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明日的记忆》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楼主: Pets (宠物先生)   2007-09-06 02:04:40
本文同时发表于网志:http://nostalgiabyrinth.blog110.fc2.com
多重观点的悲痛呈现──《明日的记忆》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接触这部作品的方式相当特殊,从一开始看预告片的潸然泪下,打算
在观影之前阅毕小说却不幸只读完三分之一,到特映会后半的泪眼婆
娑,观影后在家里异常沉静的阅读过程,如此电影与小说交替消化的
我,深刻地体会到以不同角度接触作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无庸置疑,这是一部能让大部分读者(或观众)感动、乃至流泪的作
品。
如果要我推荐电影与小说的欣赏顺序,那我会建议大家先去阅读小说
,再来观赏电影。首先,两者在剧情事件的安排大致上是相同的,唯
一不同的只在事件的某些细节部分,但这些部分还是会造成一些微妙
的感受差异,至于孰优孰劣,我认为电影修改后所呈现的部分较优于
原作;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同的内容,小说中的悲情片段描写,除非
读者自己发挥相当强的想像空间,否则在电影鲜明的视觉情境、那总
是同样的一首却每出招必揪心的配乐,以及渡边谦和樋口可南子老练
的演技之下,要让小说产生与电影同等的催泪效果,我认为是很困难
的。
虽然如此,但并不是说电影看完就不用读小说了,因为小说提供了观
赏者另一个看故事的角度,并在某方面补足了电影根本的缺憾。
所谓另一个看故事的角度,就是相较于电影的全知观点,小说是采用
第一人称视点,也就是主角佐伯雅行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我们在电
影里看到的渡边谦,是一个从充满斗志到逐渐衰落,后半场一直保持
两眼无神状态的中年男子,我们只知道男主角得了早发性阿兹海默症
,会忘东忘西,后期还会有情绪起伏不定、易怒的倾向。
然而,透过小说的第一人称描写,读者甚至可以观察到,主角在知道
自己得病之后,从头到尾所呈现的心境变化:只要一发现自己忘记事
情就立刻惶惶不安,怕是痴呆又恶化了;厌烦每次用餐都是吃鱼和玄
米饭,又不能喝酒,每次都得饮用无酒精啤酒的困扰心情;担心自己
病情被同事、上司和女儿知道的不安感;因为怕遗忘,不断把别人说
过的话钜细靡遗纪录在纸条上,这种近乎偏执狂的行为……甚至是更
细微的,他对同事、上司、妻女等人的内心看法,诸如此类的心理描
写,电影上是很难呈现给观众的。小说补足了电影的这份缺憾。
此外,从电影的全知观点和小说的第一人称视点,分别观察主角的失
智行为,其感受也不尽相同。电影由于观众是立于场景之外来观察角
色,因此会以如同医师观察病人的方式,冷眼看待主角的失忆与暴躁
、绝望等情绪;而小说的第一人称视点,会让读者进入男主角的内心
世界,却又因为读者们心智上是正常的,因此会在主角产生失智叙述
──如对几小时前才谈论过的棒球选手没有印象、重复购买同样的东
西、在日记上书写重复的一段话而不自觉(讲到这里,强力推荐大家
去看东野圭吾的《超‧杀人事件》,里面的〈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
〉有类似却更为捧腹的桥段)──的瞬间恢复理性,间接察觉主角心
智的不正常。两种都是让读者明了主角失智的呈现方式,却因为直接
与间接的手法表现,而让观众(或读者)的体验有所不同。
不过,虽说第一人称视点的确弥补了全知观点的不足,但过于注重主
角的内心叙述(后半部由甚),却也让其他角色与主角之间的互动显
得略为模糊。尤其是在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妻子枝实子的部
分,电影利用大量场景堆砌妻子对丈夫的情感,这些场景小说虽然也
多有出现,但大部分被主角的内心戏所淹没,所呈现的效果反而就没
那么强了。但我认为这并不是荻原浩的写作功力问题,而是小说叙述
方式本身的侷限所致。
最后来比较电影与小说,在一些场景上明显的异同之处:
(以下泄漏大部分剧情,请斟酌是否会丧失观赏乐趣后再行阅读)
1. 小说版设定佐伯在大学时代向菅原老人学习陶艺时,有一个名叫儿岛
的男性学习伙伴,在电影版这个角色消失了,改由妻子枝实子担任这
个角色。也因为有学过陶艺的经验,枝实子在佐伯失智辞职在家后,
能借由友人滨野喜美子(电影版原创角色)的介绍,进入陶艺馆工作
(原作中有提到她在找工作,但并没有描述后续上班的情节)。私认
为电影改编的这个部分做得很好,甚至能让一些剧情的安排更为深刻
、合理,请看以下2.3.4.点。
2. 电影版佐伯之所以会与妻子发生口角,进而用瓷碟敲击其头部,就是
因为对于妻子可以外出工作的嫉妒心使然。在小说版并没有使用暴力
的桥段,仅以夫妻间的冷战代替。
3. 佐伯最后得以趁妻子不在,偷溜出门去菅原老人的日向窑,也是因为
妻子去工作的缘故(小说版是因为妻子去照顾生病发烧的女儿)。
4. 结尾枝实子感人的百里寻夫那一幕,关于“枝实子为何能找到佐伯?
