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夏》,保持内心的自由。

楼主: a122239 (Sharp)   2019-01-18 13:55:30
部落格版: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3653533
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导演新作《夏》将背景设定在80年代的苏联列宁格勒(现今俄罗斯
圣彼得堡),以被称为俄罗斯“摇滚乐之父”的传奇摇滚乐手维克多崔(Viktor Tsoi)
为故事主角,改编他那短暂却又辉煌的音乐人生。维克多崔的父亲为一名朝鲜族工程师,
他的母亲则是学校教师,1962年出生的他在15岁被学校开除后两年开始尝试写歌,当时西
方摇滚乐应着时代而起,浓烈的反叛与改革思想寄托于摇滚乐,强悍与爆烈的音乐风格于
世界各地刮起旋风,其核心精神与传递理念深深影响着年轻人,身处在那个世代的维克多
自然成为了那其中的一人。
不过正因为摇滚乐存在着难以忽视的潜在力量,因此不少地方并不欢迎摇滚乐的进入,苏
联政府当然也不欢迎。可即使政府多做防备,西方摇滚乐还是走入了俄罗斯,如被视为史
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的披头四乐团(The Beatles),就豪不费力的抓住了多数的苏联青
年的心,此时音乐与政治的无形冲突悄然而生,甚至对当时的苏联人民来说,音乐的影响
力远比政府政策还大得许多,不少人费尽心思想去了解西洋文化,而不愿停下脚步听听政
府的相关宣传,甚至苏联政府为了不让披头四的影响力再加剧,还特开广播专题抨击其音
乐、引入迪斯科音乐好转移人民注意力,只是做得再多终究无法停止人民对摇滚乐的追捧
与崇拜,在戈巴契夫上台松绑对摇滚乐的控制、到后来苏联政府的垮台,都有人认为摇滚
乐的崛起与发展是关键原因之一。
在那时候列宁格勒摇滚俱乐部是少数几个可以表演摇滚乐的场合之一,没有名气的维克多
没办法站上俱乐部舞台,只得在几个派对上演出自己的音乐,后来所幸获得具有相当声望
的Boris Grebenshchikov欣赏,他开始协助维克多做音乐、筹组乐团,后在1982年维克多
和其他几位乐手组成了“Kino乐团”,维克多的音乐当中不意外地也诉出了自己的理想与
愿景、对未来的美好想像、对现制的诸多不满等,他那充满隐喻却浅而易懂的词迅速红遍
大街小巷,深受乐迷的喜爱。很快地在短短几年内维克多和Kino乐团成为家喻户晓的摇滚
巨星,他的成功源自于他的勇敢尝试,他写出并唱出了其他人不敢写、不敢唱的,他成为
了苏联人民口中的英雄人物。
只可惜的是,在苏联政府垮台前一年,也就是1990年8月,维克多在结束工作驾车返家途
中,和一辆巴士发生严重对撞,车内的维克多几乎是当场死亡,事后调查结果推测此意外
应是维克多疲劳驾驶所制,当时的他年仅28岁。维克多崔虽然英年早逝,可他对于音乐或
者整个国家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更有评论家认为他个人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一位政治家
、名人,他的音乐比任何武器都来得强大,他被称为苏联时期“最后的英雄”。迄今维克
多与Kino乐团仍无人能超越,在俄罗斯最繁华的阿尔巴特街还有一面用以纪念他的“崔墙
(Tsoi Wall)”,而在摇滚乐界也流传着一句话“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支烟。”,
足以显见他的音乐功绩。
《夏》描写的正是苏联经济逐渐衰弱而摇滚乐崛起蓬勃的时候,电影保留了维克多崔的名
、仅改了姓,化名维克多欧烈格维奇,也将影响他很多的恩人Boris Grebenshchikov改成
同样小有名气的音乐人麦克,导演撷取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编拍成电影,从他结
识麦克、从默默无闻到走上摇滚俱乐部舞台、发行第一张音乐专辑整个过程说起。维克多
本来只有和朋友两个人,以双人组的方式弹奏着他们的音乐,麦克很快地听出维克多的音
乐天分与潜力,欣赏他的才华的同时,不忘给予维克多诸多建议与指导,更动用所有人脉
与资源倾力协助,他也不惜在舞台上当个配角与之合唱,就是想依靠他的名气来将维克多
推往更高处。
“我梦想中的演唱会,是体育场有成千上万的歌迷。”
“我不觉得唱体育场有什么好,根本看不到为谁而唱。”
在一次聚会中,麦克与维克多个字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演唱会模样,显然地两人的想法完全
不同,也显示著两人在音乐上所存在着的歧异,维克多偶尔也会抱怨麦克总爱改他的歌、
给他许多他不曾想过(或是说不想要)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麦克确实能帮助到他,
所以他仍寻求着麦克的意见,认为他的音乐非有麦克参与不可。当两人成为音乐上的伙伴
后,麦可的妻子娜塔莎也逐渐被维克多所吸引,就如同她当初迷恋着麦克的才华那样,而
维克多是也对娜塔莎动了心,在察觉到了妻子的心意后,麦克选择了退让,这无不可视为
他是如此疼惜、爱护着维克多的举动,如果他的成全能让维克多在音乐上有更进步的发展
何尝不是件好事?即便他因此陷入了迷惘之中。但最终维克多没有和娜塔莎在一起,她明
白著丈夫的想法,却也不忍心去看他受折磨,她选择主动离开和维克多的暧昧,回归她本
来的家庭生活,断了这场情。
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导演的《夏》改编维克多崔的人生故事,在部分情节上做了些改动
,但不能动到的他可说是如实地用影像呈现,如当时摇滚乐在苏联的景况、维克多的音乐
精神与坚持等等。导演用前后对照的方式,去表达摇滚乐是如何从备受监管、看表演只得
直挺挺的坐在座位上,周围有人不时来回巡视表演状况,到后来可以恣意地嘶吼、呐喊著
,随着音乐起舞用以宣泄的整个过程,简单的几场戏就令观众看见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压
抑与想改变的渴望。而音乐与政治的冲突与碰撞,也在《夏》里头有了鲜明且立体的样子
,像前头谈到的,苏联政府当时为了降低人民对摇滚乐的兴趣,因此引进迪斯可音乐,《
夏》并没有错放掉相关历史细节。
《夏》给了观众许多摇滚乐的彩蛋,不是简单放著几首经典名曲那样简单,在最后面于一
条长廊里、墙上挂著的多张经典唱片,张张都是由主要角色维克多、麦克、娜塔莎等人模
仿制成,颇有向经典致敬之意,举凡披头四、金发女郎(Blondie)、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大卫鲍伊(David Bowie)、性手枪(Sex Pistols)等均在列。
此外,《夏》在几处也安插着相当突兀、却充满恶趣味的歌唱片段,打破第四道墙向观众
唱出当下心情、表达自身情绪,此做法不仅增添电影娱乐性与记忆点,也能让观众更直接
感受与接受电影讯息。
维克多崔对于音乐的想法与坚持始终如一,他曾在受访时说过,他们不会为了迎合潮流而
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不拘限于哪种音乐风格、类型,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自由。
”,对所有事情发展总是顺其自然,“如果我们变得不再流行,那我们就离开舞台好了。
”,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这位摇滚乐手,感谢《夏》让我多认识了这样一位经典人物。
作者: GoneGoneGone (假漂泊)   2019-01-19 22:02:00
好听好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