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afelight (意志作为一种抵抗 )
2009-01-27 21:31:09《决战3:10》: 西部片的文艺复兴?
美国类型长片(feature films)的传统大略有三种:歌舞片、
帮派电影与西部片。综观近几年来的好莱坞电影,无论是重拍或
新创剧本,都能在前两者的传统基础上有所斩获,甚能屡获大奖
肯定。2002年的《芝加哥》与近年的《梦幻女郎》,甚至是重拍
B级大导John Waters的《发胶明星梦》,声光与唱作俱佳。歌舞
片总令人耳目ㄧ新。
帮派电影恐怕更是许多美国导演的私心着迷,翻拍《无间道》
终获影艺学院肯定的马丁史柯西斯可非侥幸(虽然是否能以此片
获选,仍有疑虑),他一生都奉献给帮派电影,其它的更不用提《
教父》;就连(目前)只拍五六部部电影的金奖导演Sam Mendes都
有一部黑色《非法正义》传世。相较前两者辉煌成就,近年的西
部片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仔细想想,似乎乏善可陈。令人颇
生疑窦:难道西部金黄草漠,骏骑电驰的神枪想像早就逸出观众
与导演的共同渴望了吗?
还好有James Mangold翻拍1957年经典西部片的《决战3:10》
(3:10 to Yuma)。请注意,西部片虽常有史诗钜作,动辄三四小
时,真正故事大纲通常简单俐落,三言两语便可言述。因为西部
片的重要元素不在可听得见的言语(总是言简意赅),而是透过导
演风格化的视觉语言,逐渐铺陈出故事轴线,愈到剧情高潮,愈
是引人入胜。
《决战3:10》乍看之下,只是简单不过一趟的押送之旅:Dan(
克里斯丁贝尔)要确保亡命之徒Ben(罗素克洛)坐上3:10往尤玛镇
监狱的火车。可是看似越简单的事物,往往最为棘手:其他类型
片,故事说烂了,还有亿万特效遮作掩饰,西部片则全无此特权
,最多是枪声的后环绕效果特别突出。西部片故事要讲的精采,
一定得让画面来说。明显地,本片刻意强调颜色的对比,目的要
让人物的轮廓凸出鲜明,因为在宽萤幕的绵延草漠背景下,可以
更加彰显人物的孤寂感,好像只是无足轻重的黑点。而在近景的
拍摄下,人物轮廓的聚焦,却又能带出一种极写实的强烈视觉印
象,人物半句未出,观众即能感受到主角的真实血肉感,而非只
是陌生的剧中主角,与我无关。
这种远景的孤寂与近景的亲和感,能够符合观众对传统西部
的想像,最终有助勾勒所谓草莽“英雄”的形象。虽然本片DVD只
是普通D5的规格,发行商还是以前的龙祥公司(现改名叫得宝)投
影到100吋的萤幕上来观看,这种颜色对比的叙事手法竟然还
是“黑白分明”,一清二楚,平价器材也可以清楚辨别,可见导
演用心。
当然,成功的运用视觉语言来说故事,并不能取代剧本本身的
首要性。虽然《决战3:10》作为一部西部片,故事并不复杂,所
要刻划的人物情感却是满溢。除了传统西部的男人患难之情,Dan
与其长子William间的父子之情,从误解到宽容到旅程末的相赎,
在在令人动容。克里斯丁贝尔与罗素克洛两大男星的同台互飙,
更是全片焦点。两人之间的互动,我尤其觉得导演处理得相当细
腻(他的成名作是2005年的《为你钟情》)。
一个英雄,两种角度诠释,剧末两者巧妙合一。好与坏,黑与
白,一样为生存闯荡天涯,一样是草根,无足轻重,一样矗立在
大漠下的徬徨孤寂,一样是文明(铁路)轰声降临前的最终奋斗,
好似纯然简化的二分也不重要了?他们都是人性至高的表现,生与
死,善与恶,在3点10分,一起搭上英雄快车!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707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