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原文有很多图片,特别是哥雅的画作(不少画面和电影作比较)
所以比较建议有兴趣阅读此文(如果不怕被雷),又对哥雅画作不太熟的人看彩色网志版
http://blog.pixnet.net/mimibao/post/15891673
BTW 先问个问题...我在《哥雅之灵》DVD前面看见这部电影的预告
http://www.imdb.com/title/tt0796335/ 但似乎台湾不会上映耶! @@
虽然预告片都在讲法文....但感觉不错看 有没有人已经在国外or飞机上看过??好看吗?
中文翻译《莫里哀情史》...但似乎不会上映 会不会直接出DVD呢?
==========================我是正文分隔线============================
====================由于片商后来确定中文片名,因此文章标题修改==============
千盼万盼,终于看到这部电影。
《哥雅之灵》在画家哥雅的人生上铺陈地极为淡薄,或许片名有误导观众的嫌疑,但我认
为当成一部借由画家的传奇性故事来看西班牙宗教与革命历史的电影会更好。虽然这部电
影在剧本上我不是特别喜欢,但却也不得不配服编导在偏离哥雅人生主轴的同时,却能恰
好地利用“画作”贯穿“电影”的用心。
首先,先看看西班牙巨匠哥雅(1746~1828)的生平。他和维拉斯盖兹、牟利罗并称为西
班牙三大家,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但其一生得画风多变,早其是巴洛克化风,但是到
了晚年却是表现主义。
当他成为宫廷绘画师后曾努力研究前辈维拉斯盖兹的宫廷绘画作品,并将维拉斯盖兹的作
品翻成蚀版画,但画风自成一格。到了1799年哥雅已经是西班牙的首席御用画师,也被西
班牙天主教会公认为是当时西班牙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家。但是哥雅的个性却和一般的宫廷
画师不同,他很有自己的看法与个性,生活态度相当平民,甚至经常利用画作批判腐败的
宫廷风气和宗教文化,且不同于以往的宫廷画师,他的风格多变,甚至在当时西班牙仍是
宗教观念相当封闭的国家时,哥雅勇于创作“裸体画”,这幅画就是知名的《裸体的玛哈
》(玛哈是西班牙语,意指美丽的姑娘),在当时关于此画曾掀起轩然大波,但是哥雅拒
绝替此画加上衣服,因此搪塞性地画了另一幅《着衣的玛哈》,以防众悠悠之口,今天到
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我们可以看见《裸体的玛哈》和《着衣的玛哈》并放于展厅,但
在19世纪末期的西班牙,《裸体的玛哈》却是不能见容于世的。
但是哥雅却在晚年得了失聪症,这使他的画风变得粗暴又讽刺,作画内容更大大抨击当时
的西班牙天主教会,当然,此举也曾引起西班牙天主教会的不满,但碍于哥雅的社会地位
,天主教会也拿哥雅没办法。
当时的西班牙仍有宗教审判所,是1478年由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女王要求教宗道思四世成立
,用以维护天主教的正统性,由于以极端又残暴的手段对待异教徒(例如:神训、火刑)
,因此一直饱受外界抨击,直到19世纪初期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后才取消宗教审判所,但根
据统计从1483年至1820年期间共有38万人被裁定成异端,被火刑处死的人达10万。
《哥雅之灵》就是建立在西班牙宗教审判所末代的故事,主要人物除了画家哥雅外,还有
哥雅的谬斯女神Ines和背叛天主教会的Lorenzo神父。在整个故事上 Ines对哥雅创作上的
重要性,我认为并未做得太突出,甚至在许多时候感受不到Ines对于哥雅的重要性。虽然
一开始提到教堂壁画上的天使雏型是 Ines,后来又在哥雅的画室里见到Ines,这都代表
了Ines对当时的哥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灵感泉源(就和毕卡索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谬斯女神
是一样的道理)。
但在Ines因为天主教会冤案而被捕入狱后,故事并未太过强调Ines对于哥雅的重要性,最
起码从哥雅强调自己和皇室很熟这一点,便可知道哥雅背后应有不小的靠山,但是电影里
的哥雅并未善加利用这一点。或许皇室不干预天主教会运作是当时的文化,但若哥雅在这
一点多加努力一下,最起码可以让观众感受到Ines对于哥雅的重要性(即便这是从许多野
史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整部电影里许多时刻,Ines却变得像是串场人物,让Ines对其创
作的重要性变得减低许多。这是我认为可惜之处。
电影里哥雅的谬斯女神Ines出身于富商之家,却因为一次拒吃猪肉而被宗教审判所传唤,
经过拷打用刑后承认自己是“异教徒”(犹太教),因此被关在监狱里,一关就是十五年
。Ines的出现除了凸显当时宗教观念封闭的社会风气外,我认为主要的任务还是带出罗伦
