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雷] 囧妈的极地任务 Where’d You Go Bernade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9-10-02 12:43:35
这一周的西方电影中,我本来以为有大明星 Cate Blanchett 和 Kristen Wiig 还有成长喜剧专攻导演 Richard Linklater的《囧妈的极地任务》应该会是最热门?尤其看预告片里有中年危机有极地景观还有摇滚妈妈、应该是美国与台湾观众都会很爱的小品励志喜剧?甚至表面上还有那么三分女版《白日梦冒险王》的味道?(希望有朝一日换 Wiig 去冒险)结果真没想到,过了一个含台风的长周末本版竟然一篇文章都没有,结果我去看了是有点五味杂陈...
我没看过本片原著的畅销小说,但既有畅销小说我相信这故事格局必有深意足能动人,就看电影能在这故事格局上表现得多深多广。以没看过小说的一般电影观众之姿,我看预告片架构的故事概要看来像是:(1) 冏妈 Bernadette 年轻曾是建筑新星;(2) 囧妈 Bernadette 现况愤世嫉俗对人与社会充满敌意;(3) 囧妈导师指出问题“妳是人才就该工作”;(4) 救赎囧妈的人生第二春就在南极。
嗯,预告看来很清楚、很励志、囧妈甚至很酷很摇滚,但是正片呢... 我很遗憾地觉得是一个和稀泥的大锅炒、仿佛小说有多少线囧妈就要开满多少线、每线开头亮相中段不需发展末端草草就了事、用戏说故事的空间不够就干脆用嘴巴台词说故事 XD 我虽然看得很不满意,但隐隐约约还是可以抓到此片想说的故事,只是它说得够完整够有说服力吗?我想用以下四个问题来回顾一下:(1) Bernadette现在是怎样?(2) Bernadette如何变这样?(3) Bernadette这样又怎样?(4) Bernadette如何大翻身?
https://pbs.twimg.com/media/ECDkrsxXUAEwRig.jpg
Bernadette 现在是怎样?
这故事一直要给人一种“囧妈 Bernadette 离群索居无所事事”的印象,但光就电影自己拍的内容来看,真的是这样吗?她有工作有赚钱吗?她若是没工作没赚钱、那她过去当明星建筑师的存款够吗?就算她自己存款不够,她老公当微软明星研发工程师赚得够吗?说穿了,她真的需要工作吗?还是赖在家里吃老本也 OK ?而她待在家里真的是“赖”在家里吗?
说到工作,现代工作的概念已经远远不再只是穿着西装或套装出去上班工作了,家庭主妇带孩子做家务也是理直气壮应当给薪的“家务劳动”,看女儿 Bee总是嚷嚷着“爸爸不在家”与“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大概可默认这个家庭走上了很经典的男主外女主内之两性分工、而囧妈把青春都奉献在照顾女儿了?虽然电影也只拍了接送没在拍别的...
说到建筑工作,囧妈现在没事务所、没新作品、每天在家,但她在家做的算不算建筑呢?本片对他们这充满矛盾复杂的家宅建筑有拍一些、但又没着重,只好等观众自己眼尖观察拼凑现象。而我拼凑到的是:这家有一半是中产豪宅、一半是漏水废弃老校舍,看来囧妈是一间间房慢慢改造老宅成新家、现在则每天在花时间打点还没改造的那半,甚至有一株小芽从地板长出来她也要仔细观察给予空间、整家边坡都要用黑莓稳固起来。这些,难道不是“旧建筑再利用”与“绿色建筑”工作的一部分吗?即使电影看来不太懂得拍建筑精华,但她这样算无所事事没在做建筑工作吗?
而囧妈的离群索居,从片头提到南极之旅时“能不能不要去和另外 197人坐在同一艘邮轮”起,我们大概看得出来她在耍一种孤僻,她不喜欢参加家长会被塞传单拉活动、她不喜欢走在路上被粉丝搭讪装熟、她不喜欢上街而喜欢一面打点家里一面靠网络采购仲介代买一切... 好吧,但若真要她上街她还不是上街采买了?还不是跟故友聊天喝咖啡了?这样真的有封闭自己吗?抑或就只是个生活方式的选择?想想有多少美国郊区家庭主妇也都这么做?这真的有很稀奇而引人侧目吗?
