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台大外文影展,《恶土》:一场盛大而疯狂的角꘠…

楼主: Ihsuma (Amushi)   2008-04-30 23:02:44
《恶土》:一场盛大而疯狂的角色扮演游戏
文/Mandy
出走一向是公路电影的主要命题,然而对于人物而言,最残酷的并不是出走后反而逃不出
自己的生命困境,而是连出走的原因都搞不清楚。
改编自真实事件,1973年 Terrence Malick初试啼声之作《恶土》被视作批判美国六零
年代反传统文化(counterculture)的重要经典。这部看似刻画反叛英雄浪漫故事的作品,
实际上导演Malick透过本片检讨批判了美国六零年代后期、七零年代初,叛逆这个形象是
如何充斥在影像媒体中并成为一种影响个人行为至深的文化建构。
如同Malick其他作品如《天堂之日》和《红色警戒》,《恶土》中的人物也身陷于自身
世界(microcosm)与个人生命历程的泥沼,似乎是为了脱离这种困境,主人翁们总是依照
外在社会环境(macrocosm)公认的普世价值行事,甚至带点在所不惜的意味。例如Kit一但
决定要成为反叛英雄(countercultural hero),他就必须穿上成套的单宁牛仔装,甚至在
举手投足模仿主演《养子不教谁之过》的叛逆偶像James Deans,并且杀人不眨眼,以符
合大众文化对反叛英雄这个神圣角色的期待。
片中关于动物的画面值得多加讨论。一开始Holly以主要叙事者的身分出现在镜头前,
十四岁的天真女孩诉说著躺在床上亲暱地拥抱并抚摸着她的大狗,接着导演以三个静止的
长镜头带出宁静小镇的样貌,随即Kit从画面右方乘着白色垃圾车出现,然后工作途中Kit
在路旁捡视一只死去的狗。又Kit在牧牛场工作时导演给了新生小牛一个特写、接着带出
Kit边回头看有点不知所措的眼神。此外,Holly丢掉了一只生病的鱼以及Kit在死牛旁举
足失措的场景,都显示Holly和Kit只是平凡人,两人连动物的生死都不知该如何面对,例
如自己的大狗被父亲杀死时,Holly没有明显地愤怒或悲伤只是转身跑走。藉著这些关于动
物的画面,导演表明出Kit和Holly只是一般人,而非骨子里就是对不可一世的亡命鸳鸯如
《我俩没有明天》中的Bonnie和Clyde,他们一点也不激进残暴,甚至仍富有同情心,要
不Kit离去树屋前也不会放走笼子里的鸡,或杀死Cato后也不会费事把尸体抬到阴凉的仓
库里。
在本片中Holly的角色功能并非满足观众观看女体的欲望,也非主导情节,只是一个疏
离的声音,似乎不带情绪地回溯一段从South Dakota到Badlands的逃亡之旅,然而Holly
看似身为一个全知的叙述者,观众却难以从她的描述或者影片本身给了解Kit为什么在杀
了Holly的父亲之后,还要继续杀害了无辜的森林巡守员、Cato和他的友人们,却又选择
不杀害坐拥豪宅的富翁。“为杀而杀”似乎是Kit唯一的准则,身为一个反叛英雄就应该
如此。
反叛英雄之所以杀是为了冲击社会体制,然而在《恶土》中我们无法明显察知社会体制
的存在,只能看出Holly父亲所代表的家庭象征从似乎固实不可摧的状态到崩塌,例如Kit
和Holly父亲协商时,巨幅看板上所呈现的就是家庭生活(domesticity)的象征,接着Kit
偷偷潜入Holly家中打包她行李的时候,Holly父亲出现,导演给了三个框景:镜子框、
窗框、和门框,接着Kit转身,眼前Holly父亲所代表的家庭权威形象在镶有白色窗帘的窗
边强硬地被展示出来,接着Kit借由枪杀Holly父亲以及放火烧房子且导演刻意安排他先在
钢琴上泼汽油,摧毁了家庭权威的象征来捍卫自身爱情,然而他连找到烤面包机的玩笑也
开地不自然,显示出他不是真英雄,他的作为只是为了符合反叛英雄这个刻板形象罢了。
人物塑造方面,我们可以看出Kit这个角色在很多方面都刻意地在模仿媒体文化中反叛英
雄的形象,Kit一直想要留下痕迹,例如他杀害Holly父亲后刻意在录音亭留言、以及他在
富翁家中录下伟人般的演讲时,导演都刻意给了特写。离开富翁家前Kit临走之前还给了
张墨宝给富翁并且向Holly炫耀一番,他向富翁“商借”的东西包括了奖杯、西装外套和
帽子,这些都显示出他追求名人身分的希冀,同时也给了Kit在整部片中的行为模式下了
注脚:“一心想要成为有名的反叛英雄。”
现实总是残酷的,这点在Holly唸出好莱坞八卦杂志中的Rumor& Fact时更显讽刺,应该
狂飙不羁的亡命之旅,却总是在荒凉沉寂中度过,Kit除了捍卫爱情之外到底为何而逃?
Holly除了不想一个人之外难道她就甘于成为恋爱关系中的被噤声者吗?事实上,这对伴
侣已经在单调的风景中无所适从,Holly甚至想回到文明世界去,“为何出走?”这个问
题同时困惑著两人。
参与这场角色扮演游戏的不只Kit一人,Holly在初见Kit时就因为他貌似James Dean而
对他有浪漫的想像,就连逮捕Kit的警官们也因其大胆犯案行径和外表而把他视作反叛英雄
,甚至在机场你一言我一语的像是记者访问名人一样想要知道他的年纪、喜欢最喜欢哪一
位歌手等等。Kit有点像出于自愿,也有点像是半推半就地被迫去扮演一个反叛英雄的角
色,他除了主动的去扮演之外,旁人的观看也加入了这场演出,于是他就更加入戏了:“
那个有个耳聋女仆的男人没死算他好运!”而后来Holly后来选择重返家庭生活
(domesticity)怀抱,嫁给辩护律师儿子的情节,也是导演有意暗指1967青年反叛电影
《毕业生》当中同样也是律师之子的主角Benjamin,只不过讽刺的是,Holly选择嫁给律
师之子并非为了反叛,而是为了重新拥抱家庭生活(domesticity)。
最后一幕一个中年男子抱着小孩指向Kit,更显露出集体文化的残暴。套句当今台湾的
流行用语:“Kit消费了反叛文化,而旁观者们不只消费了反叛文化,也消费了Kit。”
在《恶土》以及其后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Terrence Malick是如何别有用心地以如
德国社会学家 Adorno批判大众流行文化的犀利眼光,检讨主流媒体文化如何影响个人。
《恶土》不只是一个电影文本,更是Malick匠心独具的自由主义文本,深沉地展示媒体充
斥的毒害外,也揭露出了民主政治的缺失:在声称落实民主的自由开放社会中,因为大众
文化充斥、形成主流,个体的自主性没有得到保障反而是被削弱、甚至弭于无形。
作者: feoteng2003 (Night for day)   2008-05-01 00:19:00
是穷山恶水吧....
作者: yuhung (MimiBao)   2008-05-01 00:23:00
好想看这部
作者: mandyshaq (chelsea)   2008-05-01 00:54:00
恶土和穷山恶水都是BADLANDS的译名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