”这点,小说的解释是佐伯有在家中留下线索,然而电影却是因为“
枝实子和佐伯在日向窑有共同的回忆,因此知道他一定会去那里”,
明显感性许多。
5. 关于佐伯在医院接受吉田医师测验的结果,小说与电影有细节上的不
同。且佐伯在电影版中得知自己确实罹患阿兹海默症后,一度激动地
跑到顶楼,吉田医师因此还对他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小说中并没有这
一幕。
6. 小说版的枝实子因为佐伯患病大量改变佐伯的饮食,甚至买了健康器
材。在电影版中,似乎只有在妻子上街买菜与佐伯的午餐便当出现了
一点端倪。
7. 小说版在佐伯眼中经常会出现两个自己在对话的错觉,电影版删除了
这一段。
8. 佐伯从广告公司离职后,部内一群职员出来送行的感人场面是电影版
才有的。小说中出来送行的只有安藤一人,之后才举办欢送会,且向
局长告密致使佐伯离职的罪魁祸首园田并没有去欢送会。
9. 小说版佐伯的女婿直也姓渡边,到了电影版则改为伊东,是因为要避
男主角渡边谦的名讳吗?(←大误)此外直也在小说版的父母并没有
过世,因此在婚礼中,自然也没有电影版佐伯上台致词的那一幕。
10. 孙女芽吹的名字,在电影版是佐伯亲自取的(小说版不明),还有漂
亮的墨宝。
11. 佐伯常去的木崎陶艺教室,老师木崎因为经营日渐困窘,而向失智的
佐伯诈取烧窑费,被佐伯借由笔记所察觉。关于这一幕,电影版佐伯
察觉后即逃离陶艺教室,小说版的木崎是累犯,且佐伯察觉后有和他
摊牌。
12. 菅原老人在电影版中,有在窑火旁唱一段看似滑稽却令人悲伤(?)
的歌,与佐伯在安养之家听到的歌相呼应。小说版并没有这首歌。
13. 小说中佐伯拿去日向窑烧的茶碗,是要送给女儿夫妇的,然而电影版
中却利用这个茶碗达成最后一幕感人的伏笔,相当高明。
14. 电影一开始采用倒叙手法,场景是枝实子陪伴佐伯在安养之家,随后
时光开始向前快速倒转至佐伯尚未发病前在公司的情形,这与后面的
一些场景有呼应的效果。小说版则是很普通的顺叙法。
作者: LDHK (事在人为)   2007-02-10 22:33:00
感谢
作者: SKnight (全ては时の中に…)   2007-02-16 17:56:00
转录已征得原作者同意 ^^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16:00
不过我比较喜欢小说喔:) 电影还没看,不过就预告来看跟我看小说我觉得电影画面或许比较鲜明当下冲击较大,但小说细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17:00
腻叙述主角思考很棒,且小说可以自我投射有较大的空间。电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18:00
影却为了把思考影像化而有过于激动的画面,免不了有人觉得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19:00
撒狗血,当然我还没看电影不敢确定,但有时平淡的过程反而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20:00
有更强的余韵。不过电影一定会去看的,相信必然也是绝佳:)
作者: Robert28 (Albert)   2007-09-06 13:12:00
演员经验更可以提升整个戏剧效果吧 期待电影~
作者: cindyin   2007-09-11 22:00:00
看了预告感觉小说会比较好看~看小说超超超感动..
作者: hasiba (小柴)   2007-09-15 14:40:00
写的真详细
作者: RAYBO (猫不羁)   2007-09-17 12:08:00
写得好!
作者: clapton (clapton)   2007-09-18 22:51:00
今天也和女友去看了.. 好文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