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谁绑架了你的眼球?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5-06-15 11:51:02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235
作者:程晏铃 天下杂志574期
频道最多,收费最低,且高达八○%节目都是重播。 为何台湾电视媒体在自由竞争下,
仍一台比一台难看? 提供服务的有线电视系统业者与提供内容的频道商背后,是谁在决
定你看什么?
现在节目就像养鸡场养的鸡,电视经营者跟政府不在乎鸡的健康,只在乎数字,”导演王
小棣谈起台湾电视媒体,脸色猛然一沉。
竞逐收视率加上低成本,台湾电视产业呈现“全球仅见”的媒体怪象。
怪象一:频道最多、收视费最低
表面上,俗称装第四台的台湾有线电视收视户,是全世界最“幸运”的消费者。每个月只
要六百台币不到,就可以看超过一百个频道。在美国,这个金额只买得到HBO与探索频道
(Discovery Channel)。
然而这个“空前福利”却造成国际仅见的恶性循环。由于频道数最多,广告收入逐年减少
,节目制作成本下降,品质与收视率逐年下滑。“台湾市场小,频道太多,广告收入下滑
,所以没有钱做好节目,”中视总经理赵善意一脸无奈。
均贫,让每家电视台差异化愈来愈小,收视率常在○.一个百分点甚至更小的○.○一个
百分点间计较。一位传播学者直言,把所有电视从业人员逼迫到发狂,电视台仰赖的AGB
尼尔森收视率调查,第七名到第七十名的差距不到一个百分点。
由于调查抽样误差是正负○.五个百分点,换句话说,收视率调查从第七名到第七十名根
本没差别,这样的竞逐只是徒劳。
尽管台湾人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多的频道,但其实这些频道都不断在重播。
怪象二:每天只有2.8小时全新内容
根据二○一三年《电视频道节目重播率调查与规范政策研究》的数据统计,台湾有线电视
频道重播率皆超过七成,新播比例最高只有两成。
这等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内,平均只有二.八小时是全新内容。荒谬的是,根据国家通讯
传播委员会(NCC)的规定,只要从未在该台播出过的节目,即使已在别台播过,就叫“
首播”,不计入“重播”时数。
譬如,一九九三年演员金超群替华视拍的连续剧《包青天》,时隔二十二年后在别台播,
就不是重播。这是台湾人不断在各台看见陆剧《武媚娘传奇》、韩剧《大长今》等“经典
”的理由。
卫星广播电视频道业者向NCC申请换照时,只要重播率不超过八成,就可以过关。
尽管台湾“有线广播电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本国节目自制率必须达到二○%门槛。但
这门槛,不分是新播、首播或重播,以致电视台自制节目的意愿更低,进而疯狂购买海外
版权。
“我买一集《武媚娘传奇》才七十五万台币,自己拍那样的规格要五百万台币一集,”媒
体公民会议上,赵善意不讳言,买国外戏剧版权成本远低于自己生产内容。
事实上,比较亚洲主要国家节目制作成本,台湾已是最低,平均一小时戏剧节目为一五○
万到两百万台币。但买《武媚娘传奇》一集仅需七十五万台币,一来一往,频道业者可以
省四、五十万台币。去年,台湾播出海外戏剧的比例已超过六成。
赵善意坦言,“买戏是饮鸩止渴。”
每个电视圈的人都被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民众对台湾电视不满的情绪节节升高,但真相
是“台湾电视圈根本是假性竞争,”政大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曾国峰直指。
台湾目前有线电视收视户共五○一万户,影响六成台湾家庭。如果以每户四人计算,全台
近两千万人被电视媒体这个假性竞争的失灵市场困住,眼球全被绑架。
市场真相一:自由竞争不存在,通路遭寡占
曾国峰指出,截至去年底NCC已发出超过二八○张的电视台执照,但因为有线电视类比讯
号的限制,被看到的只有约一百台。部份电视台在数位频道上架,有不少则是转进MOD上
架。传播学者比喻,空有频道却上不了平台,就像是飘浮在空中的“阿飘”,永远没有被
看到的机会。
谁来决定,谁当阿飘?答案是掌握家家户户电视机,背后那条线的有线电视业者。
表面上,台湾的有线电视系统在全台被划分为五十一个经营区,由六十家系统业者经营。
但其实八成以上经营区,都只有一家业者,根本是独占。
在各区独占之外,更可怕的是这六十家系统业者,早已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了五大多系统业
者(Multiple-System Operator,MSO)——凯擘、中嘉、台固、台湾宽带以及台湾数位
光讯。这五家掌握了全台超过七成用户。其中,凯擘跟台固同样隶属于富邦媒体科技,市
占率加起来超过三成。
谁能上架,谁当阿飘,根本不是由观众主导,而是由这些寡占市场的五大多系统业者决定

