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关于狄伦伯--拥舞的诗神与厉鬼(二)

楼主: aerymani (伽利略与坂本龙马)   2007-11-28 13:41:20
※ [本文转录自 aerymani 信箱]
作者: aerymani.bbs@music543.com (aerymani.bbs@music543.com)
标题: 拥舞的诗神与厉鬼(二)
时间: Mon Nov 26 15:41:55 2007
作者: honeypie (20th century boy) 看板: BobDylan
标题: 拥舞的诗神与厉鬼(二)
时间: Fri Jan 28 13:34:38 2000
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七日的亚伯宫演唱会,至今仍未正式发行实况
录音。不过早在七O年代初,这卷母带的拷贝就已经从唱片公司外
流,在一小撮死忠歌迷之间辗转流传。这张“出版年鉴上不存在的
专辑”,多年来一直笼罩着一圈神祕的光晕,仿佛一旦缺少了它,
摇滚史就永远空着一个“失落的环节”,无法衔接成完整、合理的
故事。
图中这张名叫《亚伯宫一九六六》的专辑,便是传说中几乎跟《死
海残卷》一样珍贵的录音,纪录了演唱会后半段迪伦和Hawks同台的
全程实况。这是一张由欧洲地下工厂压制、不折不扣的非法出版品
︰根据封套上的字样,它是由卢森堡一家名叫“摇摆猪(Swingin'
Pig)”的唱片公司出版的,然而循线追查下去,你会发现世界上
并没有用这个名字登记的公司。这场演出录音享尽盛名,拥有数不
清的地下版本,源头同样是当年那卷外流的母带拷贝。这张“摇摆
猪”产品,不过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种罢了。
这种蒐集珍稀作品的地下唱片,有个诨号叫“靴子腿(bootleg)”
--这个词原指禁酒令雷厉风行的时代,法外之徒藏在靴筒里的私
酿酒,后来引申为所有“未授权出版品”的泛称。bootleg唱片是摇
滚乐迷的致命诱惑--它们打开了通往历史后台的门户,带引你深
入摇滚史的背面,那是一个幽深、复杂的世界。透过bootleg,你可
以把每张专辑的制作脉络、每首歌的诞生过程钜细靡遗地摊开来检
视。你看到创作者如何从支离破碎的点子逐步整合灵感、锤炼出完
整的作品,你甚至可以藉著被放弃的半成品揣测历史演进的其他可
能。演唱会实况、原版专辑未能收录的遗珠之憾、著名作品的相异
版本、家用录音机做的试听带、电台访谈、记者会录音……这些零
碎片段共同建构出一座盘根错节的地下迷宫,与见诸正史的专辑相
互辉映。
当然,一个歌者若是没有相应的深度与复杂度,是不可能引起蒐集
者的兴趣的。流行音乐史上拥有最庞大bootleg目录的艺人,正是迪
伦;而在迪伦成千上百的bootleg清单里,地位最崇隆、争议最大、
版本也最多的,就是这张《六六年亚伯宫实况》。
一九六六并不是一个平静的年份。黑权领袖马尔坎.X(Malcolm X
)在前一年遇刺身亡,陆续引起一连串种族冲突,最后终于在芝加
哥掀起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人暴动。地球的另一端,文化大革命
正式横扫全中国,许多左派青年相信这是新生代接管世界的开始。
越战规模持续扩大,反战的声浪也随之高涨,畅销歌曲榜上出现了
许多承袭迪伦早期风格的作品︰巴瑞麦基尔(Barry McGuire)的
Eve Of Destruction唱着战争与毁灭、Byrds的Turn! Turn! Turn!
唱着大时代的动荡流转、Simon & Garfunkel的The Sound Of
Silence满是箴言式的警世词句,这些“信息歌曲(message songs
)”纷纷拿下了排行榜的冠军。时下流行的口号是“别相信三十岁
以上的人”、“做爱不作战”,大家都相信︰年轻人当家做主的时
代终于来临了,而年轻人的音乐,也将在这场浩浩荡荡的革命中扮
演推波助澜的角色。
他们的信念并没有错,祇是或许低估了“革命”的意义--除了对
体制的正面冲撞,许多渗透力更强、影响更长远的改变也在悄悄进
行,祇是当时会意过来的人极少。迪伦抛弃抗议民谣的“变节”行
动,尽管在当时引起两极化的争议,却也加速了摇滚乐的融合与转
化,使它得以发展成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有力量的艺术形式之一。事
隔多年,我们当然可以清楚辨认这个脉络,找出历史演进的合理性
。然而回到一九六六年,包括迪伦自己在内,根本不可能有人预测
到这种结果,他祇是在做“自己想做的音乐”而已。
迪伦转向摇滚乐之后,记者们总是反复诘问︰“你是不是不再唱抗
议歌曲了?你对青年世代的反叛文化有什么看法?”一次他终于被
问烦了,冲口而出︰“抗议什么的早就不新鲜了,它到底有什么用
?有人真的会听这种东西吗?歌又不能拯救世界!”在整个青年世
代最需要标语口号跟革命领袖的时刻,迪伦反而扬弃了抗议歌曲和
