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蔡导并不是很了解,他的作品也不是看得懂、看得多,但我对蔡导
的侧面了解,我觉得蔡导还是站在一种所谓的“菁英文化”来看待有关电影
文化方面的解读。
不论是那一种百科还是那一本书对于艺术的注解还是解释,大体不脱两
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艺术应是能提升人的内在精神与生活,不同于大众文化
的格调(这是较属于站在高处往下看,一种菁英文化的论述);另一种是认为
艺术应该普存于人类心中,这东西没有高低,只有个人喜好(这就较偏大众
、普世的论述)。不论是那一种的论述似乎都没有办法满足所有人对于艺术
的看法。就像是文化一样,就有人认为流行音、Hip Hop、电音是低级文化,
而拉大小提琴、弹演钢琴才是高级文化;也有人认为文化不分高低,只要是
人类的生活所产生所有的产品、活动,就是文化,这种对于文化的论述跟上
面谈的“艺术”是同样差不多的逻辑。
蔡导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总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不论是批郭
台铭,还是跟电影较搭不上边的林志玲,都给人一种较以菁英主义的思维来
看待这类的议题,说大家不懂他的电影,不懂他的创作理念,还是奥斯卡、
好箂坞都是商业片当道,真正的好电影是不被人(或难被人)所欣赏、了解,
除此之外连观众也被他说了一顿,什么被好箂坞的片子给洗脑啦、麻痹啦、
只着重声光效果与特效,对于真正内心深沉的对白却给忽略了。
但站在观众的立场又会反驳,你这种自视太高的电影是不被多数人所接
受的,真正好的电影才经得起观众的考验,做电影是给大家懂的,大家不懂
的还不如去做记录片还比较好卖,观众不是没有大脑,会选择自己想要看的
不会花钱找罪受看一个看十遍也看不懂的电影…;但反方面又会引起一方面
的笔战,但是拉高层次来看,今天这个议题只是站在两种不同立场的人对于
此议题不同框架的看法
其一:
是认为所谓的“艺术”是有高低之分,艺术成分高的电影往往里面所包
含的符号是大多数人所不懂的,也因为如此懂的人自然也少,在某些影
展所诉求的重点不同,同一部电影在不同区的影展就有不同的成绩。而
这些电影与那些商业片不能相提并论,那些毫无内容,只有打杀的片子
却能赚尽大把的钞票,现在是高级艺术产品逐渐被打压其生存空间。
其二:
电影应不分什么好坏与高低,只有大家喜爱不喜爱。拍电影是用来赚钱
的,当然尽可能满足多数人的喜好。不论什么电影都有其艺术成分,只
不过这不分高低,有人喜欢有人恨,就这么一翻两瞪眼而已,少在那边
自视甚高。
说穿了,不过就是本文一开始提的两种思维,一种是认为文化应有高低
之分,高级文化比那些大众文化更应有价值、有素养,但被大众文化所打压
其生存空间;另一种就是文化不分好坏只有个人喜好,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蔡导自然是站在前者的立场,认为文化产品有其价值、高低,而现在市
场却被那些艺术成分不高的大众文化产品所打压,以至于好的电影难在戏院
上播映,而那些只会打杀的却能播上长达半年之久。蔡导应是站在这菁英主
义的思维框架来看待这些议题,不然不会太多争议落人口舌。之所以对蔡导
的作品贬过于褒,我想有一个应大家思考的,讨论的重点应不在争执对于文
化产品高低见解的争论,而是以文化研究中后结构主义(或称后现代主义)的
角度来看待多义解读的议题。
后结构主义对于文化文本,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是所谓“作者已死”的说
法,意思是说当一个文本(像是电影、小说),自作者手中脱离后,这文本与
作者一点关系也没有,文本的真正意义是存在于世上每一个人的心中,而经
由不断的讨论与相关论述产生,也许在每个人心中的文本意义,早已于作者
心中的意义背道而驰,而后结构大师德希达也提及一种观念就是:过去的文
学(文本)研究是会以“作者为主”为分析重点,分析一文本要先从作者了解
,才能懂其中文本的意义,但德希达认为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探讨
文本最后是怎么流传下来存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他提延异的概念)。
应用在电影讨论上,不论是导演还是编剧、演员,都不过在诠释他对于
他作品想要表达的意义上,从剧本的写作、对白,或微观至演员的神情、动
作,还是物品的摆设,通通无一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意义,希望透过这些来
让观众能“尽可能”产生出与他心中意义相去不远的解读。
但现在最常发现的,往往似乎要产生与导演解读差不多的意义往往很有
限,甚至会相差十万八千里,观众看完后,自然已在心中有了个答案,不论
是清楚还是疑惑,而较主动的会与周边的人讨论,或是利用网络与他人做更
多的讨论,才发现对于同一电影,大家的解读尽然无法完全一样,较简单的
电影差异不大,当愈是难懂、迷离的电影也就更多解读,不断的讨论中,参
与其中的人不论深浅,自然已对这部电影已有了答案(这答案是经由自己的
解读与他人的讨论,其中包含了修正、强化等相关过程),而这个答案,很
可能与导演相差太远,也因为无法与导演、作者第一手讨论,对于这部“电
影”,他的意义早存在各人的心中,很难是导演最初的义意了。
“梦幻女郎”算是新上映的强片,成千上万的人看过这片,当然,不可
能每一个人对于片中每一部分都十分的了解,即便了解个人差异解读,对于
“梦幻女郎”的评价也会不一样。假设导演想要告诉大家某一意义,但看的
观众并非无法全盘了解片中所有的意义,即便了解也有了差界解读,而观众
自然会与他人讨论、从讨论过程中有可能强化、修正对于本片的看法,于是
“梦幻女郎”这部片真正的意义是在观众的心中,而非导演想表达的。
除非在边播放,导演编剧边在旁边说明他的理念与意义,才能可能将对
于“梦幻女郎”的“差异解读”降至最低,但这绝对不可能,就算真的如此
,在座的观众还不见得同意,就算真的能让在场观众同意的话,后面还有太
多因素会造成差异解读难以刻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