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ovie.yatta.com.tw/topic_talk.php?id=73
文/Quiff
以蝙蝠侠为例,诞生在三零年代末期,当时正是冷硬派侦探小说大行其
道的时期,而吸吮侦探文学养份之下降生的蝙蝠侠,在创作初期自然也
承继了冷硬派侦探的辣手暴力美学,面对匪徒时手下毫不留情。
然而进入四零年代,为了吸引较为年轻的少年读者族群,编剧比尔芬格
(Bill Finger)不顾画家包布肯恩(Bob Kane)的反对,硬生生在蝙
蝠侠身边安插了一名小跟班(Sidekick)罗宾,成功让漫画销量翻了一
倍之余,也随之冲淡了蝙蝠侠原有的血腥色彩。
当时的编辑惠尼艾斯沃兹(Whitney Ellsworth)更下了一道影响无数
后辈漫画家的禁令:蝙蝠侠从此不得再开杀戒,或是使用任何枪械。这
项命令大幅地改变了蝙蝠侠原有的暴力美学面貌。二战之后,编辑方向
显得益发改弦易辙,将蝙蝠侠从侦探小说里的喋血街头给抽离出来,改
朝可轻松阅览的青少年读物路线迈进。
心理学家佛德烈沃汉(Fredric Wertham)在1954年出版的《诱惑纯真》
(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一书更是在当时社会投下了一颗震撼
弹,他在书中指称漫画所刊载的暴力犯罪情节会引起孩童争相模仿,进
而对他们的幼小心灵产生负面影响;更有甚者,他大胆指控蝙蝠侠与罗
宾根本就是一对同性恋爱侣!
佛德烈沃汉的争议言论在五零年代的美国社会上引爆了无数唇枪舌剑的
争论,也间接导致了“漫画规章局”(Comics Code Authority)的成
立,如同电检制度一般,专门负责审查漫画中不符合社会善良风俗的内
容──换言之,便是在漫画创作者原本自由挥洒的画笔上又多铐起了重
重枷锁。
为了躲过漫画规章的严格检查,五、六零年代的蝙蝠侠顿时风格丕变,
故事调性显得更加阳光、更加轻松了起来;同时DC也忙不迭地在蝙蝠侠
漫画中引入了蝙蝠女(Batwoman)等女性英雄角色,试着借由添加更多
脂粉味好回避外界的同志指控。随着蝙蝠侠电视影集在1966年一砲而红
,将蝙蝠侠的知名度一举推到最高点的同时,影集里头谈笑风生的轻松
冒险风格也跟着逆袭回漫画里头,差点没变成“蝙蝠侠与快乐伙伴们的
逗趣小冒险”。
别的不提,蝙蝠侠在这段期间还一度当上了高谭市的官方代理警官,瞧
瞧这有多么荒谬!
自此之后,七、八零年代便有无数漫画家试图拯救蝙蝠侠脱离电视影集
带给观众的欢乐形象,重回他原本那潜伏于黑夜中的沉默复仇者面貌,
笔触更加黑暗、更加的粗糙写实,却始终徒劳无功,漫画销量一路直线
下滑。
直到法兰克米勒(Frank Miller)1986年的旷世杰作《黑暗骑士归来》
(The Dark Knight Returns),前无古人地描述已年届五十的蝙蝠侠
在退休十年之后终于又再重出江湖,作品中回归了最原始的黑暗风格,
造成当时漫画界一阵轰动,才又成功地还给蝙蝠侠原有的阴郁冷酷面貌。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由蝙蝠侠的例子可以看出,一名美漫超级英雄角色从诞生之初到现今的
最终面貌,中间其实经历过无数次蜕化演变,既受时代背景所影响,也
融会贯通了历年来众多漫画家添笔润色的心血结晶,在数十年岁月里百
家争鸣、百花齐放当中博采众家之长,交互汇流、彼此冲击之下才成就
了今日的最终面貌。
因为作品数量实在太多、也太庞杂,读者若是想要将单一角色的相关美
漫作品从头到尾都一网打尽可绝非易事。光提美国超级英雄漫画中连载
最久的两本月刊:超人当家的《动作漫画》(Action Comics)与蝙蝠
侠当家的《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至今都已连载超过七十
年、八百期之多,这还不论其他以超人或蝙蝠侠作为主角的各式连载漫
画、单发作品、图像小说等周边创作。
相较之下,日本最长寿的老牌漫画《乌龙派出所》至今不过连载区区三
十余载,光以岁数来说,两津勘吉在超人与蝙蝠侠两名老前辈面前也只
有俯首称臣的份。
基于作品数量之多之杂,再加上美漫独到的同源分流式创作文化,在在
使得美漫英雄角色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远远大过于单一执笔作者或作品;
因此前文中才称美漫界的创作生态为角色论,而非作者论。
甚至可以把漫画之外的诸多跨领域作品都容纳进来,包括动画、电视影
集、电影等,视为同一名美漫英雄角色的延伸创作。好比布莱恩辛格的
《X战警》系列,或是克里斯多福诺兰的《黑暗骑士》,严格说起来其
实不该称之为“改编”电影,而是借由电影这个与漫画迥异的媒介,来
对角色进行一次全新的“再创作”。
这些美漫电影的本质其实跟数十年下来众多漫画家所绘的漫画作品一般
无异,都是以同一名英雄角色作为主轴线而推演开来的全新作品,只是
代替了画笔与墨水,这些导演们改以摄影机来在胶卷上“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