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HK-movie 看板]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HK-movie
标题: [专题] 港产电影的突围之役──《十月围城》
时间: Sat Dec 26 17:45:31 2009
港产电影的突围之役──《十月围城》 专访导演陈德森、监制陈可辛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279&period=239
放映周报 报导 / 杨皓钧、曾芷筠
2003年,魏德圣为了筹拍预算高达两亿台币的《赛德克巴莱》,花了两百万制作了精美而
感人的试拍带,冀望获取企业资金及民间募款的溢注,让这场电影梦能开出繁花盛果,很
多人都说:魏德圣一直在“赌”。
同年,一座1905年风华的香港旧城,在广东的南海影视城悄然成形,背后同样暗藏了一场
壮志豪情的赌局,而这名赌徒叫陈德森。
陈德森是《紫雨风暴》、《特务迷城》等成功港产动作片的导演,在1999年构思了一个发
生在旧香港的历史片《十月维城》,剧情在参考好友陈可辛父亲陈铜民在台湾拍的一部电
影《赤胆好汉》后,定调为“革命烈士联手保卫孙中山、抵御清廷刺客围剿”的故事,希
望从小人物的观点切入革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义士从一路上拳风霍霍、刀光剑影中杀出
重围,在国族大叙事中夹带紧凑贲张的港式武打,及催泪感人的儿女情长。而在台湾编剧
苏照彬的建议下,片名也从意指“维多利亚港”的“维城”,脱胎成更有戏剧张力的“围
城”。
陈德森为卡司、资金于多方奔走后,得到了银行家好友曾献基的情义相挺,获得6800万港
币的全额投资,而南海搭建的那座壮观布景,正是全片腥风血雨的主场景。
和坎坷多舛的《赛德克巴莱》一样,《十月围城》这部浩大的制作从筹备最初就险阻重重
,2003年影片眼看开拍在即,陈德森却接连经历了SARS风暴被迫停工、投资人自杀、资金
冻结、法律官司、母亲中风并随后过世、姊姊罹癌、车祸、忧郁症……等一连串的无情风
波,他朝思暮想的电影大梦,与那座木制打造的香港旧城,在风雨中逐渐销蚀湮灭。
戏如人生,现实却往往比电影更富戏剧性,《十月围城》筹备过程之惨痛、悲壮,不逊于
十次失败的民国革命、电影中的烈士殉身。然而,当坐困“围城”的陈德森九死一生之际
,以《投名状》在中国内地获得广大成功的陈可辛为他带来了一线曙光,让这个穷途末路
的电影梦再度突破重围、绝地逢生。
2008年,陈可辛亲自下马担任《十月围城》监制,凑足一亿五千万人民币的资金、集结星
光熠熠的“九帝一后”卡司,并找来原班美术阵容在上海松江影视基地以等比例还原香港
古城风情,让这部荡气回肠的大作堂堂登上两岸三地大银幕。而本片表面乍似颂扬革命的
主旋律调性,实则更繁衍出凌厉武打、动人亲情、凄美爱情、通俗小人物悲喜……等丰富
的弦外之音,足见编导用心琢磨、竭力满足所有观众群的宏大商业企图。
本期《放映周报》荣幸访问了导演陈德森、监制陈可辛,邀其畅谈筹拍《十月围城》的各
种甘苦,及香港影人近年积极在中国内地开疆辟土、藉其市场之力反馈港产电影的心得,
其不仅从中分享香港影人戮力团结的义气、在商言商的经营思维,更道出诸多对台湾电影
及华语影坛局势的精辟洞见。
导演花了十年的时间筹拍这部电影,中间参考了陈铜民导演在台湾拍的《赤胆好汉》,才
延伸为“小人物保护孙中山”的革命故事,请问当初是如何从陈导演父亲的作品演变到现
在的《十月围城》?
陈德森:我之前所拍的几部动作片,故事情景都是虚构出来的,《紫雨风暴》虽然有赤柬
的背景,但也是和编剧编出来的,这次我希望找一个历史背景丰富、大时代的故事,并且
要有精采的动作戏。后来和陈可辛合作组成“Applause Pictures”时,他也有意想要拍
大时代、有历史根据的文艺片,两人一文、一武,一直在找适合的素材,但是香港没什么
历史的根,一开始它只是一个渔村,直到英国占了这块地方,利用它的对外优势发展才逐
渐发迹。后来我们一直找,而他爸爸过去拍的这部片当中“保护孙中山”的题材很吸引我
,我就想扩大这个故事,把原本中一个烈士的主角变成许多角色,奠定这部电影的雏形。
《十月围城》五年前原本就预定开拍,是在什么样的因缘际会下,才重新完成这部电影?
