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 Sunrise:The Song of Two Human Beings
网志版: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8155561.html
导演:F.W. Murnau
出品:美国 / 1927
1927是电影史上成果丰盛的一年,也是重要的断代分水岭,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于当年推出,象征了电影技术、音画美学新纪元
的来临。而同年,亦是德国表现主义与默片黄金年代的终结。
默片时期,欧洲电影工业重镇-德国UFA片厂于1926接连摄制两部成本极高的经典
之作:《浮士德》(Faust)与《大都会》(Metropolis),因而蒙受财务亏损而濒临
破产,同时间好莱坞商业势力逐渐抬头,经济的诱因趋使UFA背后与表现主义导演
密切合作的操盘制片人Erich Pommer辞职赴美发展,并带走一票工作人员,搭起欧
陆表现主义美学与好莱坞的一座桥梁,同年间,穆瑙(F.W. Murnau)在完成《浮士
德》后亦追随同侪脚步前往好莱坞;而Fritz Lang的《大都会》于隔年推出时,
亦因巨型的科幻城市布景及淹水一幕被批为铺张浪费,使得他出走UFA而自立门户
,后来在30年代纳粹掌权后,他亦辗转流亡美国。
第一位因商业作品成功而融入好莱坞体制的德国导演算是以讽刺轻喜剧见长的刘
别谦(Ernst Lubitsch),他在1919年拍的《杜拜丽夫人》(Madame DuBarry)使其
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进而被延揽入好莱坞拍片,但真正在好莱坞电影挹注表现主
义风格的则应该是后来这批因经济或政治因素迁徙的流亡影人,他们启发了三零
年代《科学怪人》(Frankenstein)等恐怖片类型、甚至四零年代后的黑色电影美
学。
穆瑙于1927年拍摄的《日出》(Sunrise:The Song of Two Human Beings)是他为
大众影业摄制、向好莱坞叩门的惊人之作,此片改编自德国小说家Hermann
Sudermann作品,采用了不少德国工作人员,展现出他转战美国影坛后的风格递嬗
,以及其依然追求影像极致与多变层次的孜孜不倦。
故事是一则简单的温情道德寓言:乡下男人与都市女子风流外遇,蛇蝎心肠的她
向男子进谗言,密谋制造假意外将糟糠妻谋杀,并将乡下农舍卖给城市地产商。
被色欲与物质蛊惑的男人,以出游城市为名将纯真的妻子骗往渡口小船,计划在
船上将之溺死,而紧要关头时,他为良心与真爱所点醒而悬崖勒马,乞求妻子原
谅。抵达城市后,两人和解、重新接纳彼此,在教堂中一对陌生新人的婚礼上随
之共许爱的誓约,并随后在都会声色中悠游嬉戏,徜徉于浪漫的两人世界。
而回程时,两人在星月光辉下共沐于真爱中,但一场突来的风狂雨残打翻小船,
将妻子卷入巨浪,男人后来被激流冲至岸边,醒转时却不见妻子身影,与村人搜
救未果后便以为妻子亡逝。此时情妇以为谋杀成功而前往探访男人,男人在伤心
欲绝中将愤恨发泄在她身上,暴怒中欲将之勒毙,再一次地,戏剧化的紧要关头
,妻子获救的消息传来,男人的凶残与罪衍被真爱化解,他回到床边伴着悠悠醒
转的妻子,看着破晓时的曙光洒下……。
全片在内容上呈现了相当多典型表现主义下的命题及二元对立:人性阴暗面与道
德困境、浪漫而理想化的前现代乡村/诡谲多变的现代化都会、天真纯良的妻子
