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无以名状的远方 ──《达赖喇嘛十问》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08-07-04 16:26:15
http://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353&period=164&#exp353
放映周报 文 / 王舜薇
远方
曾几何时,图博(Tibet)变成人人向往的化外仙境,旅游书中这样形容:与世无争、民
风纯朴、虔诚神秘。远方的概念,包围着远方之外的人们。
美国导演瑞克雷(Rick Ray)接受制片公司委托,到印度拍摄一部旅游纪录片,没有任何
酬劳,唯一好处是有机会面对面访问达赖喇嘛,结果却发现根本没有安排会面这回事,他
必须自己想办法跟达赖见上一面。光是这个过程就饶富趣味,让人嗅到了“旅行”的血液
。瑞克于是变成一个兴奋过度的粉丝,迫不及待要见到偶像,又听说达赖讨厌笨蛋,因此
非常认真地做功课,好像出发旅行前熟读各种攻略指南,使得我们一不小心就看了半部国
家地理频道节目。
不过,大概少有人会认为国家地理频道不好看。瑞克非常用功:优美的图博取景、大量珍
贵的历史影像,包括达赖喇嘛幼年登基、与毛泽东会面、中共全面入侵图博、大肆烧杀掳
掠、达赖被迫流亡印度等,清楚交代了图博的历史和苦难,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却是达赖年轻时充满好奇心,走到哪儿都带着摄影机到处拍摄的模样,超可爱。
瑞克在影片中的旁白口吻温柔而小心,似乎害怕自己过于轻佻,而显得政治不正确。对于
他和世界上许多人而言,图博是无以名状的“远方”,如何描绘远方的轮廓,是一个旅行
者的难题,于是在见到达赖之前,瑞克整整用了三个月时间斟酌要问的题目,战战兢兢完
成任务,也访问了达赖的贴身秘书,中规中矩地剪完这部纪录片。
瑞克雷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面对像达赖喇嘛这样的一个人、像图博这样一个地方,我们
似乎无法问“好”一个问题,只能在表面徘徊,无法进入事物的真正核心,从而我们发现
:所谓“关心”别人,不过就是把他人当成观照自己、反省自己的一个参考座标,这不就
跟现代意义下的“旅行”产生一种互文的趣味吗?
最近有越来越多的人,其中有公务员和大老板,不停讲着他们放下日理万机的生活,跑去
某个“远方”旅行,然后找回了自我的故事,某种围绕着旅行的教条于焉诞生。借用歌手
李欧那孔恩(Leonard Cohen)的话:“我要对着教条微笑,但是誓死反对它”。
达赖
在流亡政府所在的达兰萨拉(Daramsala),达赖是一个平凡的僧侣,他自称“难民”,
闲暇时喜欢钻研宗教与科学,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将倾向科学”。美国人喜欢他,是因
为要对抗中共;诺贝尔奖颁发和平奖给他,也是基于一种在现代社会相当矛盾的价值──
“和平”。
事实上,达赖比较像是一位亲切的老朋友,说著时常不合文法的英文,咧著嘴呵呵笑,让
人想跟他闲话家常,而不是问一些正经八百的问题。他讨厌笨蛋,我就很想随便跟他哈拉
,比如无聊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既然打发无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年前台北“西藏影展”放映的纪录片“我们还剩下什么”(What remains for us),
讲述一个藏族流亡女孩冒着生命危险,将一部内容为达赖喇嘛谈话的影片偷偷带入图博地
区,挨家挨户放给藏民看,试图让他们知道达赖要传达的讯息,见闻者无不激动流泪。记
得那次电影映后,有观众问这位藏族女孩,受迫害者必须为了自己的权益站出来抗争,那
藏人呢?她说:“他们已经受尽苦难,不应该再由他们来承担”。
我想到瑞克在片中问达赖,若他不是图博领袖,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达赖说,“想当一
只受伤的兽,在某个静僻之处安静沈思”。走过了苦难,达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旅人,当
世界为了北京奥运和人权议题嘶吼时,图博人仍然有权利选择以远方的达赖为圆心,继续
原有的生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