佐神父这个角色的复杂度。而纳塔莉波曼虽然在这部电影中扮丑扮疯,但在两位老手的比
较之下,许多时刻依旧略显生嫩,不过其疯妇角色我认为是她从影以来相当有意思的尝试
与突破,让观众看见不同面貌的纳塔莉波曼。
罗伦佐神父从片头宗教会议上的发言开始便可窥知他是一个追逐权力的欲望份子,在宗教
审判所风气已渐渐式微的社会下,为了掌有大权罗伦佐提出严格办理异教徒的言论,并建
议由自己主导此事。当时,哥雅已开始有耳疾问题,虽还不至于耳聋,但长期的耳鸣让他
在作画风格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因此他开始制作许多描绘天主教宗教暴力的画,故事里这
些画也是导致罗伦佐展开一连串雷厉风行的异教徒扫荡运动之原凶。但在天主教会内部失
势后,罗伦佐却逃往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并在后来成为拿破仑政权下的一员大将,可谓西
瓜偎大边,见风转舵速度之快,面对故友与私生女之无情与无措更是在让人不齿之余感到
悲哀。
到最后,威灵顿将军让拿破仑节节败退,终于西班牙人又重新掌权,斐迪南七世登基,此
时西班牙教会回复正常运作,罗伦佐被推上审判台,讽刺的是处刑过后陪伴他尸体的,却
是已经精神失常、让罗伦佐避之唯恐不及的Ines。
Javier Bardem 饰演的罗伦佐,的确将其卑鄙、阴险和自我图利与人性悲哀掌握地恰到好
处。面对权力欲望时的兴奋,被“神训”时的欺善怕恶个性,面对疯妇Ines和沦为娼妓的
私生女打算“抹灭证据”的阴险狡诈,都显示出这个人物的小人面,但他却同时拥有对家
庭温暖的关爱和重视,善恶的冲突性让这个角色的复杂度和立体感提升许多。故事中,我
认为导演高明的地方在于不让观众知道上了异端裁判所的罗伦佐的“答案”为何,究竟是
否忏悔,或如何忏悔,仿佛也已经不是罗伦佐生命最中的答案。故事直接将之送上了绞刑
台,而在行刑的那一刻,罗伦佐的眼神配合Ines高举婴儿的欢呼,二者形成极大的讽刺。
可能是为了与哥雅画作中的“自己”做对照(哥雅经常“隐身”在自己的作品中),因此
在许多重要时刻哥雅感觉被边缘化(或说成为单纯的旁观者),且哥雅本身的性格在这部
电影中,老实说,刻划得并不明显,这让我感到有点遗憾。明明是建立在这个传奇画家生
命中的虚构故事,哥雅的成分却被淡化地有点严重。在历史上,哥雅是相当特别的宫廷画
家,甚至在许多时刻,即便是他的画亦被认为带有极大的批判性。哥雅看见宫廷画家的悲
哀性,当时的宫廷画家大多腐败、虚伪,由于看穿这种人物的丑陋与悲哀,哥雅笔下的故
事与人物经常蕴含着讽刺。
电影里刻意让哥雅的《查理四世的一家》和维拉斯盖兹的《宫女》,这是维拉斯盖兹的德
雷莎公主系列里在小公主嬉戏时所绘画的,也是维拉斯盖兹最知名的作品。二者相同的是
,这两幅画的画家都将自己画进了图画里。但是维拉斯盖兹的《宫女》却是色泽明亮,内
容活泼可爱。
但是哥雅的《查理四世的一家》却刻意运用一般宫廷家庭绘画少有的阴暗色调,刻意显露
出的窒碍空间和人物僵立的站姿,配合阴暗处仿佛在暗讽的画家本人,凸显了画家本人对
当时宫廷文化与社会风气的不满。而画中的西班牙王后更刻意带着嘲讽愚弄的表情,配合
华丽的珠宝衣着让观看者无一不对这个人物感到好笑。电影里不但将这两幅前后世代”的
“西班牙宫廷家族”做了残酷的比较,更直接了当地评论西班牙皇后的“脸”,与故事前
面西班牙王后骑马肖像的表情做了恰到好处的呼应。
而电影中的Ines在造型上也是相当考究的,哥雅创作于1805年的《唐娜依莎贝拉》仿佛就
是电影里纳塔莉波曼化身的Ines,虽然纳塔莉波曼本人较为消瘦,服装颜色也不一样,但
在造型和发色上却是和这幅名画相当雷同。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位唐娜伊莎贝拉的生平背
景,但是从其细致内敛的衣着看来应该是出身良好的女孩儿,和电影里Ines的背景设定相
当类似。或许,哥雅这幅名画中的女主角,就是Ines的雏型也不一定。
除此之外,在电影最后罗伦佐的宗教审判上,其场景和衣着绝绝对对是参考自这幅《宗教
审判所》。这让主轴脱离哥雅人生的电影时时刻刻呼应着哥雅的影子,可说哥雅的“灵魂
”真正无所不在。
除此之外,哥雅的名画构图方式似乎也经常隐藏于电影画面中,像是《五月二日》(电影
出现局部原作画面)和《五月三日》,不但原画的剧情观穿在电影故事里,连画面中人物
的推挤、挣扎都有类似的构图存在。到底什么是哥雅之灵?或许就是这些隐隐约约藏在电
影中的哥雅画作,以及无时无刻像旁观者一样,瞪着洞察世俗眼光的哥雅吧!
PS1:如果是要了解画家哥雅的人生,那我比较推荐《哥雅的最后岁月》(Goya en
Burdeos,1999),这部电影可说是相当完善的哥雅传记片。而《哥雅之灵》我比较认为
是借由哥雅的人生做为穿插,讲述18世纪末期,动乱时代、宗教变革阶段的西班牙故事,
不过在电影里发掘大师的“踪迹”却是另一种趣味。
PS2:我发现在西方涉及社会问题与宗教极权的故事里,常常会有神职人员受到美色诱惑
的情景,例如雨果的《钟楼怪人》就是标准的方丈爱上美女,得不到就毁了妳;而《哥雅
之灵》则是另类的切入方式。或许,借由善良无辜的美女和腐败的神职人员,更能突显当
时封闭败坏、宗教大于一切法律的社会风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