在处理的补教业实名制、通
奸罪修法,林奕含在作品中提到的升学主义、性别压迫、性压抑的文化与教育、乃至台湾
的被殖民处境,还有朱总编提到的出版业现实、病患的社会支持。
当不公义的财富分配得以改善,劳工也能像军公教一样,不必为子女教育和退休生计担忧
,人们就可以有多余的时间金钱心力、用以买书看书,出版事业就不必那么辛苦地做促销
。当低学历者不会被轻视,也能找到劳动条件符合人性的工作,人们就不必盲目追求学历
,升学主义才能改善(重点从来就不在升学制度),中学生就不必成天泡补习班、也不会
太苦闷而让狼师有机可趁。
当族群/性别间的不平等待遇能被修正、被贱斥的语言文化性别能重获尊重,人们就可以
活得更有自信、敢于反抗当权者的压迫(包括权势性交)。当国家预算有更合理的分配,
更多的资源被用来照顾人们的身心健康,朱总编担心的“是否有可以承接她情绪的人”就
不会是大问题(注六)。
或许有读者会问:那些严重伤害林奕含的网络霸凌呢?难道也是结构性问题吗?笔者的回
答会是:如果上述问题能获得改善,进而打造“人能活得更像人”的新国家;在其中,每
个个体都能得到体制权力的尊重,那么他们就更可能尊重其他的生命。
在听完汉娜留下的录音带、并将之寄出后,克雷决定:要更关心周遭需要关心的人。──
电视影集〈汉娜的遗言〉Vol.13
备注:
注一:Ptt有依时序整理的事件懒人包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8631571.A.722.html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8455743.A.977.html
;虽然对朱不友善,但并未遗漏对朱有利的事件;另有两篇精彩评论,来自李旭峰的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thittalee/posts/1599545780058658
https://www.facebook.com/thittalee/posts/1601027453243824
此外,文章引用“汉娜的遗言”中的片段,是因为有“遗言发生作用→周遭人等被检验”
的类似状况,并非影射朱总编有过错。
注二:精神病患(psychotic)和精神疾病患者(psychiatric patients)是不一样的概
念,前者专指的是现实感欠佳的严重病患、后者范围较广;林奕含似乎不属于前者。但是
,社会大众对这两个词并未区分、常有概念混淆的情形,而两者也常受到相类似的待遇,
所以笔者在正文中不作区分,也不讨论社会建构论。
注三:林奕含在书中曾提及台湾的被殖民处境。管仁健先生为这次风波写了几篇评论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6-26/90363
http://www.3kirikou.org/recommend_detail.php?SerialNo=1700
,也都提到了台湾的殖民结构和林奕含的受殖者位置~但管先生没有用“殖民”这个词。
注四:可参考“生活压力事件量表”(连结)
http://www.veryhelp.org/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test02&Category=100029
,该表对许多事件给予分数,以便评估当事人所遭逢的压力程度;该量表虽有实证研究
支持,但仍需考虑每个个体可能有不同感受。此外,该量表形成于网络时代之前,所以
并没有将“网络霸凌”列入。
注五:据林奕含所言:当她匿名谈论被诱奸的经验时,有人嘲笑她“鲍鲍换包包”“还不
是被骑得很爽”;当她谈到精神疾病影响学业和生活功能,有人嘲笑她“公主病发作”。
类似的嘲讽,在林死后仍经常出现在网络上。
注六:关于国家预算与医疗资源,可参见拙作“真是病家和立委造成医疗崩坏吗?”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09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