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我无法告诉你我的哀伤”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14-02-08 02:33:48
    “我无法告诉你我的哀伤”
  http://ppt.cc/Whxc
  这是一张剧照。1970年,艺术家 Bas Jan Ader 拍了一部短片,
全片只有三分钟,内容是艺术家本人在镜头前哭了整整三分钟,片名
就叫做“我无法告诉你我的哀伤”(I'm too sad to tell you)。这
剧照曾出现在我国中的美术课本里,不知为何我竟一直放在心上。课
本上说:作者保证他是真情流露,以此来探索“情绪”这个主题。令
人困惑的是──这部短片和它的片名恰好形成了悖论:如果你无法告
诉我们你的哀伤,你又为什么要拍这部短片给我们看呢?只是要我们
看着你哀伤的表情,仅此而已?诉说,但不表达;观看,却不理解?
(在讽刺现代艺术吗?或仅仅在感叹语言的侷限?)这个悖论逼得我
们不得不接着想下去,想无限多的问题。最令我好奇的问题是:他哭
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影片没有交待任何情节,我们该如何评价一位不
知其悲伤故事的悲伤之人?没有了故事背景,该如何判断影像中人表
情的真实性呢?或者,悲伤的“真实性”重要吗?存在吗?同情,这
个人类最高贵的能力之一,在被剥除了多少背景条件之后,仍能存在
呢?临界点在何处?如果没有故事,人们对悲伤同类的同情会不会折
损呢?如果我们认定他的故事是假的呢?在美术馆看这部短片,和在
YouTube 上看,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这就不由得令人想起了本雅明和他喜用的光晕(aura)这个概念。
光晕,指的是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观赏者心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去
图书馆看达文西的画册,跟跑去罗浮宫现场看,即便肉眼分不出差别,
但感受一定不一样。因为只有在罗浮宫里,我们才会觉得看到了“真
品”。简化地说,艺术品的原件,减去复制品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
光晕了。在摄影术和印刷工业兴起以前,一位欧洲的绘画学徒只能依
靠辗转流传的可疑版画,来揣摩前代大师的作品;也许要等到他真正
成为了一名画师的许多年后,积了一点钱,才有机会去意大利,亲自
看那幅他心仪已久的画面。这样看画所感受到的光晕,跟今天订机票
下周就飞去看的方式,显然大不相同。本雅明最有名的一篇论文叫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讨论的就是摄影和印刷工业的兴起,使得
艺术品的光晕“贬值”的现象。本雅明对光晕贬值这件事看起来还挺
乐观的──“正因为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
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换言之,本雅明认为艺
术品的价值不在其光晕,机械复制的技术恰好帮我们脱除了光晕所造
就的“崇拜价值”,直接看到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
  然而,光晕的作用,似乎仍旧是人类情感的重要机制。我们都看
过“旁观他人之痛苦”,看过“战火从天而降”(越战期间一位女孩
全身赤裸逃避美军燃烧弹的那张照片),我们同情,我们谴责对他人
痛苦的无感。然而如果是一个缺乏叙述、没来由弹出的可疑 YouTube
影片呢?除了关掉视窗之外,过度的反应似乎反而显得矫情。
  据说人类因为演化的缘故,对蜘蛛或蛇类带有本能性的厌恶感,
然而这样的恐惧,显然可以透过大量接触来克服。面对他人痛苦的不
安,这个人类近乎本能性的情感反应(根据桑塔格),似乎也可以因
为大量接触而变得疲乏。也许,我们正走向机械复制时代的另一个极
端──艺术品的光晕所剩无几,而我们不由得发现:光晕本身,往往
才是重要之事,无论你说它有或没有艺术价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