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http://blog.roodo.com/vasili/archives/5711751.html
又当风筝扬起时 -我看《追风筝的孩子》 文:席达克
若从小说席卷全球的畅销程度,《追风筝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被翻拍成电影-跃居大萤幕,绝对是个必然的结果。只是,这速度好像
来得快些。而就在美阿(阿富汗)冲突未平之际,听闻其将上映的消息,
我心不免担忧:如此以西方资本主导的‘中东故事’,是否操纵扭曲、
改变读者(观众)对于该地区文化的观感与想像。
值得肯定的,本片选择与好莱坞影业‘扞格不入’的阿富汗方言(达利
语)为全剧 90%以上之对白使用。虽然,这可能仅是参酌‘原著精神’
后,不得不取舍的决定;但借由‘听觉’的刺激,与‘翻译字幕’的连
结,除让整起故事更添确实性外,也深刻地传递著-在异文化间,那份
能共通彼此的真挚情感。
延续著小说的主体,在电影《追风筝的孩子》里,剧作家David Benioff
刻意避开敏感的文化冲突,单纯地以12岁少年(阿米尔)与其仆人(哈
山)间,跨越阶级的手足情谊为出发,细腻地描绘两人迥异的处世性格。
透过对比,哈山的忠实与勇气,正是阿米尔辜负父亲的期待。于此-也
渐营造出,本片最不可或缺、意象鲜明的故事基调。
一个不能捍卫自己的男生,以后就会变成一个无法捍卫任何事的男人。
字字句句的否定,都像一把把锐利的刀刺向阿米尔的自尊。在一场比赛
里,他和哈山接力地拉下各个飘扬天际的美丽风筝,并以突破父亲的纪
录保持-赢得冠军。然而,就在哈山道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
经典台词,转身为主人寻回那幅‘捍卫名誉’的风筝时,却不幸遭遇恶
霸的强暴。这幕景象,深深烙印在随后赶至的阿米尔眼里;他怯懦地躲
避、目击著残害的发生,又佯装‘视若无睹’地想掩盖一切…
从交心到背叛,因觉醒而弥补,终获得宽慰与救赎。老套的戏法公式,
可谓完整交代《追》片里的所有桥段。惟不同的是,电影画面充满著浓
重的中东风情。又当阿里巴巴的国度,出现在大萤幕上时;那‘天方夜
谭’的神秘面纱,诱引着你我好奇的目光,而成为票房的首要卖点。但
必须说,碍于阿富汗局势的混乱,该片的拍摄工作多开跋至中国新疆、
伊朗…等邻近区域,取景进行;另外,导演更主动删去部份(露骨)争
议的内容,以避免挑起与塔利班政权的紧张关系。
严格来看,《追》的剧本结构,是远不及 Khaled Hosseini原著小说的
深厚与绵密。在两个小时的长度限制下,电影虽‘去芜存菁’保留精彩
情节,却也‘刀疤四处’可见蓄意斧凿的明显刻痕。再论其表现手法,
前后内容的强烈对比,犹如将观众置放于时间的横轴上,俯瞰著喀布尔
(阿富汗首都)的今昔变化,与主角们历久弥新的坚定与不悔。惟美中
不足,本片里-过度‘设计’的前后呼应,宛若五代骈文的华丽工整;
纵然结局仍是赚人热泪,亦难掩有‘匠气’之批评。
近年来,随着‘恐怖主义’行动的日益攀升,中东形象也在西方媒体的
恫赫渲染下一落千丈,俨然成为集邪恶和凶残的野蛮代表。与此同时,
欣见《追》片的问世,它就像是一只风筝,在炮火烟硝的杀戮战场中,
系上通往人性深处的真挚情怀,终奔向自由广阔的湛蓝天空。或许,你
我都是大环境里,无奈的臣服者;但唯有坚定意志、鼓足勇气才能免于
遗憾的悔不当初。而最后的回首‘为你,千千万万遍!’除是禁锢心灵
的解脱,更是璀璨未来的新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