陈德森:其实这个计划一直有在运作,我2002年开始筹资,找到一位愿意投资一半资金的
曾献基先生,2003年时准备开拍但找不到演员,又停了一阵子、找不到地方搭景,又停了
一阵子、找到景后却又遇上SARS、好不容易准备开拍时投资者又去世了。而投资者去世时
,因为法律上的问题,钱不能立即动用,所以又停摆了,而寰亚、大陆的公司那时也都有
兴趣投资,好不容易法律的问题解决了,我已经身心俱疲了。
当时跟刘德华聊天谈到《童梦奇缘》,就先拍了这部小品,但每年心里都还想着《十月围
城》。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搭那个城,认为预算太高,让我一度差点放弃。最后,我们团队
和美术总监麦国强一直叫我不要放弃,毕竟也撑了十年。到了去年,我因为《投名状》票
房破两亿人民币打电话恭喜陈可辛,他看到了《投名状》、《集结号》在内地的成功,就
问我还要不要拍《十月围城》,于是有了这次的合作。
这次剧组斥资4300万人民币在上海重现1905年的香港中环,一砖一瓦都非常细腻而考究,
据说搭建这个景也是陈德森导演最初就有的坚持,花这么大的工本与心力重现旧香港对您
的意义是什么?
陈德森:当初我想了这个剧本之后,就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些角色都不
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份子,而各有自己的情怀,我觉得这样会比较新鲜,不然就变成
主旋律的样板戏。我认为真实的革命背后很多人默默牺牲时,可能连革命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这个想法陈可辛也同意。
第二我想打破动作片的常规,一般动作片是有计算的,例如开场打四五分钟、中间打、结
局前两个小打,再加上一个大打就结束了。这次我想试试看前面都是事件、人物铺陈,没
什么动作,后面在保护孙中山时排山倒海地打给观众看,陈可辛认为这是一个很新的想法
。只是他认为这样我会很吃力,因为观众是进来看动作片的,前面憋了一个小时,后面一
定要非常精彩才镇得住观众。我想,我也很喜欢设计动作,愿意试试看。
第三个就是我一定要搭这个景。那时我勘景调查后的结果是:马来西亚、香港都有这样的
老街,但镜头不能摇,一摇出去可能就拍到地铁了。广东也有一整条街,但必须把冷气、
电线全部都拆掉。我那时的团队大概三、四百人,主要演员有八、九个人,没办法拆散跳
拍,这样团队力量会散掉;我希望所有的人集中在一个场景,所以坚持搭这个城。原本预
计场景大小会有两个足球场这么大,陈可辛进来以后扩大到了五个足球场的大小。
也可否仔细谈谈选择布景地点的过程?请问这个场景未来的功能是什么,是否会成为一个
专业的电影片场或观光景点?
陈德森:有些可惜的一点是,我在2002年时跟香港政府旅游发展局提过实搭的想法,规划
在地下街里头置入百年以来的香港特产,石板街上有粤曲、油酥糖、臭豆腐……这些香港
传统好玩、好吃的东西,而码头上是海产店、有小船可以出游、唱歌等等,让人体验一百
年前香港的原貌。
局长那时很高兴地同意了这个计划,给我们一块很大的地,租金很便宜地算我们一个月九
千元港币,但接下来我必须和下面19个部门协调开会,谈下来要花两年,我想说我是在拍
戏而已,不是在当旅游局长,于是就放弃了,而五、六年前筹备时是选在南海影视城搭景
,建筑是用木头搭的,只能承担两年时间,中间停工后就毁了。
陈可辛进来以后决定实搭,后来在上海找到一块空地,地主本身就是片厂,他们很有兴趣
,因为这个景既像香港、广州、也有点像澳门,将来可以留下来当成专业的片场外租,于
是促成了在上海搭景的工程。而那时候刚好上海电影节邀了像Stephen Daldry、Danny
Boyle等欧美大导演来访,他们说想看看中国电影发展的程度,所以就被带去参观这个上
海的“旧香港”,一看之后觉得中国电影真厉害!拍一部电影搭这么大的景,都被震住了
。
据说导演及监制在编剧过程都提供了很多意见,剧本共修改了上千稿,工程相当浩大,可
否谈谈编剧过程有哪些重要的修改?
