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Ourmovies 看板 #1F01Ujwv ]
http://pots.tw/node/10238
破周报 文/杨皓钧
以票房数字而论,2011绝对是台湾电影最值得自豪的一年,至笔者截稿为止,去年北市首
轮戏院的国片总票房已达7.1亿,全年票房市占率可望逼近25%,相较于2008年《海角七号
》引领国片复兴浪潮所缔造的12.09%,足足翻涨两倍,这是十年前的电影工作者做梦也不
敢想的事。
2001年,国片票房跌至幽暗谷底,全年票房仅市占0.2%,该年顺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新闻局主动自废武功,修法卸除外片配额等保护措施,自此好莱坞西片长驱直入
,如无人之境。然而,此并非将压垮国片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家电影工业当时早已奄奄一
息,除了自身商业片型与创意的枯竭,整个九零年代好莱坞便不断透过经贸手段施压,逐
年松绑外片拷贝限额与联映厅数,并设立八大直营发行商与多厅影城,在市场攻城掠地。
过去十年,大多本土电影工作者仅能仰赖微薄的辅导金支撑著小型制作,在不佳的档期匆
匆上映一、二周便下片,甚至有人质疑辅导金“越辅越倒”、缺乏商业效益而倡言废除。
电影政策发挥综效?
伴随国片复苏的荣景,政府的文创大旗顺势越举越高,国片在去年冲刺出奇蹟重生的巅峰
,但回顾政策面沿革,政府是否已建构出有利国片发展的整体环境?
近十年来新闻局辅导金预算比例逐年提高,并增设行销补助、票房奖励等促进商业元气循
环的措施,但主要仍是以“给钱了事”的扶植手段,法规、制度上未见到大刀阔斧的改革
。
侯孝贤于去年获颁“总统文化奖”时便不留情提出诤言,认为国片担子仍压在少数个体工
作者上,政策面欠缺法制化的建置,以辅导金为例,其受限于新闻局固定预算的分配,容
易产生排挤效应,可仿效如法国自电影票价抽税,作为国片基金的稳定财源。魏德圣在《
导演.巴莱》一书中亦谈及相关困境,电影场景搭建受现行土地、营建法规限制,繁琐的
行政流程往往令他们不得不放弃辛苦勘好的景,对此中央应建立跨部会的协调机制,或针
对影视拍摄作业的特性进行修法。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近年纷纷透过文化局或专责机构,提供协拍服务或补助金,盼以影像
行销城市、带动观光。然而观光化的思维未必有助产业发展,以去年李安于台中水湳机场
拍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时遗留的人工造浪池为例,其后续被市议员质疑为不具观光价
值的“大水坑”,显现官员与民代均未曾从“基础硬件建设”角度思考影视发展,仅视其
为置入性行销工具,追求类似海角浪潮后恒春小镇般的快速观光利润回收。
在地内容+美商通路=国片救星?
有人说国片复兴是因为导演终于愿意和观众对话,走向重叙事、在地化的大众路线。《海
角七号》、《艋舺》、《父后七日》成功后,近年制片人似乎积极拼装励志喜剧、社会现
象、民俗色彩、家庭通俗剧,形成一种杂烩式的新类型趋向。
细数2011年到今年一月轮番上阵的贺岁档国片,去年打头阵破亿的《鸡排英雄》是一出小
贩与黑帮、民代纠结的夜市人生,《宝岛漫波》接力演出诈骗集团与小人物的发财梦,今
年一月将上映的《宝岛大爆走》主打陆客拼台客、警察拼黑道,是部台湾景点玩透透的警
匪公路喜剧。上述三部喜剧不约而同呈现黑白势力交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组成,弥漫一股
不讳俗呛的草根气味。
这气味不只是爱乡爱土的“台”,更是充满文化拼贴、后现代俗艳(kitsch)特质的“台
”。如同《海角七号》中并置月琴与摇滚乐的反差,此种情境热闹之余,亦蕴含文化变迁
、世代冲突的母题。
《翻滚吧!阿信》主角因歌仔戏爱上体操,体育梦碎后和母亲赌气而踏入黑帮,最后奋力
一搏只求翻身;《皮克青春》的古典乐男孩误打误撞加入摇滚乐团,逐梦路上引爆医生世
家中三代父子的冲突;《电哪吒》混搭八家将与台式电音,叛逆主角怀抱着成为DJ的梦想
,和警察老爸互看不顺眼;今年上映的《阵头》也有个对抗古板老爸的小伙子,力图以现
代音乐带领民俗技艺团转型;《龙飞凤舞》则描述家族歌仔戏班在团长过逝后,接班人面
临经营危机的本土喜剧;《爱的面包魂》讲土洋大战面包大战之余,不忘让三太子跑遍街
头巷尾……。
撷取几个共通的关键词:热血、梦想、传统民俗vs.现代潮流、两代价值歧异……,上个
世纪台湾社会变迁的痕迹、个人实现与传统家庭的拉扯,依旧深藏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只
是换了更绚丽的色彩、更活泼的形式、更草根的符号,还魂在大众文化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越在地化的台片,美国发行商越感兴趣。近几年国片票房捷报频传,虽然
多少排挤西片市场,外商可不一定吃亏,许多国片无不仰赖美国发行商的通路实力,有了
四大美商加持,档期与厅数均获一定保障;对外商而言,即使不投资制作、不负责行销国
片,也可以抽成总票房10至20%,是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因此,2011年除了《赛德克.
