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无声-是不是只要憋气,他们就找不到我?

楼主: allshine (欸冷)   2020-10-18 14:39:56
原文>>>https://bit.ly/31jivpF
今年稍早前的《哈囉少女》,几年前九把刀的《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甚至在更久
之前张荣吉导演的《共犯》,都对于青少年的黑暗面有很棒的发挥。只是黑暗归黑暗,还
是有些议题是台湾电影一直不敢触碰的领域,而《无声》狠狠的把这些敏感地雷全都踩过
一轮,包括身障、性侵、社会事件改编、军公教丑闻,如果你知道这些元素有多难说服资
方接受,就也可以知道这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不会是挑选电影时的首选。
因为《无声》有胆量的题材挑战,加上有议题的剧情电影本来就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很
早就开始期待,也可预见的我会喜欢这部片,除非它真的拍得很差。抽离自己的偏好,我
评断它好不好的标准大概是以下三项:看议题的距离有没有站得太远、有没有情绪化的同
情、有没有过度丑化加害者。
“比起警察,我更相信你们。”
对于事件改编电影,很多会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切入,除了让观众较容易带入第三人称主角
的英雄旅程(遇到困难并顺利解决),用旁人的角度看事件也比较不容易踩雷,毕竟我们一
直以来都是用这个角度在看社会事件的。但《无声》很勇敢的选择用第一人称的当事人视
角做拍摄,除了要做足功课以避开扭曲事实的嫌疑,若不仔细处理细节,还会不小心对身
障人士有错误理解,而这些问题《无声》都漂亮的避开了。如果电影是以刘冠廷饰演的老
师为视角,看议题的角度就会站得较远一些,但若用被霸凌的学生为视角时,他的所见所
闻带给观众身历其境的效果,震撼绝对加成。
“我值得活在这世界上吗?”
“比起听不见,我更害怕外面的世界。”
受害者值得同情,但用悲惨的遭遇或结局来加重情绪,只会变成过度情绪化的狗血安排。
当深入探讨一个议题之后,必须再加上情感,让你的同情不是来自于画面,而是因为你够
了解这个角色,知道他的处境和挣扎,那样产生的同情才是发自内心,而非被影像语言操
弄。《无声》的最大重点“认同”已经是青少年电影说到烂,但还是必须得说的重点,而
如何说得漂亮,是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地方,就算已经不是青少年的我,它的后座力还是
会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寻求的认同是什么。
“没有照顾好孩子,是我们的错。”
身为旁观者或加害者的大人们,在这事件中难辞其咎,但《无声》除了给良善的大人有完
成艰难任务的机会之外,也没有过度抹黑那些"走错路"的大人们,就连“最后的关键角色
”也只有几个画面而已。这边举个最大的反例,大家去搜寻《熔炉》的图片就会看到一张
校长从隔壁间厕所探出头来的画面,我觉得这呈现已经是惊悚片等级了,除了画面不舒服
之外,也有点脱离现实。过度丑化加害者会模糊焦点,《无声》很尽力的聚焦在青少年身
上,比起龌龊的嘴脸,看受伤的灵魂如何在大人造就的环境找到自己的生路,才是我们更
需要看到的勇敢。
如果你看过《熔炉》,又在看完电影后有查点资料,就知道当年的台湾刚好也上演着一样
的事件(搜寻“婉柔案”,或是书名《沉默》),而这个事件终于在被爆出的9年后拍成
了《无声》。这起丑闻一直以来鲜少人关注,电影上映的此时能否成为该事件最多人关注
的一刻呢?电影对很多人来说是追求放松的娱乐,但它也可以是让你看到社会角落的探照
灯,一但角落被照亮了,就能降低罪恶孳生的可能。不要因为它沉重就选择不看,更要因
为它沉重而给予同等重量的关注。
IG>>>https://www.instagram.com/allenmovienot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