陈德森:我们每次看剧本都觉得各个角色背后都可以加很多戏,来单独拍成一部片,所以
现在就在原本的景点里筹拍一部《十月围城》的电视剧。例如说黎明那个角色背后就有很
多故事,像是他和陈少白、阎孝国本来是结拜三兄弟,而随着每一位编剧的加入,都会衍
生出新剧情,像有一个编剧说李玉堂的儿子很精彩,就安排他跟方红谈恋爱。而到最后陈
可辛、黄建新进来时,两人再对剧本给予了整体的意见,厘清剧情的重点。
这次编剧成员很多,台湾的苏照彬名列其中,而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也采用了九位的
联合编剧,可否谈谈联合编剧的工作模式时有什么好处?而这是否是近年华语商业电影的
趋势?
陈可辛:写《投名状》时我答应让每个人都有credit,但正确来说并不是联合编剧,而是
一个人写完之后下一个人再改,不是许多人同时编剧。当你有那么多编剧时,会明显突出
导演的名字,意思就是编剧的目的在于把导演的意念表达清楚。我觉得很多电影其实都有
这么多编剧,有时只是没有署名,最后成品的编剧其实不只最后字幕上出现的那些。
在好莱坞电影的编剧发展过程中,可能都会由十几个编剧经手,因为一个电影从有一个意
念到成型,用十年的时间来做也不为过,好莱坞有许多剧本可能一直没有启动开拍,到最
终电影成品时可能会经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而先前的稿也可能已经改头换面,但好莱
坞的编剧工会制度会列出第一稿作者的姓名,因为一定有些原创的东西最后仍然留着,最
后一稿的人也一定会列名,中间的就看谁的贡献比较多,经由一个有明确标准的仲裁程序
来决定。我觉得多人编剧对于一个电影工业来说是很正常的状况,只是很多时候不一定把
所有编剧写出来。
选角方面据说原本要启用的卡司不太一样,黎明似乎原本是要给周星驰演,而梁家辉、曾
志伟等人的角色也有所更动,可否谈谈整部片重新CASTING的过程?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陈德森:我太不喜欢这样谈演员,因为他们都是很忙碌、抢手的演员。有时候会为了一些
剃头、形象、档期这类的事而敲不定,讨论的过程非常费劲,现在我们用了这八、九个演
员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刚好也愿意演这部电影,并不表示其他人比较不好。
超女李宇春和前NBA球员巴特尔是很大胆的选择,是否会担心两人表演经验不够、或歌手
及球员的形象太鲜明,而无法让观众融入剧情?
陈德森:我常常拍新人,所以并不担心,尤其是像巴特尔这样在篮球舞台如此出色的人一
定有股魅力,不是简单的人物,怎样将那股魅力融合到电影中才是比较重要的。
陈可辛:这个角色原本也想找过别人来演,但是一个电影应该有点特色,不能全部都是大
明星,而要掺杂一些不同的人物形象。我是在一个节目中看到巴特尔的访问,当时只觉得
这个人非常有魅力,所以就跟陈德森提起这个人,找到之后才知道他是篮球员巴特尔。
而许李宇春确实是因为她的知名度,因为一部电影要渗透到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时,是需要
不同的明星。李宇春虽然是个新人,但是确实很适合这个角色。虽然她没有演戏经验,但
是黎明在拍《甜蜜蜜》时也没太多演戏经验。香港的偶像明星基本上都不是演技派,拍演
员几十年的经验下来,你会发现只要找到演员的特点,他的亮点就会出来。拍电影不是舞
台剧,演戏经验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我们也相信我们通常能把没有演戏经验的人拍得特
别好。
这次唯一的台湾演员王柏杰在戏中的份量意外得多,他是第一次参与大型制作的新演员,
但和硬底子演员王学圻及许多香港巨星有多场对手戏,可否谈谈当初选择他扮演李家少爷
的原因,以及对他表现的评价。
陈可辛:他表现得很好,这个角色我们本来找了一个受传统戏剧训练的中国大陆演员,知
名度也高,到了最后一分钟时我觉得不行,因为这个角色如果找了一个太“正”的演员来
演,会把这个角色演坏,而变成像主旋律的电影。因为内地的年轻人对于爱国形象的概念
是很根深蒂固的,会用某种表情、状态来演绎角色,例如说头会抬起来,但这看起来就会
像很假的主旋律电影。
其实,所有角色里面只有这个小孩是真正爱国的,我们不能让这个角色掉进传统的圈套,
一定要找个调皮捣蛋的演员来演。我跟陈德森的分析认为,这个小孩他是在反叛,反叛父
亲的那种铜臭味,所以他的爱国跟现在的小孩去吸毒是一样的,他应该以这样的状态来爱
国,而不是用一种过于正当的态度,这样角色才有血有肉。刚好,我看到了《九降风》,
里面最有火、最有劲的就是他,因此找了他来演这个角色。
陈德森:我觉得现在很多男生的气质都有点粉,那个年纪要有那种刚烈的男性器质的演员
很难找,我也是一看《九降风》就觉得就是他拥有那种火,只见面谈了一次我们就觉得就
是他了!
