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无声的对话─评《千里走单骑》

楼主: reke (当不成孩子王)   2007-05-06 23:06:09
网志版:http://rekegiga.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06.html
呃,真的很在意的话,那先警告这篇是“芙蓉塘外”
做为一部处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之后、《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前,夹在武侠大
片中突兀的人文关怀电影,《千里走单骑》的存在无疑是将来探讨张艺谋创作历程时相当
有趣的一个座标点。早期就擅将中国乡间人文景况做为创作素材的张艺谋,在经历武侠古
装大戏的制作过程后,再重新回到这个议题上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或者为
什么在三部曲筹拍过程的中间,会突然有这样一部作品的插入?这些都是相当有意思的问
题。
事实上,张艺谋在这部片子里依然高度发挥他的摄影专长,只不过因为少了浓烈的大
块颜色给他操作,所以留下视觉的空隙里又可以用更多有趣的意象来填补。尤其可以注意
的是空间方面的布局,可以说,《千里走单骑》完全是空间与情感的对话所构筑而成的世
界。
电影里不只一次出现了绵长的线条意象:蜿蜒的云南山路、石头村民摆设的长桌筵、
寻人大队火把连成的火龙,或者是高田与杨杨困坐休息的石缝。线条的绵延与单调,似乎
就呼应“千里”与“单骑”之间的对比感。除此之外,线条的曲直之间也象征高田刚一与
儿子高田健一的情感交流:出现直线的场合,一次是在石头村民摆设的筵席,当时高田接
到媳妇的电话,告诉他儿子已经谅解他的消息;另一次则是高耸直立的石缝,在那里高田
从杨杨身上找到拥抱儿子的感受。这两次直线条的出现都象征情感交流的无碍,而弯曲的
山路出现,则是在前半段高田仍在设法拍摄李加民的演出,因此四处奔波的时候,也象征
他尚未了解儿子心意时的探索过程。
这些虽然都是经过人为设计的,用来说故事的重要符号,但是与《英雄》之后的三部
曲不同的是,这些影像同时也是自然生成在那里的,都是纯朴、自然、未经开发的丽江一
带风景和民情。所以深刻的视觉冲击背后,无需背负上矫揉造作的包袱,显得更加具有说
服人心、感动人情的力量。善用自然的土地情调,在本片之前就属《秋菊打官司》应用得
最为出色,然而在《秋菊打官司》当中仍不免沦为背景、一种异地情怀的运用,在《千里
走单骑》里就透过独具慧眼的取景,让土地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又更加亲近了一层。有趣的
是,本片中的叙述者身份是不折不扣的“外国人”,与土地的互动程度反而超过了在地妇
女秋菊,看似吊诡的现象摆在张艺谋的创作历程里去观察,似乎还能做更多深入的探究。
或许可以这样推论:《千》片能够将土地与人的对话关系拉得更密切,是因为口头语
言工具的丧失。这部片里的口头语言是相当薄弱的,因为设定上日籍的主角高田刚一来到
异国,语言本已不通,就算透过翻译解释,对观众而言等于有意义的“话”只占了整个对
话时间的一半,另一半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何况,能够顺利翻译的蒋雯在剧情大半时间
是无法即时在场的,必须透过纪录、电话通信等媒介做延迟的翻译,造成口头语言在剧情
里能够达成的沟通功能更被七折八扣,也因此只能转向与土地做不用口头语言的情感交流
了。而《秋》片当中的女主角虽然在与法律机制的沟通上也有词不达意的问题,以至语言
能力表现出一种低落的、反复跳针的状态,但是基本沟通能力还没被完全剥离,因此人与
人之间的对话就凌驾了一切。
把语言的辩证拿来看片中贯串全片的傩戏,那又有更有趣的地方可以思考了。根据结
局前长篇大论的自白信,高田健一情归“傩戏”的原因是使用面具演出的这个特色,让他
觉得有类自己的处境,至于李加民的唱功对他而言根本不重要。而在影片结束前的那段粉
墨登场,还真的几乎没有唱词的表现,只留下关老爷面具的大特写,在镜头中表情一成不
变地晃动。虽然“从实体面具联想到人与人之间无形的面具伪装”是个无聊老梗,用旁白
唸出的时候我还有些做作的感觉,但是在看着影像语言的说明时就被说服了。因为当下,
既然观众的视野被强迫等同于高田健一的视野,也就毫无能力去抵御张艺谋说故事时的感
人魔力了。
做为一个特别的座标点,《千里走单骑》固然独立出来自也是一部真摰感人的作品,
但是将其与张艺谋其他作品并列检视,更有一些逸出作品之外的乐趣。如果将我这篇提出
对于口头语言应用的观察,与提出“大音希声”但却喋喋不休的《英雄》相比,又可以看
到一部电影作为“导演想要做出的作品”与“观众眼中看到的文本”之间,有着怎么样的
裂隙可以发挥。以其武侠三部曲开出的票房成绩来看,不管对张艺谋熟悉与否,看过这三
部作品的人应该不少。那么我更建议这些人一定要看过《千里走单骑》,仔细挖掘与过去
“张艺谋体验”不同的地方,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