/蛇蝎心肠的淫妇……。而城乡、阶级对照出的时代变迁命题与父权下性别形象
的刻板呈现,恐怕是许多学者会对此片作出的脉络化、政治化阅读,但除了主题
意识外,本片形式技法上的风格混杂亦耐人寻味,它一方面紧贴著文本转折而迭
起变化,一方面也展现出穆瑙在好莱坞时期的风格转变。
表现主义的光影符码
1920年代中期的表现主义电影,受1910年代表现主义绘画与文艺风格影响,以箱
型室内剧般的人工布景,打造水平失衡、比例夸大、建筑线条歪斜的视觉风格,
在此封闭的环境氛围中,用幽暗氤氲、明暗对比强烈的光影烘托出角色孤独、残
暴、狂乱的精神状态,此种内在的扭曲与疯狂如魅影般潜伏,反映的不只是个人
,更是一战后德国社会的集体挫败、焦虑、及偏执不安。
《日出》的前三分之一便是此类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男主角于谋杀妻子与否的
道德困境中进退维谷时,阴影浓重的对比式打光将其煎熬神情表现得狰狞骇人,
而另一景镜头运动惊人、调度繁复的长镜头夜戏中,他于月光下穿越浓雾沼泽与
情妇私会,此时摄影机下的光影气氛亦拍得森冷而诡谲,将那份浊重的罪恶心理
予以精美的视觉化。
表现主义的光影不只是表面上的视觉元素,更而是角色内心、道德寓意、与环境
氛围的多层次象征符码,例如当主角在预备谋杀妻子前来到她床边,日光穿透窗
框的阴影在她身上形成清楚的十字架形状,点出了死亡、受害的宗教意象。相反
地,有别于前述阴暗、罪恶的主题段落,穆瑙在夫妇两人的恩爱回忆倒叙中,则
大异其趣地拍出了明亮、柔焦、田园牧歌般的浪漫旖旎,象征了乡村的纯朴、人
性的美好。而在结局的一场戏中,男人发狂欲谋杀情妇时,背景墙上打着低调的
浓郁阴影,而妻子获救的消息一传到耳边,下个镜头的打光却忽地变得明亮、柔
和许多,明显随角色心境转折而改变,人物内在冲突因而在视觉上被充份象征、
实体化。
现代都会的暧昧意义、资本社会的浮华光景
前述视觉母题上的对比恰好可嵌入城乡/善恶的光谱两端上,穆瑙的乡村形象极
度浪漫美化,宛如他那贞静、婉约的妻子;而相反地,主角在经济上遭受城市放
贷人的欺凌、在情欲上又为城市女子所纠缠,都市在反派角色的中介下则好似变
得险恶、荒淫、堕落不堪。
但进一步审视,穆瑙镜头下的现代化都市并非全然是罪恶渊薮,它更像是一个道
德意义暧昧的染缸,仅管声色犬马、情欲陷阱四处潜藏(理发店中神似邪恶情妇
的妩媚理容师、肩带不时掉落的妙龄女郎),这对爱侣流连于都会空间中,不但
未使两人龃龉、疏远,反而却让两人感情弥坚。
“现代化”的主题在影片开头便昭然若揭:影片开头是个火车进站的商业画报,
而下一秒时便与真实火车驶入车站的实景融镜交叠,前景的火车与背景都市街道
中漫步的行人皆清晰可见,接下来的镜头则以多重曝光的叠印技法(super-impo-
sition),将火车穿梭乡间、渡船驶入港口、水滨浴场上的青年男女,置入同一画
面中,最后才缓缓导入主角居住的恬静湖边乡村,进入剧情正文。
上述开场画面所描绘的并不仅是城乡价值的对立,或缅怀旧社会的单纯美好,更
旨在呈现一个源自都市观点的“跨越”过程,其表现城乡空间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已转变成区隔化、功能化的场域,乡村是了都市中产阶级休憩的度假胜地,
里头的淳朴村人也成了城市奸商、femme fatale所利用的工具,象征文明生活对
自然原始的剥削、侵略。而叠印技巧的第二次出现,是男主角偷情时,情妇向他
提议私奔到城市一同逍遥享乐,于是两人所望向的夜空上,便开始交叠著城市的
