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The Queen" - “黛妃与女皇” ─ 另一 …

楼主: leila (Lizzy)   2007-09-22 10:47:14
( 图文版:http://www.wretch.cc/blog/wildflower&article_id=9102770 )
其实本片的中文名称稍有误导,真正的主题只有伊莉莎白女王,提到
黛妃的部分是为了表现十年前她车祸身亡时,伊莉莎白二世处理王室
形象危机时的心路历程。另,伊莉莎白不是女皇,而是女王,虽然大
家还是称呼英国为“大英帝国”,但目前的英国已是“王国”而非帝
国。在英国本土,据我了解也没有存在过帝制,所以“女皇”这翻译
不知从何而来。
十年前,英国首相Tony Blair刚上任,没多久就发生黛妃于法国因车
祸去世的新闻,本片故事主轴就在于女王与其他王室成员,如何因应
这件新闻,如何处理才能使英国人民认为适当,以及Tony Blair在当
时事件中的立场与角色。以当时的状况,王室是面临危机的。起因是
,虽然黛妃仍保有"Princess of Wales"的头衔,但她已经与查尔斯
王子离婚,严格说来不能算王室成员,依照传统眼光来看,黛妃之死
应该是她家人的私事,与王室无关,于是伊莉莎白女王决定低调处理
,让黛妃家人举行私人葬礼,王室不发表声明,也不会致意。然而对
英国人民而言,他们认为黛妃为英国、甚至全世界贡献良多,参与许
多慈善活动,再加上她的王室婚姻并不幸福,认为她是王室的牺牲者
。而英国人民也普遍猜测女王不喜欢黛妃,毕竟黛妃搞出了个离婚,
离婚前就与其他对象交往,接受访问时也曾提及王室生活中的委屈,
或爆王室的料。于是,黛妃去世之后,女王竟然什么都不表示,在英
国人民眼里就成为心眼小的﹝前﹞恶婆婆,甚至阴谋论者还说,黛妃
是被女王谋杀的。“废除王室”的声音也开始蔓延。
如同前面提及,本片主角仍是伊莉莎白女王。对于黛妃的功过,以及
她是否真有那么大的贡献,本片并没有选边站。
"The Queen"强调的是伊莉莎白女王面临的挑战。不光是英国民意的
压力、与首相的建议,就连女王的家人,意见也都不同。查尔斯王子
认为女王对黛妃这位“未来国王的母亲”不够尊重,但女王的王夫﹝
菲利浦亲王﹞与母亲﹝王太后﹞又觉得为了黛妃的事情低头简直荒谬
。片中透过许多菲利浦亲王的暴躁言行以及对媒体不断报导戴安娜的
不耐、查尔斯王子的抱怨、以及王太后对传统的坚持,让我们更了解
女王当时的处境。在这同时,女王还要顾虑两个小王子是否会因外界
的报导而难过等等。
本片更引导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半世纪以来,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
,人们对名人的印象也越容易被操控,常常在镁光灯前出现的人、懂
得讨好观众的人、长相美丽帅气的人,都很容易博得好感。一般民众
似乎失去了纯粹就事论事的能力,喜欢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事
,而是说了什么话、出席什么场合、穿了什么衣服。
黛妃的确有参与不少慈善活动,她的婚姻与幸福某一层面上也可说是
被王室而毁灭,然而这是她当时的选择;至于伊莉莎白女王呢?她从
来没有选择,生下来就是王位继承人,父亲一死后没有人问她准备好
了没,就被巩上去当女王,带领英国走了五十几年。她的牺牲非常多
,而且她丈夫菲利浦也外遇过,别以为只是逢场做戏的小小外遇,据
说这段外遇情延续了十几年,甚至直到前几年女王的母亲与妹妹相继
去世,英国小报还爆料说,原本对外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女王,受
到太多打击终于忍不住,开口请菲利浦亲王多陪陪她,少陪那个情妇
,因为女王现在真的很脆弱。伊莉莎白女王在爱情上的痛苦程度不会
亚于黛妃。但女王从来没因此也去闹个诽闻、或是对媒体泄漏她的心
事。反倒是女王身边的家人,大多无法像女王一样,把国家责任摆在
第一,个人放第二。从她丈夫、儿子查尔斯、前媳妇戴安娜、到两个
孙子,都是将个人自由与希求摆在第一位的。
另外,伊莉莎白面临的考验也是空前的。也许是在位太久了吧,她面
临的变迁是非常大的,想想1952年她登基时的世界,与现在的差距,
以往的王室不需要烦恼有人倡议废除王室、也没有记者媒体把王室生
活成天摊在民众前面当成小说或笑话来看。
时代变迁,英国人民思考王室存在的必要性,也是无可厚非。只是不
可能有任何一任国王或女王,想看到王室结束在自己手上。伊莉莎白
承受了所有压力,原本坚持谨守传统原则的她,却也答应了白金汉宫
降半旗、于西敏寺举行葬礼、以及由女王本人表达哀悼等等条件。由
于这样的能伸能屈,才保全了王室在英国人民心中的声誉。以这点来
看,女王是非常勇敢的,她甘冒破坏传统的风险,以及母亲、丈夫的
不赞成,解决那次危机。对一般人而言,可能觉得由王室为黛妃搞个
