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蛮佩服这种"安慰剂经济"商业模式,还有把这一套搞的风生水起所谓的“教主”们,只是看到社会上这么多人买单还是觉得有点难过,而且也认同这篇文章最后这些课其实是助长台湾“不重视专业”的风气。
懒的排版, 如果觉得版面伤眼的请看原文连结…
原文转于 INSIDE 2017/6/1 精选转贴
https://www.inside.com.tw/2017/06/01/placebo-economy
安慰剂经济:崛起的商业模式
人在现实生活过得越辛苦,越倾向寻找心灵慰藉。
前言
虽然类似情形在软件工程界屡见不鲜,但近年从复数领域的朋友都听到类似的“教主”案例:有些圈内专业人士非常反弹的人掌握了话语权,轻者出书受邀、开班授课,重者传授错误知识给大众、毁损同业形象,才发觉这种“安慰剂经济”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扬光大”了。
先举两个例子:
地下电台
小时候我父母那一辈流行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用市话 call in 进去唱歌聊天互动,主持人跟你搏感情,顺便贩卖一些宣称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高价健康食品,你以为买到的是健康,其实你买的是边缘人安慰剂。这是一种在那个年代行得通的商业模式
邪教
我对正常范围内的信仰都是正向的评价,大多数信徒也都因为这样得到一些安定的力量,但少数被带偏或者自己走偏的人为了得到一个虚假的安慰,不惜牺牲掉更多东西(金钱、家人、朋友、前途)对邪教的高层来说,其实这也是他们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
安慰剂的需求从没消失,反而增加了
现在地下电台的模式比较少了,对邪教的崇拜也不如往年疯狂。其他国家我不清楚,但台湾人对于“宗教式”的慰藉需求不但没有消失,反而随着十几二十年来经济下滑、实质收入降低,而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因此这些“安慰剂经济”便以不同面貌出现在你我面前,对一些“有办法”的人来说,“创教”反而比“创业”还好赚。
比如:
有些程式课程,不需要真的教会写程式,只要让学员“觉得”自己会写程式即可
有些“艺术治疗”课程,不需要艺术治疗师执照、心理师执照或相关学位,只需要念过艺术课程、让病人觉得开心即可
这些“教”的特色有:
与行销话术结合,专攻“不切实际”却庞大的需求(三天精通程式、看懂 K 线赚大钱)。
心灵慰藉成分远大于实质效益(真的有用很难,让你相信却很简单)。
不具备专业没关系、没有疗效也没关系、甚至非法执业也都没关系(只要顾客相信即可)。
资讯发达≠正确的知识容易被传播
资讯发达不等于正确的知识容易被传播。相反地,因为垃圾(伪)资讯的浮滥,能见度反而在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论点能否被看见。因此资讯越发达,“能见度”反而越重要。
于是:
有心人士能花钱买头版、善于操纵人心、工于话术的人士能用行销话术让你相信,再加上“喜欢”这类东西的人占了大多数,于是很多真正具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工作者,能见度远不比起这些“安慰剂大师”。
如何避免掉入“安慰剂经济”的骗局?
不要相信“白吃的午餐”
你不相信路人会送你一百万,会说他是金光党,那为什么要相信七天可以速成一种程式语言?或是相信一门课就可以让你变成全栈工程师?如果一个报酬听起来很吸引人,那么请先去了解它合理的代价是什么。
▲设计对白:那你怎么自己不复制?
不要相信“成功的方法可以复制”
有些“慰藉贩卖者”也不是省油的灯,既然有这个价值,我就卖很贵,可能有人就会以为卖这么贵一定有价值。
所以另一个鉴别的方式就是“可复制性”,不管是:读书的方法、创业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赚钱的方法。
如果方法是可以用简单的 SOP 实践,让你快速得到成就感,(e.g. 复制贴上一段又一段的程式码就可以成为大师)。不管方法再神奇、价格再昂贵,只要它“可以被大量复制”,或是“秘笈泄漏出去就没价值”,那就表示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一个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不会有价值
如果有,那只会是机会财,越多人知道就没有赚头。
打从心底相信真正的专业无法一蹴可几
心理问题就找心理师或精神科医师,想当厉害的软件工程师就从扎实的基础学起,想致富就先做功课,搞清楚市场运作再投资。
总归一句:
有病就要看医生,不要求偏方。
给身为专业知识者、专业工作者的建议
做与不做,都有责任
这里所谓的责任,是指“影响别人的责任”。越是有专业素养的知识份子,越容易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害怕“误人子弟”。
的确,任何一个建议,只要挂上专业身分,都会影响到他人的人生。但现实中更悲观的一面是
永远有更多真正的冒牌者讲话比你大声。
选择默不出声,一方面也是让这些冒牌者能够作为这个专业领域的“代表”发声(虽然无法直接类比,但法律上有所谓“不作为犯”可以当做概念的参考。)
不要被“冒牌者症候群”吓到裹足不前
“发声”的作为有很多种。如果不喜欢揭露冒牌者、与他们作对,分享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种积极的作为。另外,分享你的专业不只是消极地抵抗“安慰剂经济”与冒牌者的方法,它至少能带来四大项好处:
知识整理,强迫内部重组:整理脑袋的非结构化知识,让它们更系统化、更有脉络
扩大人脉,接收外界刺激:与同好、同领域专业人士互相交流、成长
自省:公开言论强迫自己接受多元意见,也培养检视自己论点的习惯
品牌经营:每个人应该都要跟别人做出差异化。
相信我,生活真的很难
因为生活很难,所以大家希望有高报酬的目标。因为生活很难,所以大家希望轻松就可以达成。但也因为生活很难,这两件事情绝不可能同时发生。(如果有,一定是你投胎变成富二代或民乐透了)。谨记这一点,不要被安慰剂的商业模式迷惑了,不会被迷惑的专业人士们,也请努力做对的事情。
后话:适度寻求慰藉是好的
我们都知道过量酗酒会伤身,也知道喝它是为了爽;我们也知道过量吸菸会伤身,也知道抽它是为了爽;我也认为适度花钱在娱乐、调剂与寻求慰藉是好的。
但很多人却以为他上的课、他缴的钱、他买的疗程、秘笈是有效的,其实却只是买到安慰剂(误以为有效 vs. 真的有效)。这种“标示”与“内容物”不相符的情形,消耗的不只是买单的智商税,更助长台湾“不重视专业”的风气,这种风气无形之中贬低了多数人努力的价值。
如果我们都觉得自己的专业有价值,那不妨一起做个微弱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