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imaymay (Xuan)》之铭言:
我自己还没看过电影, 但因为是相关领域的学生,
而之前也有听过邱若龙老师和一些教授在这个议题上作的讨论,
所以借这个标题分享一些看法,
如果有对雾社事件或台湾原住民族钻研更深的板友看出了缺漏, 也请不吝指教, 谢谢.
<赛德克巴莱中日本人与赛德克族的冲突处理>
部分给负评的板友表示在剧中, 感觉不太到日本人跟赛德克族有什么大的冲突点,
也没有强调出日本人凌辱族人的剧情,
我臆测这样的想法是觉得, 日本人在片中被塑造得不够"面目狰狞",
而赛德克族好像只是火气大就动手了,
假设家里还有在拜祖先的板友, 跟家里的爷爷、奶奶等长辈说,
"你们死了之后我们不会祭拜你们"
我想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一定会让老人家气翻了,
这是汉人的传统信仰, 就是人过世之后, 必须能够进入整个祖先的系谱,
受后人香火的祭祀。
更有甚者, 如果曾有男性亲人是没有子嗣过世的,
可能也有目睹过"寄房"的仪式, 就是让他的甥姪担任往后祭祀的任务,
汉人的传统信仰中重视的是人在整个家族系谱中有没有位子,
虽然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慢慢淡化, 但在一些比较保守的家庭中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力。
而赛德克人是这样的, 女生会织布后则可纹面, 并拥有与祖先同在的权利,
男生有过猎头的经验后可纹面, 拥有与祖先同在的权利,
日人认为这样的习俗是原始野蛮的, 与以禁止,
站在日本人或是大多数"进步文明"的立场想, 禁止这样的行为似乎立意良善.
但是以赛德克族人而言, 禁止猎首等于剥夺了与祖先聚首的可能,
那人死后会去哪里?
以前的历史课本都有写过,
天主教初传入古代中国的时候, 因为罗马教廷禁止祭祖祭孔, 所以招致反弹,
以同样的角度去思考, 其实当时的汉人与日治时期台湾的赛德克族担忧的是一样的,
汉人被禁止祭祖, 等于是让自己去世之后的去所没有根据,
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同时也是很令人恐惧的,
同样的, 剥夺赛德克人猎首的权利, 也就是让他们死不得其所,
光这一点, 就足以构成他们驱逐日本人的理由。
所以在部分的负评文章中, 板友表示感觉不出赛德克人与日本人的冲突点所在,
我想问题不在于日本人的"恶劣形像"刻画地不够成功,
而在于魏导在处理"赛德克族信仰"的概念上还是力有未逮,
如果在下集能用一些剧情补救起来是比较可喜的。
其实一个文明要对另一个文明构成伤害, 可以不用任何恶劣的手段,
出于良善的行为往往也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举例来说, 台湾的阿美族人有所谓"年龄组织"的社会结构,
也就是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要负担族群中不同的任务,
但在汉人导入官僚体系(指派较亲近汉人的族人为行政长官)
甚至是现代西方式民主体制被引进后, 年龄组织的存在就会被挑战,
又譬如在新几内亚、波里尼西亚等大洋洲上的部落, 在货币经济引入后,
其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易就会被破坏, 但是"以物易物"本身并不只是一种经济行为,
他也与很多社会纽带、社会关系、仪式有关连(可google"礼物 牟斯"或"库拉圈")
而在澳洲原住民身上也发生过很典型"善意的破坏"的例子,
澳洲某群原住民停留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水平,
像石斧之类的工具必须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成,
因此只有老年人才拥有石斧,
年轻人必须以求教的态度借用,
因此养成了服从老人的传统.
传教士到了以后,以为这种物质层次的事物不会有文化上的争议,
所以广发给各个家庭。没想到年轻人不必向老者借用石斧,所有文化上必须遵循的范例也
都荡然无存。
而我举的这三个例子, 都还没有到信仰的层次,
也就是赛德克人在"赛德克巴莱"这部片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所遭遇的问题,
"人死之后不知道要去哪里"的这个问题.
所以魏导要制造出很大的冲突点或者塑造日本人更恶劣的形象吗?
一个娱乐取向的片子可能是善恶二元分明的, 但是在"赛德克巴莱"中,
我想魏导还是想写实地处理这个并不容易交代清楚的文化冲突,
如果讲得清楚, 那是功力深厚, 但看到板上已开始出现负评去提出"不能理解"的看法,
我想在处理的手法上可能还是有些缺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