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52&eid=v152110
你无须意外这部电影的“恐怖”,而且这个感觉并非只来自喷血、堆尸、食人肉的画面与
情节,而是那从一而终的黑暗观点和最后难以逃脱的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提姆波顿在《巧克力冒险工厂》透过Oompa Loompa小矮人的出场方式,暗示了拍摄歌
舞片的兴趣与能力。不过放眼传统歌舞片(剧),适合他的题材却如凤毛麟角。毕竟大多
数歌舞片多半在歌颂爱情、强调社群整合,洋溢的精神信条不脱乐观、进取、优雅、奋斗
,提姆波顿的作品虽常予人高度的视觉享乐,却很难直接跟歌舞片的精神联想到一块。
由史蒂芬桑坦作词作曲的音乐剧《疯狂理发师》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出音乐剧描述被邪恶法官诬陷而家破人亡的理发师陶德,返回伦敦誓言报复,然而在手
刃仇人之前,扭曲的心灵让甚多无辜者成为他的试验品(或许在他眼中,所有姑息他所受
的折磨的众生,都是帮凶),而爱慕理发师的乐芙特太太又把这些尸首当成肉馅,做出名
闻遐迩的糕饼……。亦即当《疯狂理发师》还在舞台的时候,就已非传统音乐(歌舞)剧
。调性上的吻合,也让这场跨界的移植与合作,有了可行性。
打从电影片头,红色醒目的鲜血宛如润滑剂流过一具具的齿轮,血腥、黑暗、挤压的氛围
,就已被酝酿出来。劈头第一首歌曲“No Place Like London”其实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两名男演员的重唱并不如想像中悦耳,甚至有些突兀。事实上我大概要到强尼戴普对
着他所谓的老友、那盒银色剃刀,唱出“My Friends”后,才适应了他较为粗剐、直接的
唱腔。
史蒂芬桑坦的曲子对大部分非音乐剧演员而言的难度确实极高,但提姆波顿灵活的分镜,
刻意把歌声作为演技表演的一环,而非全部,强尼戴普的演唱方式及其唱腔,遂成为理发
师陶德一意孤行的外显方式。
其实同样的难题对饰演乐芙特太太的海伦娜宝汉卡特未尝不是严峻挑战。但是当我们看她
在第一首独唱曲“The Worst Pies In London”自嘲所做的糕饼堪称全市最难以下咽,在
提姆波顿的剪接节奏以及近景镜头所呈现的制饼过程中,辅助了这首曲子在演唱功力之外
所需的黑色幽默。
亦即光听原声带,电影版的《疯狂理发师》势必无法和过去任何一个舞台版的演唱功力相
较(这出音乐剧在1979年首演成功,1989-1990推出新演版本,2004-2006则从英国开始新
风格的舞台设计再红回百老汇,录音版本不只一个),况且提姆波顿的长才也不在此。
他在《疯狂理发师》除了让男女主角都涂白了脸、黑着眼圈,如鬼魅般地活在世上,甚至
降低场景的色彩,除了强调这座城市的败坏,也凸显了鲜血在当中的视觉效果。只有在少
数回忆与想像的场景,才得以出现缤纷的色彩,这也让海伦娜宝汉卡特(乐芙特太太)幻
想能和理发师陶德共组家庭的那首“By The Sea”出现了视觉与心理的双重梦幻感。
如果说强尼戴普贯彻了理发师一角的复仇意念,甚至反被自己燃烧的恨意所吞噬;那么海
伦娜宝汉卡特很明显是因爱蒙蔽了双眼,她的协助、她的隐瞒、甚至包括她的心软,造就
了自己玉石俱焚的悲剧。这也让片中两首歌曲的表现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张力:当理发师陶
德的剃刀游走在仇人脖上时,两个男人合唱的“Pretty Women”,一个泰然自若搞不清状
况,一个处心积虑等待下刀时机,反令歌词中谈论心仪美女的描写,让人觉得变态且毛骨
悚然;反之,被乐芙特太太所收养的男孩和她唱出“Not While I’m Around”虽然有着
秘密即将曝光的紧张,但两人之间的孺慕之情,却产生了令人同情的力量,也为结局铺下
合理的伏笔。
以《芭乐特:哈萨克斯坦青年必修(理)美国文化》声名大噪的沙夏贝伦柯恩,在片中客串了一
个冒牌意大利理发师,无论唱功或抢戏程度,都有让前辈亚伦艾克曼(饰演邪恶法官)望
尘莫及的惊喜。提摩西司伯的猥琐,也极对提姆波顿的风格。相较之下,看似正常也在最
后全身而退的年轻水手(杰米坎贝尔鲍尔饰)与少女(珍妮怀森纳饰),反而是全片最枯
燥的人物。然而就算看似不食人间烟火,提姆波顿还是不忘借少女之口,道出未来不可能
再和过去一样的灰色论调。
所以你无须意外这部电影的“恐怖”,而且这个感觉并非只来自喷血、堆尸、食人肉的画
面与情节,而是那从一而终的黑暗观点和最后难以逃脱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