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负雷]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观后感

楼主: IanPan (旅行为下一次出游找灵感)   2020-10-15 23:18:41
本来想等在刷一次后 再来发文的 因为这样表示 自己是每次看都有新发现
并不是为了骗文章数 所以看一次电影要发好多次文 结果似乎被当成工读生?
(但这是上古神兽等级的ID了 所以真的不是工读生)
全文恕删
但想从里面的引言开始: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情深
这段话出自<牡丹亭>对女主角杜丽娘的介绍 女主因为梦见书生而害相思病死去
(不知道电影版上的人有几位有这么古老的兴趣会去听昆曲?
至少我个人是满能享受昆曲的 在已经拆除的新舞台听<离魂>时还哭红了眼)
昆曲的折子基本上情节很简单 主要都是在抒发感情
所以如果将昆曲与西方戏剧比较 一般会说 西方戏剧是写实的 东方戏剧则是写意的
而电影/电视 强调再现真实 又是更为写实的媒体
电影发明之初 乃在记录日常真实 如火车行进 或是北方的南努克
随着发展 越来越趋多样 并且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语言
写实 不再只是唯一的选项 他成为综合艺术的表现 将诗歌音乐戏剧美术等融于一炉
并且随着时代发展 电影语言也跟着变动 许多人都开始尝试不同类型的陈述方式
第一次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时虽然因为剪辑感觉到满满的烦躁
但奇妙的是 却哭了好多次 以至于在评论时 很难直接打上负评 毕竟带给我感动
虽然就传统的电影批评来看 缺陷百出 主题 支线 运镜 美术 剪接...简直罄竹难书
但我在其中阅读到了 诚意 也就是 真实情感的流动
以至于我会想再次进戏院 去感受这部电影
二刷时 我放弃传统的理性思维 不再想要去理解故事线
因为他人的故事 我们只能认识到展示出来的片面 而叙事手法可以隐藏真实
所谓的全知视角 不过是被选择的一种诠释方式 不代表真相
不管是演出的演员 或是导演观众剧作家 对角色的认识 都是一种信仰 相信如此
然而脚色其实有自己的生命 诠释权旁落 多种观点并存 没有绝对的答案
既然如此 与其说服别人接受自己对角色的解读 不如默默放在心里 尊重彼此的诠释
我将整部电影当成 一出出 折子戏 构成的全本剧
每个片段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 可以有机地组合 但也能只看片段的部分
我欣赏著年轻演员们 每个眼神与情绪的细腻变化 如同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唱念作打
开始能比较平静地观看电影 但也哭了几次
愚人看不懂精巧的喜剧 只能透过眼泪洗涤 得到救赎疗愈
很多人不能理解 二刷三刷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就 理性来讲 确实只需要一次 就能掌握情节 根本不需要一看再看同样的东西
然而WESTEND那些LONG RUN剧目许多人还是会一看再看 为何?
因为看的不是剧情 其实是感受当下的氛围 欣赏演员的演技歌声
一个well made的巧构剧 或许能带给观众揭露真相的惊奇 但如果没有更多技术
观众看过一次 知道情节 就不会想再看第二次了 因为佳构依靠揭晓就失去的惊奇感
大多长青剧目的情节都不复杂 更多着墨在脚色之间关系与感情互动
我们会把音乐剧当成流行曲目 甚至会只听歌剧中的几段咏叹调
并不是因为那些片段 推进了多少情节 而是因为他们中间承载的情感厚度
电影作品并不见得只是为了愉悦感官享受而存在
不要期望他一定要 喂食你剧情 跟你说故事 只是单向度的给予
电影 是否也可以如同文字 邀请你发挥想像力 进行互文指涉内爆
甚至勾起私人历史中最深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比如那藏在心底的名字?
感情之所以珍贵 正在于 不知其从何而起
当事人都不清楚了 更何况是看电影的他者?
怎么会期待导演编剧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剧情与答案
而不会自己去体会 认知 并且坚定地信仰?
很多时候 在你脑中会浮现出 电影的某个片段
但不会没事 浮出整部电影的完整情节故事 因为那必然是要经过思考的
感性是瞬间的灵光 理性则是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 但不是唯一
其实所有戏剧的情节组成不过36种 分析来分析去 最后都差不多
然而感情却是微妙 难以量化的 无法比较类同 只能感受
作者: johnson10644 (johnson)   2020-10-16 10:29:00
原Po有修传理吗XD很多学术专有名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