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7305076
“一部没有剧情的电影能打动人,那么它靠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一直这样思索著…。
直到字幕整个跑完了,我才缓缓起身,带着些微的满足感步出戏院。随着听障少年
的七天环岛之旅,《练习曲》的确带人领略了一股专属于台湾的民俗风情,沧桑又
带点可爱,不完美中却意外地纯然。
当男主角说出第一句台词时,怪腔模糊的语调引起了我不少惊奇。而正是在这个听
力受损设定下,我们必须更费力的去理解他所说的一切,要仔细的听,要用心的听
。一如他必须更努力的去听我们讲话,去理解我们这些大多数人的作为。
这其实也代表着某种与世俗不同的观点。因此,每当主角驻足于某些地点,他所看
见的风景虽然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都市”或“观光景点”,而相遇的事件也并非
是主流社会新闻的宠儿。但,在电影的大萤幕上,沿途出现的这一群群平民主角,
譬如家庭失和的母子、地方与现代建筑的争议、拉布条抗议的女工们、枯萎的木麻
黄…等等,纵然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太多话语,但在安静的凝视与倾听中,仿佛给
了观众更多的暗示和关心,更意外的开启了一种被观众接受的可能。
不过若是把《练习曲》看作一部纯粹的剧情片,其中不乏有许多片段相当“刻意”
,更是把不同语言、口音、世代、族群、议题给硬拉进电影里来,碎片式的萍水相
逢无法堆砌起真正丰厚的内容;而假若《练习曲》作为一部纪录片,那么其追踪主
题的方式又只见广浅而不见深。
对我而言,《练习曲》的半纪实风格近乎巧诈地使得影片介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中间
的模糊地带。撇去情节张力的堆叠,导演陈怀恩自信的将“影像”建立于观众们对
于岛屿的集体记忆与共通情感之上。而“追寻”与“成长”这两个公路电影的重要
元素,在导演魔术般的叙事轴线,将“第一天”放在片末,这种旅程既是结束也是
开始的隐喻,使得主角原本“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就不会做了…”的冲动动机
,竟展现著一种对人、对土地的热情向往。
是呀,人生公路正要启程,成长点滴才要在心中发芽。
近来有许多国片纷纷上市,产量也有增加的趋势,其中不乏有电影做出通俗的尝试
,极力塑造明星魅力,或是力图打动年轻族群…等等,但就普遍评价与票房而言,
表现并不出色,沉缓的《练习曲》却反而在大家力求商业、能拍出赚钱的电影里杀
出头来,实在有点令人意外。
然而,像《练习曲》这样一部摄取了大量现‧实作为素材,近乎纪录片创作的电影
,纵然能引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也巧妙的免去了许多“电影创作”上的责难,但
实际上仍透露了一种众家电影创作的盲点,其所显示出来的隐忧警讯,是影像创作
者对于电影剧本的想像过于贫乏,或是故事根本无血无肉,以致于只要一出现相当
“真实(的悸动)”的元素,观众就会被打动,就如同前几年所谓纪录片的热潮一
般。
究竟何时台湾电影才会出现“深刻”又“丰厚”的剧本呢?(特别我接续著看完
《刺青》后),这是我看完《练习曲》后的小期待与小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