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fansss (新天堂乐园) 看板: documentary
标题: [评论] 纪录片小百科─“伪纪录片”
时间: Mon Dec 15 14:55:41 2008
本文转贴自《纪工报》第七期: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4490.html
(内有影像档与图片)
纪录片小百科─“伪纪录片”
文/铁木真
“伪纪录片”的英文是mockumentary,也就是mock和documentary的结合,它常
被归类为一种纪录片或电视节目类型,通常带有喜剧的嬉闹性格,但也有非常严
肃的伪纪录片。虽然它和纪录片一样都记录著真实的生活,但实际上却是虚构的
,运用讽刺或仿拟的方式来分析社会上的大事件或问题,挑战着人们对于既定事
实的认知,以及对于纪录片里的核心命题“真实”的观念。
在伪纪录片里,常常使用历史资料画面或者人物访谈(大头讲话)来讨论过去的
事件,要不然就是以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的方式(干涉、介入)去
跟拍事件里的当事人,在影史上有几个颇有趣的例子可以来谈谈。
1957年,英国有个电视节目叫做《Panorama》,某天节目播出了一则小短片《Swiss
Spaghetti Harvest》(意大利面稻穗),用着以假乱真的方式叙述一则愚人节的笑
话:意大利面是长在树上的,人们去采收回来,然后加上酱料就可以吃了。虽然真的
很笨,但影片看起来就像真的有这一回事。
正统地来说,伪纪录片(mockumentary)这个名词的首次出现,是在80年代中期由
《This Is Spinal Tap》的导演罗勃莱纳(Rob Reiner,好莱坞导演)在某次访谈
中谈到自己的影片所提出的。不过伪纪录片的精神其实老早就藉著其他形式体现出
来,特别在戏剧的领域里。譬如1938年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的广播剧。他
改编H. G. Wells' 的小说《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在广播中制
造火星人攻打地球的音效和声响,结果很多听众信以为真,最终引起了社会恐慌。
伪纪录片也或多或少带点即兴创作的成份,特别是在没有剧本而演员需要去演出真
实情境的时候。喜剧性的伪纪录片有点像情境喜剧,并且很罕见的在播出时加上观
众的笑声来营造气氛。英国的以警察为主角的喜剧节目《Operation Good Guys》正
是这么做的。 大体来说,纪录片里的很多“电影语言”都被伪纪录片继续采用,像
是镜头晃动、人物访谈、实景拍摄。以观众的反应来说,看完影片常让人搞不清楚
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国外有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像是《厄夜丛林》、《登陆月亮行动》(Dark Side of
the Moon)、《总统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等等,都刺激著观众对
该事件有更深入的看法。 伪纪录片在台湾则很少见。2002年政大广电系学生的毕业
作品《网事追忆录》以演员演出的方式,虚构了一则男女、网络、道德的事件,运
用着纪录片的语法,使得这部伪纪录片成功蒙骗观众,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此片
也入围该年的台北电影节与纪录片双年展。
然而,运用所谓伪纪录片的精神,最彻底以及影响最大的,应该是2006年台北市议员
王育诚造假的“脚尾饭”录影带事件,影带模仿著类似偷拍的方式,宣称有黑心业者
将供桌上用来祭拜死者的菜肴回收制成豆腐乳或混入自助餐店再次出售,最终虽然被
民众揭穿,但却也引发了社会上的动荡。
另外,虽然有人提出钮承泽导演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部伪纪录片,但实际
上这部影片只能说是接近伪纪录片,在性质上并不彻底。因为片中导演调侃的对象
是他自己,而非大众已经有了的共同认知事件,“既定真实”的概念在多数观众的
心理状态下很难成立,因此,《情非得已》仍然较像是一般传统的故事剧情片。
照样造句:伪纪录片、伪钞 、伪装‧‧‧
纪录片小百科首发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