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好雷] 《波士顿勒杀狂》,无人在乎的真相。

楼主: a122239 (Sharp)   2023-03-23 16:51:59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6377693
于1962年6月至1964年1月间,在波士顿地区共有13名19岁至85岁的单身女子、妇女遭到性
侵与勒死,由于案发现场均无打斗痕迹也没有任何闯入迹象,因此被认为都是被害人“自
愿”开门让凶手进入室内,而这位有本事能在被害人非认识的情况下光明正大进入他人家
里犯案的凶手,在最开始的时候曾被《星期日先驱报》(Sunday Herald》以“Phantom F
iend”或者“Phantom Strangler”称之,直到后来在1963年《美国人纪事报》(Record
American)两位记者、萝蕾塔麦劳夫林与珍寇尔所做的系列报导中,“The Boston Stran
gler(波士顿勒杀狂)”才逐渐成为这名凶手的称呼。而当第十三位受害者出现,令所有
女性惶恐不安的勒杀案竟然停止,反而是在邻近的康乃狄克州还有罗德岛地区,出现一名
身穿绿裤子的男子于一年之内犯下百起强奸案,经由多人指认指出这名男子疑似就是1961
年谎称自己是模特儿公司员工、并藉著量身对人上下其手的男子,最后这名男子遭到警方
逮捕,直到1964年4月才获假释出狱。
这名男子就是艾伯特迪萨沃(Albert DeSalvo),事后他承认自己既是绿裤子也是当年的
量身人,并说自己曾在四个州里闯入四百多间房间且强奸了至少三百名女性,法官认为他
罹患某种精神疾病,于是将他送进某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当时没有人将他和波士顿勒杀狂
联想在一起,因为据指认他的女子们所说,虽然艾伯特玷污了她们,但过程中还算温和,
甚至在事后艾伯特还会不断向她们道歉,因此并没有人认为他会是残忍的杀人犯。正当警
方对案情一筹莫展的时候,美国著名辩护律师F概黦贝利(Francis Lee Bailey Jr.)提
供了一份录音,内容是艾伯特的犯罪自白、自首自己就是那名波士顿勒杀狂。事后发现原
来在他进到精神病院之前,在看守所里认识了遭指控杀人的狱友乔治纳萨尔,艾伯特向对
方承认自己就是勒杀狂,乔治于是向艾伯特提出能够出名并出书赚钱的建议,李贝利就是
在这个时候被介绍给了艾伯特。
在业内恶名昭彰的李贝利,是日后知名的辛普森案(O. J. Simpson murder case)的主
要辩护律师之一,在他经手的案件里他的客户有高达九成都能获判无罪,就连O汇杨秩韧쬊都是。在与艾伯特接触之后,他要艾伯特主动承认自己就是杀人犯,因为他知道虽然艾伯
特自首了,但警方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让他定罪,而他无缘无故自承是杀人犯这件事,还
有可能被法院认定他确实有精神疾病,或许还能借故摆脱掉强奸罪名。最后法院驳回了李
贝利的主张,在1967年判处艾伯特终身监禁,不过就结果来说还是在李贝利的预料之内,
艾伯特虽因强奸案被判刑,可杀人罪却是不了了之,直至1973年11月艾伯特疑似因为毒品
纠纷,在监狱医务室发现遭人刺死之前,他始终没有被因杀人罪名遭到起诉。即使在2013
年透过先进的DNA检验技术,证明了艾伯特就是杀害了13名受害者中的最后一位Mary Sull
ivan的凶手,警方更在一周后宣布此案已破,然而仍有不少疑点至今未解,也无证据显示
前12起案件亦是艾伯特犯下,所以这可以说是有了凶手的悬案。
《波士顿勒杀狂》正是改编自这真实案件,而让多起勒杀案有了关联性、且获得社会广泛
注意的关键性人物、《美国人纪事报》的萝蕾塔麦劳夫林与珍寇尔则分别由绮拉奈特莉与
凯莉库恩饰演。《波士顿勒杀狂》基本上相当忠于真实,不过也许是出于某些考量、像是
要增加戏剧张力、悬疑性,或是让电影主要想要传达的东西能被更有效的传达给观众,所
以导演麦特卢斯金还是做了些小改动。像是在电影中萝蕾塔是在被指派报导波士顿勒杀狂
新闻后才结识珍,但事实上她们早就在更早之前的1952年就一起工作了,而艾伯特在打给
萝蕾塔、叫她来监狱与他会面之后的当晚就被刺死,不过他实际死亡是在几年之后。另外
,从1965年为电影开头来倒叙行进剧情,萝蕾塔得知在艾伯特遭逮捕后又在别处发生勒杀
案,于是她又再度重启追踪报导,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相似模仿案是发生在1967年至1969年
间。上述几点显见《波士顿勒杀狂》仅在时间点上做了改动,论整体的话并不会影响观众
对波士顿勒杀案的从无到有的认识,当然或许主要的原因在于电影主要想说的重点并不是
案件本身,而是借由这些案件的调查与发生,所点出的在那个时代与环境之下,女性在职
场上还有生活中必须得去面对、对抗的无形却充满著不友善、恶意的东西。
《波士顿勒杀狂》的灵魂人物绝对是萝蕾塔麦劳夫林,导演麦特卢金斯透过描写她待在《
美国人纪事报》的待遇与后续接手调查关于波士顿勒杀狂的系列报导所面临到的处境,试
著延伸为时代环境下的女性整体的遭遇,与不得不去背负的。萝蕾塔就如同许多改编电影
中的女性先驱,充满著对记者这份职业的理想与抱负,甚至说能力或许也在其他男性之上
,然而性别的限制让她无法发挥,当其他男性记者正在处理重大新闻,她只能和其他女性
记者被分到显然毫无地位可言的生活组,写些想必没多少人会看的产品开箱文。敏锐的她
发现几起勒杀案的关联性后,积极的向主管争取负责追踪后续系列报导,虽然最后让她成
功争取到了,但却也不意外的碰到许多问题,地位比不上男性记者的萝蕾塔可以说是四处
碰壁,没有人愿意分享情报给她,直到主管指派另一位有更多经验的女性记者珍寇尔和她
一同调查,事情才开始逐渐有了转机。
“妳要被那混蛋激怒吗?”