如同刚才德森导演提过,《十月围城》并不企图成为一部主旋律的爱国电影,表面上虽然
谈的是历史大叙事,但里面许多小人物的故事的牺牲不一定是为了民主革命、也未必了解
孙中山,而是为了自己个人的亲情、爱情、忠诚……去拼死一搏,这是否和在宣传时“革
命义士保卫孙中山”的讯息有所矛盾、冲突?
陈可辛:这样才好,每个角色都壮烈爱国、保卫孙中山反而就不好看了,我不觉得这是个
矛盾,我只能说我知道一部电影要怎样拍才好看、符合现代人的心态,宣传时当然不可能
交待所有故事转折点,我也不认为观众会因为这不是一部传统的革命电影而感到失望。
陈监制曾在一段访问中称这部片是“民营的主旋律”,过去几年许多华语大片如《英雄》
、《集结号》等,都隐约颂扬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家国理想的意识形态,但您自己的在《
投名状》中似乎又批评、质疑这种“牺牲”的价值,之所以在《十月围城》中有这种转变
,有因为哪些原因呢?是否有考量到中国内地观众的口味?
陈可辛:因为《十月围城》不是我导的,我自己肯定是不会导这部戏,这部片的方向是由
陈德森决定,我只是协助完成他想拍的东西,其实他自己特别不相信《投名状》那套,还
曾经特地打电话过来和我说他觉得不应该这样拍,这是不同导演的观点,没法批评的。
据闻陈德森导演曾一度因压力过大而病倒片场,陈监制因此找了刘伟强导演支援拍摄,而
董玮担任主要的动作指导,甄子丹又额外自行指导了一场街头武戏,导演众多的情况下,
这部片的拍摄是如何分工?又如何让风格达到统一?
陈可辛:如果要回答这问题,得把拍摄日志翻出来,花上一个小时都讲不完,基本上在现
场已经分不出谁拍什么了,你们自己应该也看不出来这部片有那么多导演吧?但其实像早
期像《英雄本色》、《最佳拍档》这些香港电影,在赶工的时候现场都不只一位导演,但
只要服膺于同一导演的方向,它还是一位导演的作品。至于风格上面其实不用刻意统合,
当大家有默契的时候,自然就做得出来,拍完之后如果总导演觉得不符合,就只能再继续
补拍,补到他满意为止。
许多评论都认为《十月围城》感人至深,但也有人觉得片中运用了许多大特写去强调人物
的激情牺牲,认为这部电影太煽情,你们觉得呢?
