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kgbbs.net/brilliancy/article/52371
Grace
1. 女子名。
2. 美丽、优雅。
3. 慈悲、恩典。
除了Grace,还有什么名字更适合一个年轻貌美、出身富裕的白人女子?
充满指射的故事情节,配上毫不客气的旁白,佐以黑人争取民权的历史照片,
反美意识向来鲜明的丹麦导演Lars Von Trier,这回将他对美帝的爱恨情仇赤
裸呈上萤幕。
故事以八个章节进行。前六章宛如乔治˙欧威尔的讽刺名著“动物农庄”,只
不过带领曼德雷庄园黑奴革命的却是个外来的白人女性。她赐予他们自由平等
的身分、替他们建立新的制度,她利用父亲的黑道人马主持公义公理,她以武
力威吓黑奴们学习民主、改善生活,俨然成为庄园的新主人。
但和“动物农庄”里的领导猪“拿破仑”不同的是,善良的Grace没有排除异己,
也无意统治曼德雷,她说,这一切是为了道德与正义而做。
这确实不像史达林的说法,倒是在历任美国总统的宣战演讲中非常耳熟。
然而,曼德雷的黑奴可不愿让Grace随心所欲,他们要求回到过去的日子-那个
所有作息、规矩甚至惩戒都经过严密计算,让他们感到最安适的生活方式。而执
行者非Grace莫属。这是他们经过“民主”程序决定的,这正是Grace给他们的第
一堂课。
Lars Von Trier的野心很大,“命运变奏曲”检讨的不只是民主制度、种族歧视、
人的奴役性、裂根性等问题,更指控着人们习以为常的种族优越。他指名道姓地
控诉美国的“好意”,自以为良善地替人裁决好坏对错,强加诸自以为更好的方
式、更文明的生活,却未曾考虑个别的本质差异或背景;更霸道的是,若有谁拒
绝接受,可得自己当心点!
令人做恶的伪道德,同时以欺压者与救赎者的姿态出现。
但种族优越并不是美国的特权,光看台湾人如何看待“外籍新娘”这个词汇就知
道;批判包裹得甜美可口的民主制度的同时,也可推那打着世界一家的全球化、
打着自由旗帜的资本主义。
究竟“更好”的比较基准是什么?优秀真的是教出来的吗?
“命运变奏曲”延续“厄夜变奏曲”的剧情,手法上也大致相同-剧场式走位、
手持摄影、John Hurt迷人的嗓音仍担任吃重的旁白。新的女主角Bryce Dallas
Howard比Nico Kidman少了份娇/骄气,长得一附长期陷于忧愁的模样,演起来
只能算中庸平实,害我老是看着她的脸却想着Nico演来会是什么样子;影像上,
比起“厄夜”,“命运”的分镜显然细多了,虽然镜头仍旧摇摇晃晃,但均匀的
剪接节奏让晕眩程度降低许多(友人看“厄夜”时,还在电影进行中跑到厕所狂
吐...);故事线也比第一部简单,配角性格没在剧情上琢磨太多,原本期待后
段有着“厄夜”般令人难受的残忍情节,没想到发展这么缓慢、出乎意料的平实。
确实,真正残忍的并不在剧情上,而是故事走到尾声,作为一个综观全局的观众,
我却不知道该不该同情Grace。
早期美式英雄片的结局,总是男主角帅气地骑着马、开着车、或踩着坚稳的步伐,
潇洒地甩上一只行囊,朝日落方向而去,象征西进拓荒时期美国梦的新开始。而今,
女主角Grace一路向东北逃去,逃出曼德雷、逃出阿拉巴马州,隔着密苏里是广大的
德州(小布什的家乡),德州西北方是内华达州,是噩梦尤在的狗镇。于是,由西往
东、绕过大半个赤红南方,Grace会在哪里落脚?哪里才是那个“应该存在”的地方?
我期待着变奏曲末章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