囧妈在预告中与在电影的丈夫看心理医生戏中,最恶名昭彰的是她对待邻居的方式,“她开车压过邻居的腿”、“她的边坡成为土石流毁了邻居家”、“她做了个看板诋毁邻居”。但其实,她要开车走邻居自己冲过来、电影甚至也没把这种冲过来被压到的空间关系和伤害拍清楚;而边坡被她用蓝莓根稳固,到底实质有没有长出去侵入邻宅?电影也不拍清楚,仍看似只是景观与邻宅的异国风庭园造景不协调,结果是邻居请了怪手来越俎代庖拔除她家蓝莓后,灾难才发生。
好吧,以最严厉的标准说,囧妈没有提醒邻居会有这种灾难,但她也明言反对过任何小猪侵门踏户,遑论怪手?怪手侵门踏户这才看到控诉的看板,岂不正是刚刚好?这么多现象累积下来,我最大的疑问是:囧妈做错了什么吗?怎么电影自己在许多关键红线上不拍清楚、在客观真相上给观众留下各自想像的暧昧空间、却很理所当然地把错都加在她身上?然后怎么在电影叙事中她都这要乖乖接受骂名了?
Bernadette 如何变这样?
电影从预告中的女儿口白开始,就一直想塑造一种“囧妈 Bernadette 专注在家庭太多、
因而荒废了自己”的叙事。且不论囧妈从过去人人看好的建筑新星变成今天这样是好是坏
,就先来看她为什么会这样好了。本片模糊地丢出了几个可能的答案,可能是个别原因也
可能是多原因共同推动:
只是因为结婚生女、而女儿年幼体弱多病须照顾?而这真的会造成她全天候在家无法出来工作?抑或只是这让她选择了一个新生活?话说回来,看女儿健康活泼积极学习参与活动,和她的互动默契又极佳,这新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囧妈自己真的认为不好吗?抑或都是别人在灌输“不好”呢?
抑或,照她跟过去建筑导师所分享的,是因为搬到西雅图的后不适应?是因为她怀念 LA 源源不绝赏识创意的自由精神?是因为她厌恶西雅图建筑的制式呆板以及西雅图都市计画千篇一律的规训?而那都市规训的缩影就在这邻里“盖勒街学校”的苍蝇家长会?电影对西雅图的城市治理现象没有着墨我们不好说,只知西雅图也是请得到 Rem Koolhaas 盖得出市立图书馆这种建筑、囧妈还很喜欢去;而看那家长会在本片的描绘,也真的是很样板甚至很强势的规训...
最后,可能藏在囧妈心底最不愿面对、此片前段与中段多次暗示过、尽管到最后真相揭晓却也没有明确建立因果关系的 "20 Mile"建筑案,才是她心底的软肋?这建筑为何被有钱邻居买走只是买去拆?这恶行是表示这建筑世界业主与地主最大?而这种无良有钱人狠踩艺术家的行为,对囧妈必然是造成创伤而非激起战斗意志吗?这一切,本片搞神秘搞很久,但最后揭露仍然说不清。
Bernadette 这样又怎样?
本片 Richard Linklater用剧情与画面说不清的,都只好交给 YouTube来说、或让男女主角 Bernadette & Elgin 两人各自直白说。只是呢,本片安排了两场说话戏后,只是证明本片其实也不想说清楚甚至不想听。Laurence Fishburne饰演的建筑导师,二话不说告诉观众:这些我都不想听,妳囧妈的去工作就对了,不然妳就是社会的祸害 XD
另一边更糟,还不是囧妈自己说而是丈夫 Elgin 代说,Judy Greer 饰演的心理医师也二话不说告诉观众:这些我都不想听,她囧妈的跟我去精神病院住一个月就对了 XD 电影拍到中段高潮处,是囧妈回家发现各路人马都在家严阵以待,还不是要审判她而是未审早就先判了,其中甚至还有在编剧上非常偷懒连个具体影子都不见的“曼珠拉”诈欺线。结果面对这样的未审先判,电影竟是要让囧妈无言扛下一切罪过、毫无辩解只能带罪潜逃?
