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表于《苍白皮肤的美感》:http://blog.yam.com/wanderland/article/14423115
比起相同类型的《点燃生命之海》,潜水钟与蝴蝶对于生命的表现层次与震撼力都稍
微逊色。但整体看来还是也是能发现不少有趣的地方。
故事围绕着全身瘫痪,只剩左眼能眨动的鲍比发展。面对无法动弹、言语的主角,导
演朱利安施纳贝尔聪明的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让欢众从鲍比眼中看出,避开了长期注视
鲍比身体可能引起的不安或尴尬。
于是,片子一开始,鲍比朦胧的左眼晃动,我们跟着他慢慢理解自己身处的事实。借
助这样的视角,观众们或多或少理解鲍比的不便与恐惧(尤其是缝眼睛那段),也正因为
我们体验了受限的视角,进入耳中那些鲍比内心独白,变的比一般情况下有趣,同时表现
出鲍比的豁达及幽默的生命哲学。
在鲍比决定以乐观态度面对生命后,镜头带到他外表的次数与时间都变多了,不晓得
是不是因为鲍比内心豁达了,观众看起来也自然轻松。不过我觉得把镜头由内往外移动也
附加不少催泪效果。像是鲍比和家人在海滩上以及和父亲通电话的段落,明明是那么渴望
亲人的温暖,身体和舌头不争气的一动也不动,这时他的内心独白和我们眼前所见组合起
来不再诙谐,而是伤感了。
而想像的部份,电影版的表现直接到,要是在其他片出现我可能会笑出声来。人困在
潜水衣里痛苦挣扎,视野受限;以及蝴蝶翱翔的表现简单阳春,甚至可说是刻意了。可如
果没有这两个段落,就失去了原作中最重要的象征;而那些景物又确实是每个人所能轻易
想像的出,和自身情感最能共鸣的譬喻,所以正负相抵后又回到可接受的范围内。我自己
私心喜欢的想像是创立医院的贵族女子和鲍比拥吻以及他与协助他写作的助手亲密共进大
餐的部份,这两段活泼的想像把鲍比风流的本性鲜活的表现出来,令人更佩服他在逆境时
的心灵状态。
我很喜欢在片子收尾时才演出鲍比中风的情况。在被前半部的想像洗礼后,看到鲍比
与儿子乘车出游,亲密对谈,我们会自然认为这是鲍比心中的的奢望,而随之发生意外,
让观众回到现实。我们以为是梦的真实,对于鲍比而言何尝不是个无法倒转的梦?中风的
鲍比被送医后,剧情转到他的作品出版,鲍比过世。在电影手法来说,这样的转折是流畅
性与戏剧性兼具的,如果没有这段剧情作为转折,在之前平顺、豁达的剧情基调里(鲍比
在复健上,甚至有了进步),任意切到死亡对情绪的衔接而言很不连贯。
电影里的想像,在原作文字里更鲜活;鲍比写作的辛苦,生活的不适,我们在电影里
能找到另一种面向的感动。威尔第歌剧《那布果》里的希伯来奴隶,向天祈求能乘着“思
念的金色翅膀”飞翔,带他们远离困境。这首合唱情感丰沛,始终是剧中最为人所知的曲
目。面对困境时,想像可以是良药,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