“妳不介意被那蠢货说不是靠实力吗?”
“随他们提升销量吧,妳仍然可以报导全市最大的新闻。”
虽然有了珍的协助后有了明显进展,但对于急于用实绩来证明自己能力的萝蕾塔而言,要
和她人分享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重大新闻实在不愿意,可是她其实也有自知之明,如果拒
绝了珍的协助,那么恐怕自己也会失去这条新闻。于是萝蕾塔百般无奈下只好答应,不过
同时也感觉得出来她其实也想趁机像珍讨教,为何她能够有这么多机会跑只有男性记者才
会被指派的新闻?从这里开始其实可以知道导演麦特卢金斯为何会让萝蕾塔与珍在这时候
才认识,因为在电影里的珍比萝蕾塔更有经验、或者更知道如何能以女性身分在这个职场
与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早已习惯会遇到什么的珍,对于两人被报社拿来当作噱头刺
激销量不以为然,为了得到难以得到的机会很多时候只有忍。珍的冷静稍稍起到了消弭掉
萝蕾塔的躁动的作用,而她的丰富经验与人脉确实也帮助到了萝蕾塔,两人亦在熟识之后
分享了彼此的生活与初衷,因此这样子的改动某方面来看是让观众更能感受两人相知相惜
、亦师亦友的革命情感。
“在新事件之前,我们负责报导而不是制造新闻。”
如果事前或是观影后有查找相关资讯,会知道《波士顿勒杀狂》相当忠实的还原了这著名
的新闻事件,包含着当时萝蕾塔以为抓到了勒杀狂、也就是艾伯特,却被告知勒杀案发生
时他人正在坐牢,但再经追查才知道他早在首起谋杀案前两个月就出狱了,还有艾伯特和
乔治与李贝利间的关系等等。不过也诚如前面提到的,电影重点并不在于案件本身,导演
麦特鲁金斯之所以选择从萝蕾塔与珍的视角来切入勒杀案,除了是想还给两人应该有的名
声与掌声,毕竟就像电影说的那样,女性记者追查凶杀案不过就是噱头,没人认为女性记
者有那个能力能够负责、尤其是各方高度关注的新闻案件,要是被人知道的话男性的面子
往哪摆?因此当时两人的名字很少被提及。此外,由女性视角来关注这些专针对女性的残
忍犯行,也能更把女性在当时的处境与困境、心里的惶恐与不安,甚至于对不公待遇的愤
怒与不满,借由这部电影、从追查的过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来让观众清楚深刻的感受到

《波士顿勒杀狂》中规中矩,在既有的框架里面还算流畅的交代始末,虽然本片不是属于
能让观众跟着享受办案过程乐趣的那种类型,不过整体来说它的氛围感、时代背景营造与
角色性格塑造、演员的表现都具有一定水准,画面偏暗不晓得是因为用手机观赏的缘故,
抑或是为了呈现出当时波士顿被笼罩在恐惧之下而刻意的,总之我是还蛮喜欢的,至少过
程并不会让人觉得乏闷无趣,其中尤其喜欢它的结尾、为波士顿勒杀狂所下的注解。如同
真实情况是,虽然艾伯特遭到逮捕,但他却从来没有被以谋杀罪定案,尽管警方或是相关
人士都不认为艾伯特就是唯一的凶手,可是对于最后的这个结果,社会大众普遍是接受的
,因为他们必须“如此相信”、相信凶手就是艾伯特,好让自己安心事件已经解决、自己
已经安全了,即使明知凶手不只一个也无所谓,被恐惧侵扰太久让他们急于得到真相,只
是刚好的艾伯特出来当起了这个“真相”,是真是假对他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
知道自己可以摆脱恐惧了。
只是难免的,顺着萝蕾塔最后的视线与电影最后的走向,观众会知道这个世界始终是危险
的,波士顿勒杀狂成了种“形象”,能让后来的疯子、神经病或是任何人,能以勒杀狂当
成掩护、把所犯下的罪通通丢给勒杀狂去承担,艾伯特被抓了、乔治被抓了、甚至丹尼尔
马许也被抓了,但勒杀狂却是会一直存在着,记者、警方、政府等想要寻找真相的人,和
社会大众的想法冲突的矛盾,当认知到这个事实之后,便能从萝蕾塔身上感受到那满身惆
怅的无力感,这让《波士顿勒杀狂》莫名的很有味道,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绮拉奈特莉很
适合这类很有时代感的角色扮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