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夜巡林布兰–画作背后的阴暗面(小雷)

楼主: miraca (美乐乐)   2008-08-25 18:25:22
网志图文版
http://blog.sina.com.tw/melody/article.php?pbgid=3500&entryid=585724
要说起“夜巡林布兰”,不能不先谈到这部电影的导演-彼得格林纳威。
这位英国导演1942年出生在英国威尔斯新港,1965年毕业于Walthamstow艺术学院,
主修绘画,有深厚的艺术背景。
2006年,目前定居在荷兰的彼得格林纳威,
替荷兰国立博物馆策划了“纪念林布兰400岁冥诞”的一场展览,
融合出版品,电影,俨然像是格林纳威长年研究艺术史的论文发表。
林布兰,(Rembrandt an Rijn, 1606-1669),
十七世纪荷兰画家,巴洛克时期盛行光影变化的画风从他笔下有了新的演变。
在画布上,林布兰自由分配了光与暗的比例,堆叠了油彩的丰富质感,
让画面上呈现了视觉上立体感
(日本化妆品牌植村秀,在2007年就推出了一款粉饼,
号称使用它就能掌握林布兰光的秘密,运用光影上的视觉效果,创造脸部的立体感)。
然而林布兰的画作,以“夜巡”(西元1642年)为分水岭,
明亮处不再是主角,大量的暗处仿佛更有玄机。
画不再只是静止的停格,因为大量的暗处,隐约透出了明处背后的戏码,
引诱著好奇心重的鉴赏者的视线,试图想挖掘更多故事。
彼得格林纳威,因为看到了暗处的故事,加上了一些想像力,
将林布兰绘画的技巧精彩的运用在电影里。
观众像是在博物馆中,欣赏一幅又一幅的大师画作,
也像是走入林布兰的17世纪,看着这位在艺术史上地位极高的画家,
如何在俗事的纷扰中,过著矛盾而起伏的人生。
更像是进入彼得格林纳威的思考,透过他的眼,他的镜头,
解构著林布兰的“夜巡”,经历一场悬疑的谋杀推理,与解谜之旅。
(而林布兰是否真要透过“夜巡”来控诉一场谋杀,或宣泄心中对时事的不满,
为后世见仁见智的解读,不过据说“夜巡”中有51处疑点值得讨论。)
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风格始终备受争议,
他浓烈的剧场风格,不连接的叙事方式,
在同一画面中放入多种以上的隐讳符码,
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法轻松的进入故事情节。
这脑力激荡对于观众来说,是一场专注力,与艺术鉴赏力的考验。
“夜巡林布兰”并非一般的剧情片,
就连饰演林布兰的男主角,在片中也时而主观,时而客观的切换著叙事方式,
有时旁落无人的裸露身体,
有时却正片朝着摄影机,像是一个说书者,淡然说著别人的故事。
彼得格林纳威在电影本身,与观众之间,
创造了一个许多导演避之唯恐不及的“思考空间”。
他将部分的选择权交还给观众,
让每个人自己决定在同一个画面中撷取哪一部分的符码,
你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演员间精采的辨证中,
或是观看画面一角由其他演员表演的默剧。
观众必须随时保持自由的观赏意志,
否则将陷入纷乱的视觉元素,与跳跃式的故事片段中,越看越丈二金刚摸不著头绪。
(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旁边一位小姐跟她友人说,她第一次在电影院中睡着了)。
这是一部不容易理解的电影,
但它所包含的艺术史观,导演精心的构图与光影效果,创新的拍摄手法,
却能让人每一次观看时,都会得到不同的收获。
这对习惯于被动接收影音效果喂养的现代观众来说,是很优质的观赏挑战。
作者: cinecarine   2008-09-01 16:38:00
借转Artfilm版,谢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