这是我个人对此片最感冒的地方了。它的叙事观点非常主流地高高在上,充满主流价值认为一个建筑人、一个艺术家、一个社区人、一个学校家长、甚至一个好妻子与一个正常的女人就该怎样的傲慢,然后这许多身分集结而成的囧妈,她也许被人压迫过(20 Mile 事件)也挺身承担过(养活了濒危女儿到大),但这些压迫得到的不是理解、这些承担得到的不是感谢,反而是一种未审先判。
这场未审先判戏,至少可以有两种拍法,一种是把它们拍成这社会的凝视与压迫、是作为主角所面对的困厄让她超越的,另一种则是把它拍成对主角状态的盖棺论定、等主角痛定思痛自我扭转的。我不知道小说有没有这场戏、也不知道如果有的话小说是怎么处理这场戏,但光就电影来看,很遗憾地我认为它拍成了后者成为一场“盖棺论定”,在此后不论剧情发展还是主角台词,都没有要再让囧妈 Bernadette 为自己辩解发声了,只有让她知道自己错了一定要改。
Bernadette 如何大翻身?
囧妈要从被判错误的人生触底反弹,这反弹竟也是一连串没头没尾的免洗行动。第一个,面对她“离群索居”之罪,要跑到邻居 Audrey 的家里求援,给两人化解仇怨惺惺相惜,发现两人之间其实也没多大不同。只是呢,上一次见面还是大吵一架分开的人、下一次见面莫名其妙就和解了,中间什么过程也没谈、和解的当下也没把任何问题正面谈开,然后就莫名奇妙恍若无事重新开始了。Kristen Wiig演得是不错,但这角色的发展好空洞,最后只变成传话筒“你妈搭船去南极了”。
于是“囧妈的极地任务”终于开始,就从她片头表达过一点点不愿但马上改变立场决定努力参加的南极之旅开始。想想,囧妈也并没那么离群索居呀,她还是跃跃欲试地为这趟“与 197人挤一艘船”的旅程做准备,都只有丈夫在替她说“妳其实不想去”而已。只是不管家人有再多冲突,囧妈与 Audrey 和解后下一个镜头就已莫名其妙出现在船上到了南极,居然可以不跟家人约好会合时地、就直接上船 assume 家人会准时出现,这也太瞎;更瞎的是,这趟本来为了陪女儿结果女儿丈夫都没来的旅程,囧妈倒是毫无罣碍甘之如饴、直接改成自己一人的散心之旅即可。
而这散心的“极地任务”,到底要怎么检讨自己人生、怎么改变自己人生,本片的囧妈都没在想,当然这种事情非一蹴可几,但总要成为囧妈在船上念兹在兹的念头、而让演员表现一下给镜头看看吧?接下来的一切,都是观光客放风想也不多想的随机,很随机地放风自己划船、很随机地遇上了女研究员让她出手帮忙、然后很逍遥地过著采样标记的两人时光、后来丈夫女儿追上来时甚至还“在酒吧喝过几杯后就失踪了”... 诶,南极观光团真的可以这样脱队乱搞吗?失踪就失踪不会成为大事件让船长与旅行社焦头烂额吗?(丈夫与女儿后来可以自己偷船开出去又更瞎了)
最后,针对囧妈“在家无所事事”与“不工作即祸害”之罪,给她找到的新工作新救赎,是南极研究站新建案。说穿了,也不过就是个明星观光客来到这里感到兴趣,就说老娘想要这案子留下 long stay,而人家估狗一下知道她是 15 年前建筑明星就直接给案子了 XD 诶拜托,南极所有国家研究团队都是拿公家钱的,建筑设计标可以这样不经竞图评选吗?就算是私人企业指定建筑师,没个高层出来跟囧妈谈就只由个小员工决定?而囧妈上一个在公领域的建筑作品是 15 年前的事了,现在没挂事务所自己也没工作室,就算业主是私人企业难道真会无条件让她接?
