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人痛苦的无感,对自身责任的无视,对是非善恶的无谓,构成了汉娜鄂兰所说的“平庸的邪恶”。
在“无声”中,平庸的话语隐藏邪恶。
“你想让一个女孩一辈子背负被强暴的罪名吗?”
“老师怎么救你?他们又没欺负你”
“他们很乖,你们不是在玩吗?”
很多人说“无声”是台版“熔炉”,实际上“无声”所述说的故事与后者完全不一样,所着重传达的思想也不同。
1. 如果说“熔炉”呈现的是大人用阶级权力强暴未成年受害者,
“无声”探讨的则是未成年与未成年之间不断恶性循环的霸凌与性暴力,加害者与被害者界限模糊,身份时常对调。
2. “熔炉”有着明确的加害者被害人,有着明确的坏人。
而“无声”最让人揪心沉重的地方是,里面的主角群并没有明确的坏人,你不知道该讨厌谁,就连大人说出的某些言论似乎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话语,有的人甚至不会感觉到演员说出口的话是错的。
这也是导演安排巧妙的地方,如同你我的真实生活,细节藏在生活中。
3. “熔炉”表现的是司法面对权力审判不公,丧失正义与民众漠视。
“无声”探讨的则是听障者与社会的疏离,社会对听障者的不理解与不包容。
也探讨听障者家人与听障儿女的相处困境,不谅解儿女“缺陷”的心境。
这种种环境与心理因素造成听障者反而更加依赖“启聪学校”。
4. 无声的世界中,声音反而显的清晰可闻。
呼吸声、哭泣声、水声、尖叫声、撞击声、笑声、愤怒声...。
于是“无声”充满了声音。
5. 在看到“被强暴的罪名”时让人觉得生气且无知,有罪的是强暴者而非“被强暴者”,但随即认知到这不就是现实环境中许多人的言论吗?
因为所有一切都如此真实,你觉得不舒服,觉得沉重,但又深刻体会到这些让人痛苦的事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你我生活周遭,这社会难以摆脱这种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