巴莱》由中环集团旗下的威视发行外,其余卖座国片几乎均由美商操盘:大众发行《鸡排
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华纳发行《翻滚吧!阿信》、《五月天追梦
3DNA》;博伟发行《命运化妆师》、《恋爱恐慌症》。2012年春节档国片《痞子英雄首部
曲》、《阵头》、《宝岛大爆走》、《龙飞凤舞》、《爱的面包魂》、《LOVE》也全无例
外。
在地的议题搭配热闹好看的通俗剧情,在外商经手发行下热卖,乍似某种全球本土化(
glocalization)的现象,暗示商品必须融合在地需求和特色,以求在全球化市场中突显
优势。但事实上,“台味”尽管易使观众亲近,但并非绝对的消费指标,不若印度等国拥
有悠久的类型传统,台湾观众对于本土题材并无一定忠诚度,人们期待的仍是好看的故事
、精致的制作,甚至需要铺张的行销增加走进戏院的动力,因此2011年的国片不再只仰赖
影迷、影评人的口碑效应,行销阵仗越来越大,出版、量贩业者的异业结盟,或是广告购
买、带状节目与新闻曝光的全面启动,均不输外片规格。
美商发行国片所突显的,反而是好莱坞霸权在台屹立不摇、长期寡头垄断映演管道的事实
;除了有自家映演通路的威视、由财团扶植且大量购片的威望,本土发行商仍属弱势,鲜
能在强敌环伺下抢到足够厅数与好档期。
拍出普世价值,才能走出台湾?
近年国片复兴扮演要角的制片人李烈在接受中国时报访问时,认为本土色彩电影在完成阶
段性任务之后,得拓宽片型才能走向国际,该文以〈拍出普世价值,才能走出台湾〉为名
,指出国片必须有更多元化的题材,拍出普世认同的文化价值,才能跨入海外市场。
言下之意的海外,若不是指难以攻入的北美,或向来青睐艺术型作者的欧洲,很大一部分
恐怕还是望眼区域整合的华语市场。现下人人觊觎逾百亿人民币票房的中国市场大饼,台
片登陆虽可循ECFA架构免除进口配额限制,但电影登陆不仅要和对岸龙头公司及好莱坞外
片竞争,在对岸无分级制的情况下,更得面临严厉的内容审查,去年底中国国务院所草拟
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中,被禁项目更由现行10项增至13项,新增部分明确指出影片内容
不得煽动破坏法律、宣扬宗教狂热、渲染恐怖与犯罪方法,言论紧缩可见一斑。
乐观地说,去年《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已在中国或港澳尝到
市场的甜头,甚至缔造空前佳绩,但从《海角》、《鸡排》等片登陆票房的惨淡,似乎说
明本土语言的跨国操作,仍有待验证。
李烈或许从今年贺岁档接力上映的喧闹本土类型看出某种重复、疲弱的迹象,但她口中的
“普世题材”又建构在何种想像上呢?以近年两岸合拍片为例,《痞子英雄首部曲》这种
照理全球通吃的警匪动作片,却疑似因涉及北韩恐怖份子、无中国景点等政治因素,在申
请中国批文时硬是吃了闭门羹;《星空》、《转山》这两部文艺路线的合拍片,内容都是
一趟主角因亲人骤逝而逃离城市、深入荒野,藉以释放思念并疗愈内心的奇幻旅程,没有
触怒官方的敏感题材或文化隔阂,评价亦不俗,票房表现仍力有未逮;钮承泽拍摄、华谊
投资的多线式电影《LOVE》拍摄景点横跨两岸,内容是再通俗讨好不过的爱情故事,或许
将可作为另一个观察的合拍片指标。
然而,香港电影“北上”淘金后逐渐流失了港片传统、造成本土电影式微的前车之鉴,国
