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fansss (新天堂乐园) 看板: documentary
标题: [影评] 台湾电影的灾难:《星光传奇》
时间: Sat Apr 19 17:38:45 2008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9170336
台湾电影的灾难:《星光传奇》
文/林木材
电影创作如果只为了唯一目的而存在,将成为一部不折不扣的宣教片,内容依循着
意识形态而编撰;纪录片的创作如果只为了一个目的而生,成为宣传片并不是罪过
,只是当那些被记录的人、事、物最终成为被剥削、消费的对象时,才是灾难的开
始。特别是当这些影像的创作牵扯到“偏见”及“商业”时。
看完纪录片《星光传奇》,让我想起去年的一部台湾电影《我看见兽》。这两部电
影的诞生,都让我对台湾电影圈能产出这样的作品感到近乎绝望的悲哀和气愤。
为什么呢?《我看见兽》表面上以大众电影的形式,却包裹着浓厚的意识型态,明
白地告诉观众“同性恋是罪”,需要驱魔,傲慢地实行着自己的偏见;而《星光传
奇》则以“感动”、“梦想”为号召,打着每位参赛者其实就是台湾缩影的美名,
但说穿了,却是部搭乘“星光大道”节目顺风潮流之嫌的幕后花絮影片,以商业为
最终目的,狠狠地、毫不留情地消费著这些参赛者。(或许是各取所需吧!)
我总是认为“超级星光大道”对台湾社会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目,并不是因为参
赛者本身对于唱歌的热情或梦想有多么动人,而是这个“竞赛”里的“评审机制”
有着可以严肃看待的意义。明白地说,比赛最终只有一个冠军,因此绝大部分的参
赛者,都必须在漫长的过程中不停的“失败”,并且要学习如何在公众之间马上接
受批评与失败,在一批一接、一评一受之间的雅量与气度,无不透露出难得的(民
主)素养与教育意义。
但另一方面,“超级星光大道”与其说是个比赛唱歌的节目,不如说更接近一种
“真人实境秀”(reality show)。它有别于过去的“五灯奖”,开始提供选手们
集训的机会,大家在幕后是好伙伴,但在幕前却成为竞争对手。每集节目的尾声,
大伙抱着淘汰者哭成一片的情景,俨然成为节目的特色。这些参赛者在比赛游戏机
制下所产生的真情流露,在摄影机的大特写之下,有时显得矛盾(某些参赛者不知
如何自处,抱也不是,不抱也不是,呆立在原地),更多时候呈现出的是制作单位
为了收视率的的残忍与残酷。
《星光传奇》乘着“星光热”而进行制作,制作人李岗提到“我只是想抓住那一段
过程,那让我感动的‘真’,然后呈现它与传递它给别人”。但影片中的时序都只
是随着节目的进行而发展,偶尔穿插参赛者们的生活实录和故事,不仅主角过多,
焦点分散结构松散,毫无核心可言,更完全没有探究节目本身以及对社会大众影响
的精神。换句话说,《星光传奇》只是记录了过程,不去探索人的内在部份,没有
观点,没有灵魂,充其量只是110分钟的花絮收集,依偎在“星光大道”的光环里,
成为节目的复制品与附属商品。纪录片的推出就只是像唱片CD不停改版,甚至限量
,目的就是为了吸乾忠实粉丝的荷包,扒光星光帮的剩余价值…。
这与纪录片里所谓的“真实”完全无关。真正动人的情感,建立在拍摄者与被摄者
的互动,以及影片拍摄的初衷和动机上。《星光传奇》对我而言,只是部短视近利
,企图从潮流中获取些什么的片子。若说得更严重一些,从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
各取所需,已经诋毁和侮辱了纪录片的珍贵本质。
杨力州跟拍《双瞳》筹制过程的纪录片《过境》,因为有观点,而从原本的花絮脱
颖而成为一部有批判力道的佳作;看看记录竞争(比赛)过程的《快乐舞年级》与
《梦想无限》,就是在长时间的观察和投入之中,才突显了参赛者们的热情和梦想
;看看《无米乐》和《宝岛曼波》,正是在拍摄者与纪录对象的互动之下,突显了
珍贵动人的真情;再看看休葛兰主演的剧情片《寻找美国梦》(American Dreamz)
,也是经过探析选秀节目和现象,展现出了美国社会的缩影和多元。
我曾经在纪录片纷纷上院线的时期,担心着纪录片的创作会不会因为商业而变质,
而李道明老师也如此曾表达他的忧心:“会不会有人去抢搭这股热潮,拍摄手法、
题材刻意去迎合观众爱好?例如,60、70年代有一种纪录片在全世界的电影院里放
映,非常流行,它是偷窥式的奇风异俗,比如吃人肉的、斗狗的题材等等;我比较
担心种猎奇的趋势会出现,这对纪录片创作是很大的伤害。”
《星光传奇》当然没有如此夸张可恶,可是看着影片里的主角自己跑出来为影片造
势,看着制片人李岗强调著“这就是台湾的生命力、台湾的真、台湾的可爱”,却
忽略台湾还有其他更具生命力的故事题材,抢著时机并捕捉(消费)这群参赛者,
还以“传奇”当作标榜。我对于这样看待电影(纪录片)的态度和方式,突然感到
恶心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