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hsuma (Amushi)》之铭言:
: 我要给他好雷,但我觉得可以更好。
: 大体上来说,导演Todd Haynes跳脱了正常的自传体式电影,用六个不同的角色
: 来带出Bob Dylan自从1960年代至今的旅程算是很有创意,只是这样的手法,会
: 让不够熟悉Bob Dylan的人有点困惑,即使我已经看过、听过一些有关Dylan的东
: 西,却也被导演一开始想表达的东西给搞糊涂了。
: 如果看过Don't look back(1967),再来看这部电影会有很多惊喜的。
: 一开始的这个镜头,随着手提的摄影机像是Dylan的视角这样走出舞台,就如同
: Pennebaker在拍1965年Dylan在英国的演出一样,接着一声催油门的声音,我们
: 随着Dylan开始了他的旅程。
: Woody Guthrie说的是他怎么成长,发迹,见到Woody Guthrie。Jack Rollins带
: 来的是他如何以一个民谣歌手的姿态现身,反越战、反歧视的最初。Jude Quinn
: 讲的是,他厌倦大众媒体给他的标签,他神经质,似有攻击性的一面。Billy演
: 的是他消失的那一阵子的沈淀。Robbie Clark代表的是中期的Dylan,战争如同
: 他的婚姻一般。Arthur Rimbaud作为一个叙事者,用矛盾的态度,矛盾的叙事。
: 不过,我想谈的是Jude Quinn这个角色。
: 凯特布兰琪在这里面的演技已达巅峰,如果有看过Dylan的一些资料的朋友想必
: 能够了解我在说什么,Dylan说话的方式、抽烟的样子、对于大众媒体不屑一顾
: 的神态,都同Dylan如出一辙。或是换个方式说,跟Don't look back里的Dylan
: 一样。这也是我为什么想特别谈一谈这个角色。
: 片里头,由于布兰琪的演技太好了,导致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办法把
: 注意力从她身上移开,而这也导致了整部片的一种不均衡,对于这个部份似乎
: 过份强调的不对称。我们可以说这段时期的Dylan是被其他的几个主角所绕着打
: 转,而这种不平衡,似乎是导演特别所要强调出来的,
我同意 凯特布兰琪有很高机率因为这部电影拿下明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我跟我朋友也觉得她有可能因为这部电影得肺癌~~~
这个人演活了25岁前后的狄伦
那个高度自残 喀安非他命连续三十天不睡觉写下许多诲涩难懂词句的狄伦
凯特布兰琪牺牲不小啊
这种不协调 斯以为是必要的
一般摇滚史家觉得66年狄伦死在亚伯厅的舞台上 也足以让人现在为他拍部电影
他让摇滚界跟民谣界的那道藩离打破
让当时只有十岁的摇滚乐整个丰富了其内涵
工人皇帝布鲁斯 史普斯汀曾说过 Evils解放了人们的身体 Dylan解放了人们的心智
还有一条线索 那个黑人小男孩从火车上掉到河里的落水画面
我觉得是跟Nirvana的经典专辑 Nervermind封面致敬
也隐喻了Bob Dylan 跟Kurt Cobian相隔数十年的呼应
那短短一年多的剧烈变化 一般认为是狄伦对摇滚乐留下极为丰富的影响
因此或许导演安排了这一种不平衡 也让凯特布兰琪挑起了这时期的狄伦这个重任
九零年代狄伦伯的回归(Time out of mind、Modern Time)
跟开始天天马拉松式惊人的巡回演唱也是乐坛一大盛事
但电影只用结尾的他跳上慢车(Slow train is coming 他的三张福音专辑之一)
来做个淡淡的象征
这部电影要完全看懂 我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我想多看几次都会有不同的领会吧
: 这样的基底来打造这样
: 的故事。然而这一种破碎,矛盾,身为七种角色,或是更多的Dylan,在我看来
: ,不也是跟我们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着不同的角色?
: 另外,由于这段的强调,导演向Don't look back致敬的意味也很强,包括黑白
: 般的纪录片拍摄手法、提到Don't look back、开场、常常在车上拍摄,跟Donovan
: 的竞争、甚至黑人那段都有这样的感觉。
: 音乐的部份,翻唱的大牌云集,Todd Haynes把他拍Velvet Goldmine的手法拿出
: 来再用一遍。片尾提到的the Million Dollar Basher就是由Sonic Youth的Ronaldo
: 、Shelley,Nels Cline,Tom Verlaine这些重量级的人物所组成的,而其他没有
: 提到的还有更多。片中导演也巧妙的将这些音乐安插进去,不过这就得你看过才
: 知道了。
: 无论如何,对于Bob Dylan有兴趣的同胞,一定要看。
: 对于这样一个摇滚巨星的人生有兴趣的,也一定要看(不过需要作点功课)。
: 这部片算是Todd Haynes瑕不掩瑜的一个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