片面对海内外市场,是否只有台式草根通俗剧,与朱延平等人的“台皮中骨”合拍片这两
条路可供选择?年度卖座冠军《赛德克.巴莱》或许提供另一种解答,本片源自台湾深山
的隐晦史实、说的是仅数千人听得懂的赛德克语,却仍售出十国以上的海外版权,并抢攻
北美市场,背后除了高规格的制作价值、原民文化的呈现,更是因为各国皆有类似的殖民
地反抗、弱势族群被同化的经验,反而能引起普世共鸣。
电影中流离的原民身影、归乡的渴望
2011年《赛德克.巴莱》寻回原民自我认同,为观众上了一堂宝贵的历史课。然而,从原
民观点出发的精采作品还有剧情片《不一样的月光》、《灵魂的旅程》,与纪录片《
Kanakanavu的守候》、《山里的微光》。
泰雅族女导演陈洁瑶的《不一样的月光》对现下东部原民生活困境有恳切的描写。本片以
平地汉人小茹带领剧组寻访南澳莎韵传奇的背景出发,描写了原民工人意外死亡的弱势家
庭、被迫移往都市求学的青年人口、传说与狩猎文化散佚与老人凋零的现象。全片最动人
的段落,是小茹陪同主角尤干及其祖父上山寻访老部落遗址的纪录片段,这段嵌入虚构框
架的真实影像,在观众心中捶下一记重击。七十七岁的老人一路忍着脚伤,坚持要踏上巅
险的山径回到记忆中的家,一路上唱着日文歌说从前部落多么美丽,到达时却已是一片荒
烟漫草,不见老家痕迹,只能老泪纵横地祭拜父母,喃喃诉说思念,烘托出浓郁的伤感。
莎韵的传说只是引子,故事中拉扯的其实是原民普同的离散与归乡历程,年轻人因社经条
件面临移居城市的压力,老一辈则因政策因素而被迫迁居,两代对故乡却有相同固执的耽
恋,这不禁又令人联想马跃.比吼的纪录片《Kanakanavu的守候》里的那位达卡努瓦部落
耆老,在风灾摧毁家园后仍驮著孤独身影,坚持上山回老房子执行祭仪,制作小米年糕发
送给村民,而片中主张原址重建与文化复建的青壮辈工作者,面对颟顸公部门指示迁村的
要胁,亦不放弃固守家园的可能。
汉人导演陈文彬的《灵魂的旅程》指涉相似情境,以游荡迷失的老灵魂回归山林部落的奇
幻之旅,对照面临拆迁而流离失所的都市原住民;本片同样提及泛泰雅族群的彩红桥传说
,它是雾社勇士殉身后的寄托,也是祖灵信仰的终极象征,但对当代原住民而言,与其说
他们焦虑将无法踏上彩虹桥而魂魄无所依,倒不如说文化及土地因汉人霸权而不断流失的
他们,已然是现世的游魂。
如同《赛德克》片末被日本人强迫迁至清流部落的妇孺,原住民似乎不断在迁徙的宿命中
轮回,生存资源的匮乏、殖民政策、城乡差距、都市计划如一道道挥舞的长鞭,将他们驱
赶至更边缘的境地。对照2011年蓬勃的原民影像生产,现实中被架空的《原住民自治法》
、去年通过的《东发条例》与政院版《土征法》,却讽刺地显示在当今政商勾结的土地政
策下,原民流离的命运尚未终结。
都市间折射的异乡人思念
前述的离散处境不只显影于原民议题,更映射在类型、题材迥异的剧情和纪录片。
《消失打看》以崩解、跳跃的逻辑呈现当代都会转瞬即逝的记忆与爱情,全片耽美的MV式
影像、空洞的网络文字游戏、强说愁的爱情呓语,弥漫一股抽离现实的文青气息,但本片
可贵之处,在于捕捉了都更下的不断汰换的台北老地景,片中描述角色Money穿越市郊稻
田回客家阿嬷老家吃饭、刺客为家园被拆毁的童年创伤纠缠,在极度年轻且风格化的视野
中,瞥见某种近似的乡愁。
《到阜阳六百里》、《金城小子》这两部由侯孝贤监制、台湾团队拍摄的中国故事,一为
剧情片、一为纪录片,也都讲到了回家的故事,恰好从城与乡的彼端,遥望彼此。前者描