车水马龙、灯火四射,与爵士乐团狂放摆荡的画面,展示出乡下人对繁华都会的
向往。而此时都市因为反派角色的中介,同样亦含有道德的批判意味。
但当主角夫妇循着片头相同的路径“跨越”到城市后,城市不再是罪恶的牢笼,
反而成了惊奇而浪漫的冒险;两人在婚姻殿堂重新立誓后,其坚贞情爱使两人与
周遭的堕落、腐化彻底绝缘,就连两人在嘈杂车潮中行走时,街道背景都以背投
方式(back projection)幻化成伊甸般的田园美景。
这段宛若刘姥姥逛大观园的城市之旅,并无明确戏剧主线,反而像是个片段式
(episodic)的堆砌集锦,观众目光随着摄影机大量的推轨、升降运动,如班雅明
笔下的漫游者(flaneur)般游历了资本化的都市空间:咖啡厅、理容院、照像馆、
游乐场、有着拱廊入口的歌舞厅……。此段落中插入了一个不停旋转的霓虹巨轮
作为视觉母题,揭示了高度流动而惊奇不断的视觉体验,其宛如学者Tom Gunning
所说形容的早期“炫奇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s)般,以马戏、杂耍般喧
闹、流动不辍的光鲜影像,震慑观者的感官。
本片豪华布景中的云霄飞车、火树银花,在穆瑙UFA片厂时期的作品中早有过类似
气派手笔,然而,穆瑙在调性上的经营,明显因应好莱坞观众口味而有了一百八
十度转变,一向擅于捕捉病态、晦暗人心等严肃主题的他,竟也拍出活泼而讨喜
的喜剧片段,无论是可爱小猪闯入厨房喝醉酒、或是男女主角在众人起哄下浪漫
共舞的桥段,皆显示出好莱坞电影中歌舞升平的媚俗倾向。
若仅将这部片视为一对男女真情挚爱的展现,恐怕流于浪漫主义式的天真,细究
片中的社会情境与意识型态,可发现其所展现资本城市的活跃生命力,勾勒出二
零年代美国经济起飞、物质富足的乐观社会氛围;而片名:“两个凡人的颂歌”
所赞颂的亦不只是爱情的结合,其更肯定了美式中产家庭价值与保守性道德,男
人永远选择金发、圣女般贞洁的妻子,而情妇总是刻板地被贬抑为烟视媚行、迷
惑人心的黑发女郎;此外,两人在离开城市前,寒酸地从钱包中掏出一枚枚铜板
结帐,一方面显示了城乡的经济水准落差,一方面也阐释了即便生活拮据,只要
辛苦攒够钱,一样可以在消费天堂获得满足的小资阶级价值观。因此,这一场城
乡的“跨越”,不只是地域空间的旅行,更是身份与意识型态变迁的具体再现。
穆瑙在《日出》中不仅展示其印记式的表现主义美学,更在技术上构造出许多不
同层次。全片有不少繁复、高难度的连续镜头运动,而许多城市与室内布景,更
以强化过的透视景深(forced perspective)营造出深邃空间感,好几场戏更运用
了多重画面的叠印技巧,来表现主角内心的渴望、挣扎、喜悦……,穆瑙有条不
紊地统合了这些丰富的美学设计,仅相当节制地使用了少量插入字卡(inter-
titles),便极有感染力地说出一个颂扬世间真情的好故事,足见其视觉经营之
深厚功力。此外,美式商业取向与资本社会的变迁,更具体反应在本片的铺排及
调性转换,为穆瑙的好莱坞时期作品增添了美学及主题上的变奏,以及社会脉络
的分析面向。
注:本文首段说1927年是影史的重要分水岭,还包括了美国影艺学院于当年成立
一事。《日出》即获得第一届奥斯卡多项大奖的肯定(最佳摄影、女主角、及空前
绝后的“最佳独特艺术影片”),但由于其在美国票房平平,回收不敷成本,使得
穆瑙日后的创作受到了限制,此外,有声片纪元的到来使得美国片厂倾力制作有
声电影,习惯以默词组言创作的穆瑙,在此时期的作品成就亦因而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