片尾 credit 的设计与施工画面揭晓,结果囧妈的设计是真实世界中的英国南极研究站六号 Halley VI British Antarctic Research Station ,由真实世界的 Hugh Broughton 事务所设计,这家是累积多年极地建筑经验与先进工法技术的大团队,和囧妈这个历年以手工室内设计居多的个人建筑师经历天差地远。唉唉,不知道小说里是怎么描绘囧妈过去的建筑经历、又是怎样将囧妈接到极地超专业建案的过程合理化;但光就电影来看,我只能说,希望电影人懂一点基本的建筑逻辑是也许太奢求,但电影团队请个敬业的建筑顾问总不为过吧?
话说,一个奉献青春给家庭、才能被埋没的忧郁中年女子之故事,真的要这样世界级的“光荣回归”吗?现实中哪个忧郁中年女子做得到呢?要做到这点不需一步一脚印的物质基础吗?难道一个已经牺牲事业与主流世界断线的女子,不能在自己有限资源悉心打造的小天地里活出自己吗?此片,一定要以光荣的南极站模组建筑作为梦幻的救赎、而不能以囧妈自己多年悉心体验耐心改造的“旧建筑再利用”与“绿色建筑”实践作为写实的救赎吗?或是在建筑界哪个地方重新开始迈出一小步也好?
囧叔 Linklater 的未审先判
此片光看表面就已乱糟糟,仿佛小说很多故事电影全要拍进来,结果支线太多个个没头没尾地,多线串在一起组织的“囧妈叙事”却又模糊不清,令叙事立场表面上充满可以任君解读的模棱两可、却仍藏不住背后对囧妈 Bernadette 这种另类女子的傲慢凝视,仿佛只想把它拍成一部彰显典型白人中产价值的励志片:妳有才能可发挥、妳竟退守做自己?不贡献社会是浪费、不服膺社会是罪过!最终只有重返荣耀盖出惊天建筑、才是妳可以被肯定的人生依归。至于那些曾与囧妈冲突的规训社会、曾悍然拆除囧妈建筑的资本家,本片不再提,问题都内部化给囧妈一人自己消化掉。
我不知小说读来的感觉会怎样,但很遗憾我看完此片所读到的讯息就是如此。更令我惊讶的是:这种电影竟是 Richard Linklater编导?我看过他的作品也不算很多,但校园片从古老的《年少轻狂》到《摇滚教室》到《我们的轻狂年代》、爱情片的《爱在黎明破晓时》三部曲、更别说追溯家庭成长的《年少时代》,总是脍炙人口更令人朗朗上口。看过这么多 Linklater片,总是心折于他对个人处境的温暖关怀与细腻观察、甚至往往不吝肯定人们叛逆一回只要倾听内心做自己;而今,一部颂扬社会标准价值、要求另类个人否定自己迎头赶上的电影,竟然也会出自他手笔?
也别说故事大格局,就说电影中各种爬梳囧妈处境与心境的手法,我都认为 Richard Linklater这次完全失了过往的细腻与洞察,只流于社会样板价值与个人表面逗趣的对立。这真的是 Linklater自己选择热情投入的片子?抑或他也只是无奈地草草了事混过去?这我也不知,我只觉得这片的“囧妈”Bernadette一点也不囧、只是被一堆外人嘴巴说成囧,倒是 Linklater左支右绌地成为了此片背后的“囧叔”。囧叔笔下与镜头下好多双“未审先判”的眼睛,也不过是反映他这次对个人处境之细腻审视的缺乏、以及对社会价值判定的照单全收。
今年第二篇 [负雷] 文,就决定是你了!我承认看这片看得有点生气,也许是 Cate Blanchett 的演出认真地打动了我认同囧妈Bernadette,还有小演员饰演女儿 Bee那在整个社会都否定妈妈时仍理直气壮的认同相挺,这才是此片认真令我感动的地方,也更令我对这被社会凝视的弃子终须改变自己迎合社会难以接受。倒是不知道看过小说的读者如何欣赏这个故事?而看过此片的版友们又有什么心得呢?希望有看过的大家不吝分享意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1onUCArx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