述一群安徽民工在茫茫上海唇齿相依,各自以光鲜强悍、或低调刻苦的姿态营生,老乡间
虽然多了份亲切熟络,却也得时时提防,唯一联系彼此的,是那份归乡的心,于是一伙人
搭上了破烂的拼装巴士,摇摇晃晃,上路回家。《金城小子》则纪录了知名画家刘小东回
老家寻访昔日好友、为他们作画的历程,金城是个落没的芦苇造纸小镇,这群一同成长的
玩伴多是下岗工人,有人家徒四壁、有人吃过牢饭、有人发达后在市中心开了KTV,小东
以画笔纪录了工人阶级的闲散生活即景,导演姚宏易则将镜头指向艺术家所关切的都市化
与城乡差距议题,画面中摇曳的芦苇田、荒凉的铁道与沟渠,好似拖着残喘性命,伴随这
群人悠悠呼吸,人和地景一同被遗忘在时光的幽荒角落,隐身于资本化的荣景背后。
《面包情人》将这份乡愁延展到国界之外,导演李靖惠花费十余年光阴纪录一群菲律宾女
性看护工,她们同样离乡背井,只求扶持家计,期望能攒到一笔积蓄后回家经营小本生意
,但人力仲介与雇主的种种剥削,不仅让她们镇日劳动、毫无喘息空间,甚至长年被契约
绑死,无法目睹孩子成长或回家奔丧。本片展现女性移工坚韧、温柔、可爱的一面,对劳
动压迫的情境仅旁敲侧击,未施以尖锐控诉,但生活与情感面的贴身关照,仍令观众看见
异乡人在我们家园生存的艰难。摄影机不仅捕捉她们对家的思念,更远渡重洋,担任移工
与家人的沟通媒介,发现这群女性的悲喜仅占全球化版图的一隅,菲律宾在各国均大量输
出廉价劳动力,长期分离也造成夫妻间猜疑失和,她们离家孜矻耕耘梦想,却换来亲情的
日渐淡薄,但面对就业不易的恶劣经济,面包与爱情的两难仍在家户、世代间循环上演。
与公益关怀扣合的影像行销伦理
杨力州继前年拍摄由天主教失智症基金会出品的《被遗忘的时光》,2011年再度推出《青
春啦啦队》,同样将商映收益捐作慈善用途(联合劝募“乐龄360”服务计画),影像介
入社会的方式,经公益机构支援或媒介后,有了更直接的合作、更温情的诉求。
杨力州的纪录片通俗好看,票房屡创佳绩,更因推广纪录片进入主流市场而获去年金马奖
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的入围肯定。尽管其去年在接受《放映周报》专访时表示,他接受委
制时对影片拍摄“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与创作权”,但影评人Ryan在第十七期纪工报中仍撰
文批评杨的作品煽情算计,置入公益团体形象与理念的痕迹过重,直言纪录片“应置放于
一个更具理想性的制高点上,不仅美学成就与社会性的自我达成有其必要,影片背后的政
经脉络与影片从拍摄、发行到映演不同阶段的商业结合,最好做出适切的区隔。”
去年以影像行销公益的案例,还有原子映象制作、沈可尚执导的自闭症患者纪录片系列《
遥远星球的孩子》,小脑萎缩症病友协会出品、澎恰恰执导的长片《带一片风景走》,以
及描述裘馨氏肌肉萎缩症患者家庭困境、入选金穗奖及女性影展的短片《一天》。
公益团体以资金挹注影像生产,或与电影工作者协议合作,是否等同于压缩影像的美学成
就与真实、挟持导演的独立观点,恐怕尚难从上述案例定论,但电影媒介与身心弱势团体
之间显然已形成更频繁的互动与共生经营模式,且不再仅限于新闻传媒的关怀报导篇幅,
登堂入室成为影展座上宾或映演市场的热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