陈德森:如果角色要死了不给他大特写,从街角远远地拍过去行吗(笑)?我觉得从感动到
煽情、到滥情之间还是有不同的界线,我认为我们有把持住底限,会先讨论出自己真正感
动的地方,再从中下手,不会去硬挤观众的情绪,观众在观赏时若有任何的情绪反应都会
是自发的。
陈可辛:不同的人有不同标准,对某些观众──例如我而言,这部片有点太煽清,但这部
片对普通观众而言不会太煽情,这也恰恰是这部电影的好,因为它够贴近群众。
《十月围城》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很有中国情怀的电影,但故事场景、明星、与动
作风格却又很有港片的味道,当香港的重要导演北上参与大中华市场后,有些评论者担心
香港电影本身的主体性与文化特色会消失,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可辛:这个东西没法改变的,不是因为有了大陆市场香港导演才北上,而是因为香港电
影市场本身不够大,经济上很早以前就趋向末路,如果不北上发展这些电影人就只能去开
出租车、开餐厅,若局势如此,香港导演能北上透过内地市场,再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我觉得也未必会流失香港电影的本质或特色,《十月围城》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投名状》更是彻头彻尾的香港电影,他骨子里就是一部黑帮片。我认为香港的观众、影
评人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香港导演的内地作品。
陈德森:若要说很有草根特色的香港电影,我只能想到陈果的《香港制造》。很多好莱坞
的人会向我说:你们拍的片很有好莱坞的风格。我说两者没有什么分别,只是你说英文,
我说中文。我们在动作、美术场景、摄影、包装……每个环节的制作都很要求,虽然成本
不像好莱坞那么大,但一样能拍出有商业元素的娱乐电影。在台湾市场尚未垮台之前,台
湾观众一样看爱看娱乐性丰富的香港电影,因为本土电影娱乐性不够,而现在内地一样很
多文艺、艺术类型的电影,娱乐片也不够,所以好莱坞电影在内地也是大卖,不是因为好
莱坞片拍得比较好,而是它们娱乐性够,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entertainer,做的就是提
供国产电影不足的部份,满足观众的需求而已。
从香港电影人的角度来看,在发展中国内地市场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可辛:当然是审批上的干预,不只对香港人,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加上没有分级制度等
政策,所以大陆没法像台湾及香港那般开放,很多题材都不能拍,但电影人总得学会见招
拆招,换种方式去传达诉求。
陈德森:在八、九十年代,香港资金来源都是专业电影公司,而现在中国的投资方很多都
不是做电影的,原本可能是做地产、股票,电影只是他们投资的一小部份,所以并不会花
心力研究怎样拍好电影、让电影卖钱,甚至有时还会做出不专业的干预,遇到这种状况我
们就比较辛苦。如果这些金主是像陈可辛、曾志伟这种专业的电影人,我们在操作娱乐电
影时就容易掌握些。
陈可辛:他刚才所说的是困难,但也可能是优点,因为这就代表了大陆现在资金很多,导
演很容易就能找到钱拍戏,对拍商业电影、讲求投资与回报的导演来说,遇到不专业的老
板在工作、沟通上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对于一些投资难以回报──例如说像大成本的文艺
片,就是个好处,因为正是老板不懂电影的商业机制,所以反而容易从他们身上拿到钱,
所以其实内地环境对电影人有利有弊。
陈可辛导演近年和北京保利博纳发行公司的于冬先生、黄建新导演暨监制在北京成立“人
人电影公司”,可否谈谈这家公司的定位及未来发展?有一家成功的发行公司当后盾又有
什么好处?确保了电影的发行通路后,在筹资上是否更为得心应手?
陈可辛:“人人电影”的英文是Cinema Popular,定位就是要拍大众化的商业电影,我一
辈子其实都在拍商业电影,作品在市场上总是有经过计算和回报。它各种类型的电影都会
拍,只是我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宣传、发行、制作的机制,并且希望观众能辨识出这个品
牌,知道它出品的东西都有一定的质量。
电影除了拍的好之外,发行也要发得好才会成功,保利博纳是中国内地最成功的民营发行
公司,过去和他们的合作经验也很多,合组公司不会有太多的水土不服。至于资金方面,
现在内地拍片一点都不缺资金,能拍大片的人材少,但能投资的人太多了。
真正缺的反而是资源,现在金主拿钱来我们还不一定要,最好是带着资源一起来,什么是
资源?比方说如果投资者是电视台,本身有广告平台,这对后续卖片就有很大的效益。
《十月围城》加上人人及保利博纳共有九个投资方,您曾在访问中提过,您当监制时会希
望投资方分散,避免单一投资方掌控下容易对电影有不专业的介入,这部电影在筹资时是
否也有这种考量?另外,您在《如果爱》之后,将市场重心转向中国大陆,自己的下一部
监制或导演作品会在香港的Applause Pictures,还是透过北京的“人人电影”制作?
陈可辛:你说的是其中一个理由,但更重要的正是我所说的资源,我们九大投资方中有五
个都是地方的广电公司,例如上海文广、江苏广电、广东等地的传媒集团,电影上的时候
全国各地都会帮你打电视广告。宣传上我们自己能控制的只有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但
中国幅员辽阔,真要花钱买广告,自己根本负担不起成本,所以在一开始投资上就要想办
法获得广电媒体的资源。
至于我的重心目前是放在人人,自己未来要拍什么、会发展哪些项目,目前都还没法对外
公布。
陈德森导演在2001年拍了《特务迷城》后,也来过台湾当了《台北晚九朝五》、《遇见周
杰伦》等片的监制,您对台湾的电影环境有什么观察与建议?
