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以梁家辉为例,现在大家公认的全方位戏精。但其实他80年代出道时,
: 是以内敛型的小生著称,他的戏路当时是继承从70年代的二秦二林,
: 但是90年突然有一堆不同类型的表演机会,特别是喜剧,
: 这让他从内敛型的风格一下进化成可收可放,进退自如的戏精,
不太懂为什么梁家辉会继承到二秦二林..
梁家辉最初不是因为被李翰祥抓去演火烧圆明园跟垂帘听政中的咸丰皇帝,
以新人之姿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一鸣惊人的吗?
不过很倒楣的因为这部片跑到北京拍(刘晓庆)被台湾禁演,
连带连梁家辉都被都被台湾封杀。
当时台湾是港片主要市场之一,被台湾封杀让梁家辉一时没戏可演,
直到八零年代末较开放才有比较多作品。
但他早期接的也是动作片跟喜剧(像表姐你好系列),
跟二秦二林代表的三厅电影关联似乎不大
至于代表性的文艺片像爱在他乡的季节或情人都是九零年代初的片了,
跟他一些代表性的喜剧(表姐你好、九二黑玫瑰对黑玫瑰)都是同个时期生产的。
后面说到“大家一看都知道梁朝伟的忧郁性质,跟王家卫一拍即合”我不太这么认为。
梁朝伟早期是以喜剧表演出名的啊。像电视剧的韦小宝,在要不然就是动作片,像杀手
蝴蝶梦或是喋血街头。忧郁的形象应该是在跟王家卫合作重庆森林时才发展起来的,
自此才开始接一些比较深沈寡言的角色,像三轮车夫、春光乍泄、无间道等等,
对最早主持儿童节目、以喜剧闻名的他来说应该算是大转型。
算是王家卫眼光独到吧。
不过原po说得没错,香港在80-90年代是华人世界的戏剧中心。
当时虽然中国市场还没那么开放,但香港、台湾、东南亚、加上北美华人,
整个华语戏剧的市场还是相当大。
当时最有资格发展戏剧的只有香港跟台湾。但香港的发展显然更胜一筹,特别是
脑筋动得很快,很多西方流行的类型电影都能很快吸收上手。当时最卖座拍最多
的当然是喜剧片跟动作片,当时香港的演员几乎没有没拍过这两种类型的。
由于市场需求大,拍的片多,当然需要演员。当时演员从“电视台的演员训练班-
电视剧-电影”这样的生产线源源不绝供应,加上选美界(如张曼玉、李嘉欣等)、
音乐界(如泰迪罗宾、达明一派、梅艳芳等)、非港籍演员(台湾如王祖贤、林青霞、
张艾嘉、胡慧中、吴倩莲、杨丽菁、柯受良、舒淇等,中国如黎明、王菲、李连杰
等,海外回来的如叶倩文、杨紫琼等)也不停供应新血。
当时演员在这么蓬勃的市场底下,拍戏量之大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当红演员
一年可以拍十部以上。这么短时间接那么多戏,而且是各种不同的类型电影,
有喜剧、有动作、有武侠、有惊悚、有情色,偶尔拍拍严肃一点的文艺片,于是很
就这样把戏给磨了出来。早期当花瓶的张曼玉、歌手出道的梅艳芳、谭咏麟、钟镇涛,
以艳星出名的舒淇、叶玉卿等等,都这样被给炼出来。从一些比较外放表面类型化
的演出,慢慢地再往内收,最后碰到赏识的导演交出代表作:像关锦鹏给了梅艳芳
胭脂扣、给了张曼玉阮玲玉、给了叶玉卿洪玫瑰与白玫瑰、王家卫给了梁朝伟重庆
森林跟春光乍泄。
至于台湾没有这样的商业片支撑(现在香港也慢慢没落了),没有办法这样磨戏。
要不然就是戏的类型都差不多,没给演员机会去探索磨练不同的演出方式。再来现
在的观众也没有那样的耐心,看到一些戏精,但忘记很多戏精也是从一堆烂片、老
梗片慢慢磨出来的。所以在演员磨的过程中已经注入“不会演戏”的印象,等到演
员好不容易从那么少的演出机会磨出一点成绩后,还是有之前先入为主“不会演戏”
、“靠脸吃饭的偶像”的印象在上面,成果也容易被忽视....
其实台湾现在磨的机会最大的就是乡土剧了吧~!里头许多演员都愈磨愈专业,
只是乡土剧的表演方式太单一了,没有办法让他们再更上一层,也缺乏更精致的舞台
让他们发挥...。
※ 编辑: wuliaude 来自: 140.109.138.113 (06/04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