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人分享黄昏清兵卫,不知道是不是跟我修了一样的通识课,
所以就来分享通识课的另外一部电影——末代皇帝。
不好意思,版上都是奥斯卡和皮卡丘文,突然po一篇1987年的电影,
我也是第一次写非院线片的心得,我没有要当个版来用TAT
只是真的很想分享这部电影的几段情节,
尤其我是228连假看的。
觉得满沉重的
(以下有少量剧情雷)
电影片长2小时又40分,如果从头讲应该会直接被End
(从溥仪三岁到去世)
我只想说几个我最想要推荐(和感慨)的部份
1.配乐
2.电影比对现实中各种关于溥仪的资料
3.历史
配乐
爬了一下版上的文,大家都很推崇末代皇帝的配乐,
它也真的是受到奥斯卡肯定的厉害。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Open the door,
这个段落满坂本龙一风格的,
(听这段的时候一直会想到坂本龙一更早期的电影配乐: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
而Open the door出现的段落也满多的,
小溥仪刚知道自己不再是皇帝、要找奶妈的时候,婉容生完孩子被送走等等.......
溥仪总是试图要打开一扇扇的门,但都力不从心。
他可以霸道的叫太监喝墨汁(我的前半生书中也要提到他要太监舔脏东西的内容),
控制许多的小事,
看起来是被宠坏的孩子,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控制他自己的人生。
现实
电影中紧凑的事件,产生了很大的张力
像是慈禧传位之后马上去世、在床上遇到放火、打球打到一半被逐走等等
(史实是48小时离开紫禁城,片中是1小时)
看完电影之后,我去查了许多溥仪相关的资料
像是我的前半生、紫禁城的黄昏等等
还有一些人对溥仪的评价(但都是网络资源,可信度可能有待商榷)
溥仪似乎是可以想见的刚愎自用,毕竟曾经贵为天子,
他的人生也被历史的潮流所狭持
那些不可抗力的抉择,
还有在电影中他所选择的——回到满洲,重新开始。
那是他做的最大的决定,却导致最坏的结果,
于是在交代自己的时候,他一开始什么都不承认,
但是到最后,他变成什么都接受、都承担的人。
在我的前半生书里面,可以看到溥仪在生命的最后,也变成这样的态度
他的一生就是在承担,承担清朝的所有罪孽,而又再加上他自己的不完美,
最后招致这样的结局。
历史
之前有人请益问过关于被逐出紫禁城的历史,
楼下的推文仔细的解释了一些关于国民党等等的事,
而这些,竟然是我读了12年历史,从来没有听过的事情。
要我们看这部电影的通识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后引用了这段话
“现代的愚蠢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于既成观念的不思考。”
在228连假的时候,看这部电影,突然有很多感触,
也不是要用什么样的角度去评论溥仪这个人好不好,
而就只是忠诚的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呈现,
可惜的是,我们读的历史常常不是很忠诚。
红卫兵最后批斗了监狱的所长,而他是真的没有什么好交代的。
历史的是是非非都是后设观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了解历史的荒谬,
并且确定自己的道路和找寻自己的信仰。
希望台湾会变得更好。
最后称赞一下演员,演庄士敦的是两年前过世的彼得·奥图,
身为片中唯一一个纯外国人,
他为皇上说话,希望皇上可以接触外界,
只有他把皇上当成正常的孩子,
而那句“紫禁城已经是没有观众的剧院,演员为何还留在台上”,
更是所有人的问号。
也像是导演用西方人的角度,看着这个东方王朝的没落。
在网络上看到演15岁溥仪的演员事后回忆拍戏过程,
他说彼得·奥图演起戏有种贵族的傲慢。
我很认同。
(还有,坂本龙一演日本人很帅)
戏的结尾是溥仪回到了故宫。
他的书里也有提到他充当了一回故宫的导览员。
这种感觉不像是中华一番里面小当家亮出特级厨师党徽(误)的报复性快感,
而是永无止尽的凄凉。
正是李后主所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