陈德森:我想藉台湾来讲香港电影,香港没有辅导金、片厂、资源,是一个很克难、血淋
淋的环境,在那边生存的目标就是一定要观众、票房,我没想过──也没资格去拍那种参
展拿奖的艺术电影,香港政府也不会要那些虚荣,我是为了工作、生活、和服务观众而拍
片。
在大陆也是一样,制片厂会把几百万的资金,去补助那种好看、但只有两、三个人看的电
影,台湾的辅导金也是,我在台湾电影中时常看到人民对生活的不满,但这种东西新闻、
纪录片已经拍很多了,所以我当时希望引进娱乐性电影的概念,拍一些商业元素的东西来
平衡市场,但过程中发现其实有些困难,这当中没有什么对错,我也交了许多朋友。
而我还是看到像是苏照彬等人继续做更为大众化的东西,近几年的台湾电影也比较贴近观
众、没那么控诉性,虽然受到注目、肯定的还是那些控诉性的电影(笑)。
和陈德森导演合作过《台北晚九朝五》的戴立忍导演在最近一次的公开发言中指出:面临
大陆的华语市场掘起,政府若不再积极整顿电影产业,台湾的电影人未来会沦为大陆电影
的代工。两位怎么看待他的观点?台湾影人面对大陆市场的对策又应该是什么?
陈德森:十几年前香港电影能蓬勃发展,其实是因为台湾,当时港产片在全台湾动不动就
有六、七亿的票房,电影的总票房也一直在增长,这也是我当初来台湾开公司的原因,其
实如果先一步步把本土市场做好,其实台湾本身有发展商业电影的潜力。
陈可辛:我觉得发展电影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电影人和观众的责任,台湾的观众已经选
择放弃好莱坞之外的所有电影,我记得某一年的数据中有97、98%的票房比例都是英语电
影,比美国自己本土电影市占率都还要高,这在全世界都传为笑谭。
抱怨电影主管机关、或思考是否该根留香港或台湾都没用,其实观众早就选择了好莱坞,
而会在台湾卖的华语电影,一整年也只有两、三部像张艺《十面埋伏》的那种大片,不管
政府给再多补助,如果观众就是不看,还是没办法经营。而拍那种不求回报的电影只有两
条路,一条是靠政府补助,另一条就是哄骗那些不懂电影的民营企业,不幸的话老板一过
逝,整部电影就被迫停顿下来,我觉得那些都是不专业的作法。
最近WTO世贸组织驳回中国上诉,要求中国开放美国影音及出版品市场,目前中国政府在
院线上还维持了20部的外片配额限制,但是否会担心未来美国及WTO会更积极卸除中国的
保护政策,抢占华语市场?
陈可辛:会担心,但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优势,而且我真的觉得大陆的观众不会像台湾
或香港那样轻易弃守本土电影,理论上一年二十部美国大片就能够把中国电影打得死死的
,但其实这二十部电影和华语大片的票房是差不多的,美国电影在大陆能破亿就算成功,
但是有些中国电影如果没破两亿人民币都可能算是失败,我认为大陆电影面对美国的威胁
其实还有一定的战斗力。
问一个比较政治的问题,为什么会想在此时推出一部谈民国前夕民主革命的电影?这对于
香港影人或其他华人市场可能有什么样的意义?
陈可辛:香港人和台湾、大陆不一样,没有那么多政治意识或历史包袱,电影中不管是中
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我们而言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感人故事,不会有太多政治讯
息的联想。但香港人对这部片的确有特别的感情共鸣,因为我们向来不觉得香港发生过重
要的历史,但这部片场景发生在香港,所以对香港观众会有不一样的吸引力。
陈德森:其实这是十年前就有的计划,现在推出并没有特殊的涵意,对我而言就只是想重
现一百年前的旧香港,除非等到我老掉牙没办法拍了,否则我都会想办法弄到钱把它拍出
来。
最后可否给一个推荐《放映周报》的读者进戏院看这部片的理由?
陈德森:一部电影的好坏很难去评价,但若要说值不值得看,我认为这部是值得进戏院看
的电影。
陈可辛:说到底,怎么说都是假的,一部片就只有好看或不好看,而《十月围城》是一部
非常好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