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SuperHeroes 看板 #1NBgwocR ]
作者: zkow (逍遥山水忆秋年) 看板: SuperHeroes
标题: [新闻] “连锁式”超级英雄电影:创作与评价都难
时间: Sun May 8 11:12:48 2016
“连锁式”超级英雄电影:创作与评价都难
《美国队长 3》叙事上简明畅快的优点,到底应归功于背后为整个 Marvel 电影世界操盘
的总舵手,还是《美国队长 3》的编剧与导演?倘若将来两集《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大获成功,我们回头再看《蝙蝠侠对超人》,又会否觉得其铺垫得宜,如今的批
评都变成他日观众眼中的优点?
陈广隆
《美国队长 3:英雄内战》终于上画,票房和舆论一片大好,预料不久即可压过起初颇获
赞誉、后来却批评者众的《蝙蝠侠对超人:正义曙光》。
Marvel 对 DC 旷日持久的电影大战,前者再胜一仗,可是战事尚未结束,要到2019 年两
家公司分别推出现阶段计划的最终作品,方知真正胜负。
超级英雄电影当然不是新事物,即使不说 1930 年代流行一时的《Flash Gordon》系列,
1980 年代的《超人》系列、1990 年代的 4 部《蝙蝠侠》,都是影迷耳熟能详的作品。
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超级英雄电影不过是动作片的分支,不同者只在于超级英雄电影有漫
画故事为本,揉合了希腊神话、西部片与科幻片等元素,角色早有大量粉丝基础而已。
但到了千禧年后,当超级英雄电影的体系愈来愈壮大,特技、宣传、行销等各方面皆愈来
愈成熟,人物和故事互相交叠,正如 Marvel 系电影已拍到 Phase 3,各部电影之间的关
系千丝万缕,电影仿佛已不再只是电影,而是综合多种平台共同运作的 franchise,传统
的观赏方式不得不改变。问题是,大众观赏和评鉴超级英雄电影的标准似乎仍相当游移,
并未有固定模式,分析起来自然也教论者困惑、头痛。
“连锁式”电影成主流 入场前要做功课
“连锁式”超级英雄电影的创作理念,是假定主要观众都是活跃的网民,会主动于网上找
寻、吸收资讯,所谓“做定功课”、“自行脑补”,并在观影后讨论电影未讲得完整的地
方,弄清楚各部作品之间的关系。即使观影前不会做功课的,在铺天盖地的宣传、网络杂
志的鳝稿、社交网站的广告下,理应也不会对故事和人物感到陌生。因此,编导在创作故
事时,不单可大胆埋藏数以十计的彩蛋细节,也可随时穿插其他超级英雄出场。只要有网
络,就不怕观众会“看不明白”。
这种网络与电影的互动,最成功者当数 2008 年的《末世凶煞》(Cloverfield)。记得
那时候不少观众将其网上“病毒式行销”(Viral Marketing)广告,逐段逐段与电影故
事比对,猜想画面中的道具或信息的“意义”。两者互相丰富各自的内容,构成一个更宏
大的故事世界,就非常过瘾好玩,比后来一众超级英雄电影的“寻彩蛋游戏”来得更早,
可以说是先驱了。
可是《蝙蝠侠对超人》一出,观乎网民的评价,此一假定看来未必站得住脚。为了架接超
人与蝙蝠侠的时空、重构基斯杜化路兰(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侠世界,《蝙蝠侠
对超人》前段花了不少文戏叙事,从蝙蝠侠的身世讲起,复讲到蝙蝠侠对超人力足灭世的
异能的疑虑,埋下两人决斗的种子,同时铺垫正义联盟各成员将来的出场。打斗场面相对
较少,并不意外。不少观众并不卖帐,批评文戏太长,较为沉闷,这并不难理解。
但有趣地,也有不少观众表示难以跟上,不明白故事内容,例如蝙蝠侠沙漠梦境中那些背
后有翼的外星战士的“含意”。此并非本文重点,不赘。然而,即使我们不明白这一节与
其他超级英雄故事的连系,但蝙蝠侠的恐惧贯串全片,非常实在,单纯视之为蝙蝠侠的恶
梦,其实也不见得太难以理解。当然,本文无意以偏盖全,以少数网上留言为例作定论,
也非为反驳他们的说法,抬高《蝙蝠侠对超人》的评价。不过以上言论,确实教我们反思
——“连锁式”电影应该怎样定位(对应前作)、如何组织(跨作构成),才算编写得好
?
《末世》系列评价不一 各自各精彩
说“失败”也许太过,但连锁式电影假定观众会乐于做功课,显然并非人人认同的前设,
至少在香港似乎仍未是广为接受的模式。超级英雄电影虽然是大热潮物,但套套追看不见
得已成“主流”,观众往往无睇过前作,就像不久前上画的《末世街 10 号》,故事和风
格揉合、玩弄各种惊悚片类型,同时又是《末世凶煞》的变奏延伸,多少要求观众先“做
功课”,虽然没看过前作可能更有“惊喜”,但知道两者的连系毕竟更有趣味。
《末世街 10 号》在香港票房不算出色,大骂“中伏”的也不少,但在美国收入则相当理
想,目前票房已达成本的 8 倍,非常厉害。两地观众认知上、观影习惯上的分歧,绝对
会影响他们对电影的评价。例如要求观众事前事后大做功课,是否“不负责任”的编剧模
式?
Marvel 系列早已“入屋” DC 仍需努力
假设我们从未看过任何超级英雄电影,第一次看就是《蝙蝠侠对超人》与《美国队长 3》
,那《美国队长 3》肯定较《蝙蝠侠对超人》更难明白,因为《美国队长 3》牵涉的“前
传”更多更复杂,没看过的观众肯定看得一头雾水,不易明白各路英雄的由来与恩怨。然
而批评《美国队长 3》“唔知咩料”的观众却甚罕见,反之赞赏其节奏明快、动作连场、
人物立场清晰描写简洁有力的意见,才是主流。Marvel 系电影明显早已“入屋”,评价
遂“西瓜靠大边”,DC 欲以《蝙蝠侠对超人》一举挽回多年的劣势,又或单以《蝙蝠侠
对超人》短短两个半小时的篇幅达到 Marvel 经年的铺垫(Phase 1 & 2 加起来逾 10 部
作品,还有电视片集系列),未免贪心。
但这样的评价又引伸出另一个评鉴的疑问——到底我们是在评论整个电影系列的铺排,还
是单部电影的内涵和结构?《美国队长 3》叙事上简明畅快的优点,到底应归功于背后为
整个 Marvel 电影世界操盘的总舵手,还是《美国队长 3》的编剧与导演?倘若将来两集
《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大获成功,我们回头再看《蝙蝠侠对超人》,又会否觉
得其铺垫得宜,如今的批评都变成他日观众眼中的优点?
“独立作品”拍得好,组织“大龙凤”自然变得容易,因其可省略不少交代人物与故事背
景的篇幅,但这样的“大龙凤”,看起来又难免像明星云集的嘉年华、连续剧,以传统电
影的评价方式而论,随时可能落得内容浅薄、没头没尾,或松散随意、缺乏突破的罪名。
那又回到前面提到“连锁式”电影定位和组织的问题了。本文并没有简单的答案,《美国
队长 3》和《蝙蝠侠对超人》刚好是一对极佳的案例,读者不妨细思一二。
http://goo.gl/781t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