民权运动,他从来都不属于那群满腔热血、天真纯情的“戴花世代
”--迪伦太聪颖、太世故,他无法被任何简单的乌托邦理念收编。
《六六年亚伯宫实况》之所以成为传奇经典,就是因为它正好纪录
了一个决定性的历史时刻--外在世界的风暴和个人内在的才情相
互撞击,意外触发了摇滚史上最剧烈的板块挪移。短短四十五分钟
的录音,却浓缩著整个六O年代的混乱、徬徨和疯狂,事隔多年,
听来依旧惊心动魄。
让我们按下play,听完这场演唱会罢。
……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就有大声音从殿中的宝座上出来,
说︰“成了”。又有闪电、声音、雷轰、大地震,自从地上有人以
来,没有这样大、这样利害的地震。……
--《启示录》第十六章
中场休息结束,灯暗、幕启。舞台上多出了五名男子,分别是鼓手
米奇琼思(Mickey Jones)、主奏吉他罗比罗伯森(Robbie
Robertson)、钢琴手理察曼纽(Richard Manuel)、贝斯手瑞克丹
寇(Rick Danko)、和弹电风琴的贾思赫德森(Garth Hudson)。
当然,观众席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祇觉得这几个小子看起来活像
刚犯下火车劫案的匪徒。对立的情绪逐渐沸腾起来︰就是这些家伙
!就是他们在迪伦的“变节”行动里扮演共犯,谋杀了那个充满社
会良心的民谣歌手!数以百计的观众站起身来、走出会场,留下整
排空荡荡的座椅。满场响起嘈嘈的低语声,好奇、不安、愤怒兼而
有之。至于众人目光的焦点,仍然是站在舞台中央的迪伦︰他背对
观众,肩上挂著一柄Fender Strat电吉他,一面调著琴音,一面和
乐队交换着眼神。迪伦的面色苍白依旧,身子却站得挺直,不再是
上半场的衰敝姿态了。
迪伦对观众席的骚动连看都不看一眼,这种场面他早已习惯。没有
人报幕、没有人说话,乐手们玎玎淙淙拨弄著乐器,做最后的调音
。迪伦叉开腿、踏着脚数拍子,游离涣散的各色乐音渐次跟上了节
奏,终于,他把靴跟重重跺下去,扯开嗓子吼道︰one, two, three
, FOUR!炽烈的声响像烧夷弹一样爆开。这是在场观众有生以来听过
最吵闹、最令人魂飞魄散的声音,大多数观众紧紧挨着椅背,觉得
亚伯宫的圆拱屋顶仿佛就要坍塌。有几个人回过神来,开始发出嘘
声、骂起难听的字眼,可是乐队的声音实在太大,这些零星的鼓譟
都被淹没了。
没有任何语言能够形容这种音乐。这是深邃、残酷、惊心动魄的纪
录,这是没有人涉足过的黑暗地域,这是斩断岁月、粉碎天地的声
响。在极度耗竭的状态下,迪伦闭起眼睛、用力刷著电吉他,表情
充满恍惚的狂喜,仿佛在这样的自虐里得到了极大的快感。他豁出
去了,他要把五脏六腑都呕出来,通通抛洒到观众席。天哪,他要
死了,唱完这首歌他就要死了。他怎么可能用这样的方式摧残自己
的生命?
然而这才祇是开始。一曲唱毕,迪伦试了试架在脖子上的口琴,凑
近麦克风,语气冷峻地说︰“下面这首歌叫做I Don't Believe You
……它以前像‘那样’,现在像‘这样’。”尖锐如刀刃的口琴和
乐团的火网同时爆开,啊啊,这是他两年前的旧作,但是没有人认
得出了。原本清淡的情歌小品此刻竟燃烧着复仇的火燄,你可以嗅
到鲜血和硝烟的气味。该怎么形容迪伦的声嗓呢?仅仅十几分钟以
前,他的嗓音虚弱、残破、洋溢着鬼气。此刻站在乐团喧天的声响
之前,所有理智的回路都已经烧断,他再也没有多余的气力思考、
或者“表演”了。面对台下数千双嗜血的眼和怒骂不已的嘴,迪伦
别无选择,只有把自己抛出去。他昂起脸孔,几乎是欢快地吼唱着
,每一次鼓手的重击都把他带到更亢奋、更放肆的境地。
你以为他撑不下去了,你以为他唱完这首就该倒下了,结果没有。
曲罢,观众们成千上百地打起拍子来,这不是鼓掌,这是愤怒的倒
采︰啪、啪、啪、啪……迪伦全不搭理,一迳吹起悠扬的口琴前奏
,乐手们跟了上来,电吉他利刃一般破空而出,天哪,这种声音。
这祇不过是一九六六年,迪伦和他的乐队是怎么做到的?这绝不是
普通的噪音,这是像数学公式一样精确、复杂的噪音。所有乐器相
互嵌合、滴水不漏,层层构成饱满的整体︰贝斯的低音厚厚铺在底
端,像一条望不见对岸的大川。鼓手的交互重击织成一张绵密的巨
网,狠狠搥打着你的胸膛;电吉他的拨弹颗颗粒粒缀饰其间,明亮
而优雅;电风琴时而像温柔的缎带、时而像冰冷的蛇信,交缠抚摩
着你的后颈。凌驾在这一切之上的,是迪伦的唱腔--他仿佛要把
每句歌词每个单字的骨血髓浆都榨出来,用力嚼烂,再啐吐到你脸
上。
这不祇是演唱会而已,这是在玩命。然而坐在亚伯宫的观众并不理
解这些。他们心中祇有那个消失了的社会良心、变节的民谣歌手。
他们什么音乐都听不见,耳中祇有无穷无尽的喧嚣和噪音。他们摀
著耳朵,继续叫骂。
“伍迪葛瑟瑞死不瞑目!”
“把乐团赶出去!”
“乱七八糟!”
迪伦冷冷望向观众席,汗水顺着脸颊流下。还有五首歌要唱,这将
是漫长的一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