大葬礼没什么大不了,但考虑女王的背景与她被教导的传统价值,这
是很了不起的让步了。毕竟,看到把个人自由放在第一、无法接受王
室责任的前媳妇,受到人民如此强烈的支持,还让女王被迫屈服于人
民意愿;而女王自26?登基以来,牺牲自己成全国家,却似乎没有人
在意。在这种情况下女王还能保有她的风度,从善如流,却又能维持
她的尊严,实在是非常了不起。
若从诸多“事实”考量,而非以“出现在电视上的故事”考量的话,
或许我们对伊莉莎白二世十年前,处理黛妃车祸事件的方式,以及对
这两个女人的观感,可以更公平一点。我想这部片的最大效用,就是
让大家以不同角度去思考。这部片的编剧寻访了许多相关人士,拼凑
出当时最贴近事实的样貌。从每个剧中人物不同的观点与反应,观众
可以有更多思考空间。即使伊莉莎白二世没有天天嚷着她有多委屈、
做了多少事、牺牲多少自我,但并不代表她的奉献比其他人少。
另外,剧本中最神来一笔的,就是那头公鹿。女王有天在度假地的森
林里看到一头公鹿,但远方传来猎枪声音时,女王赶紧示意叫公鹿逃
走,别被捕杀;几天后,女王回到伦敦,听说那头公鹿被游客﹝伦敦
的银行家﹞杀了,还回去看牠的尸体。整场剧情连贯下来,观众明白
女王对公鹿的死是难过的,但因为她从小的教养,教导她要保持仪态
,不能随意表露情绪,因此她也只平静地看了看、摸了摸,说她希望
公鹿死时没有受苦太久,最后还礼貌地向庄园主人说,请他向那位猎
者表达祝贺之意。
这段似乎也隐喻著女王对黛妃的感受。她或许不喜欢戴安娜,更不太
可能爱她,但她倒不至于冷血到不为戴安娜的死而难过。只是,黛安
娜既然已经不是王室成员,以传统礼数而言,女王不应该也不需要去
表达什么,她不想只为了做公关、打形象,就跑出来对人民讲些洒狗
血的屁话,这是她的原则,就如同片中所说,她是这样被教大的。因
此公鹿死亡时,她在现场看着尸体非常冷静;黛妃死亡时,她也认为
不用表达任何感情。就连后来她改变主意回伦敦,看到人民悼念黛妃
的卡片上充满贬损王室与女王的文字,她都还能忍住眼泪,微笑转身
让媒体拍照。
另外,这头公鹿原本也是女王的王夫与小王子们想猎捕的对象,结果
却被一个银行家给猎走,也象征著王室的地位已经下降许多,可能比
不上许多受惠资本主义的有钱人们。
又或者,公鹿也是女王的自我投射。这头公鹿拥有十四枝犄角,既美
丽又少见,但这天生的特点却决定了牠的命运,注定要让许多猎人垂
涎;如同女王天生的身分与继承权,让她不可能逃离自己的命运。最
后,公鹿被个枪法不准的有钱平民﹝银行家﹞射杀,挣扎而死;女王
也为广大民意所迫,做了让步以避免王室走向终结之路。
最后,当然一定要提一下女主角海伦米兰(Helen Mirren),她那种
不怒而威的仪态,简直是完美的女王形象;而当她表现出脆弱一面时
,却仍保有身为女王的高傲与尊严,我想她拿了那么多种最佳女主角
,实在是实至名归。
作者: hahaV (李小V)   0000-00-00 00:00:00
作者: cherrydoll (The Barr Brothers!)   2007-01-20 18:58:00
大推好文!  很lag的刚看完XD
作者: vampyre (晴格格爱劳尔王子)   2007-02-22 19:27:00
推这篇
作者: vampyre (晴格格爱劳尔王子)   2007-02-22 19:30:00
我也很喜欢戴妃 但我觉得其实女王的还蛮委屈的
作者: Lyon9 (一点滴诗意)   2007-05-22 17:18:00
大推好文
作者: dsch (Boris)   2007-09-22 10:51:00
推!很棒的影评!
作者: KurtWarner (波希米亚人狂想曲)   2007-09-22 12:59:00
推 看完这部也深深觉得黛妃的形象是媒体塑造出来的
作者: wil891607 (~白蚓~)   2007-09-22 14:01:00
推好文章与好电影
作者: Dolce (April in Paris)   2007-09-22 14:03:00
好文推! 我爱海伦米兰^^ 她演的伊丽莎白一世也超棒
作者: willkill (这牙齿死掉啦!!!)   2007-09-22 15:35:00
作者: linlo1126   2007-09-22 21:05:00
女王爱犬柯基也真可爱 剧终前还在花园里抬腿尿尿
作者: socrazy (爱是1+1)   2007-09-22 21:30:00
我看完这片反而觉得戏中的Queen形象是在讽刺女皇耶
作者: socrazy (爱是1+1)   2007-09-22 21:31:00
感觉有女皇一直借由媒体操弄形象的感觉
作者: zihking (寂寞地唱十年)   2007-09-23 00:34:00
说的好,分析的很棒
作者: awakim (阿瓦金)   2007-09-25 23:49:00
英王在1948年之前身兼印度皇帝,但伊丽莎白二世1953即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