更可怕的是,这些寡占巨头同时经营频道代理商,垂直整合。“掌握通路就掌握上下架的
生杀大权,”曾国峰指出,在垂直整合后,系统业者会偏好让旗下频道上架,排挤新进频
道的竞争机会。
在国外,系统业者购买频道,频道直接向系统业者兜售,争取上架。
但在台湾,却有全球绝无仅有的“频道代理商”担任仲介角色。问题是,NCC官员坦言,
“频道代理商大部份是系统业者转投资。”且频道代理商不属于NCC监理范围。
市场真相二:独步全球的频道代理商机制
根据NCC提供的一份资料,台湾频道代理商处理的主要频道共六十八个。而凯擘透过转投
资频道代理商,变相多拥有二十六个频道;加上富邦人寿转投资的浩纬,富邦集团拥有二
十九个主要频道。
年代集团董事长练台生,也同时是频道代理商佳讯录影视听企业的董事长,除了旗下频道
,另外代理二十一个频道,算起来,光是练台生就掌握二十八个频道。
换句话说,掌握通路的多系统业者兼营频道代理商,包括富邦、练台生和中嘉各据山头。
熟悉业界的人士指出,兼营频道代理的多系统业者,每年都要坐上谈判桌,要求彼此必须
一次买下自己代理的全部频道,“如果不买(对方的频道),自己频道的位置就会被换掉
。”
换言之,频道上架与否跟内容好坏无关,关键是有没有找对“有谈判实力”的代理商。包
裹交换的结果,台湾的频道根本不会汰弱留强,只会愈来愈多。
“在国外,联卖是联合行为,是要重罚的,”这位熟悉业界的人士表示。
台大新闻所教授林丽云的最新研究也点出,九○年代开放有线电视自由化,政府放任私人
资本投入有线电视市场,缺少管制思惟。“NCC跟公平会有法,可是不知道怎么管,”她
怒言。
令人忧心的是,一滩死水的电视现况,正在阻碍台湾的创新。譬如,MOD(中华电信多媒
体内容传输平台)或网络平台。
影响:阻创新、排挤竞争平台
熟悉业界的人士透露,为了阻挡竞争,某系统业者曾威胁想去MOD上架的外商频道,“五
百万(订户)跟一百万(订户),你要去哪里你自己决定,”直接掐死频道上架MOD的权
利。
“台湾第四台生态系统绑代理商,系统也有权力不让频道过去MOD,”杰德影音执行长林
志杰证实。
曾国峰认为,就是因为排挤现象,MOD目前无法和有线电视抗衡。
曾国峰分析,有线电视系统业者这样的作为违反公平交易法,因为MOD的适用法律是“电
信法”,透过宽带网络传送讯号到机上盒;而有线电视平台则是透过线缆传输,两种竞争
平台传送讯号的方式不同,有线电视系统业者不应以版权或是合约绑住既有频道。
师大大众传播研究所教授陈炳宏直言,要解决台湾电视的乱象,必须“打破现在有线电视
市场水平垂直整合垄断的现象。”但他对立法院、国民两党均不抱希望。
“台湾有线电视市场不只会停滞,只会走下坡,”曾国峰认为,现在的有线电视产业因为
广告成长有限、收视费率与频道不变,形成一滩死水。但他也强调,最近几家新进的系统
业者,像是全国数位有线电视,就脱离过去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模式。但若旧有业者仍把
持多数频道,产业仍有萎缩的危机。
王小棣忧心,这样的乱象将一步步侵蚀国家文化的核心。
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怎么解?台湾电视产业要如何突破重围,找到新的一片天空?以下为
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暨电讯传播研究所副教授唐士哲和台大新闻所教授林丽云的专访,为台
湾电视媒体乱象提出解方:
专家有解1>>唐士哲:要求频道商自制节目
广电产业是台湾影视产业很重要的培养皿。台湾应该将扶植电视作为创意产业的核心。
过去,频道经营业者的收视费因为受系统商主导,拿回的营收不多,为维持利润,频道业
者转而压低节目制作经费。
目前台湾的节目重播比例很高,自制率大多维持在法规内,但因为制作费成本低,类型重
复率太高,都是廉价的谈话性节目。
NCC要有胆量以每年申请换照作为条件,制定重播率规范。
如果要维持台湾人看台湾自己制作的电视节目,可以参考国外经验,对影视产业的保障有
防守也有进攻。
防守:法国影视政策有交叉补贴制度,用商业养艺术,用电视养电影,用票房税务养电视
节目的制作环境。韩国、法国政府也保障本国节目制播的时数。
这背后的思惟是,即便无法主导电视节目类型制作的多元性,可以用法规保护本国节目的
播出时间,让影视制播产业有利可图,提供诱因。
进攻:政府可以透过协助业者参加国外影展,建立海外的发行体系,或用创投手段吸引外
资投资台湾影视产业。
文化部“电视产业发展旗舰计划”补助,不该给钱之后就不管,必须确保后端的发行与节
目能上电视播出。
最重要的是,不要贸然想往外走,要确保本地产业自主,包括人才、技术跨国流动的评鉴
跟政策辅导,还有各方面市场都已成熟的前提下,才有走出去的机会。
专家有解2>>林丽云:对系统业者抽暴利税
台湾现行有线电视独大的现象,只有靠强化新平台来竞争。这是英国、日本与韩国的做法

英国政府出资,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无线电视数位平台Freeview,将无线电视切
割为很多频道,BBC本身就有五台,强化数位平台的功能。而且政府要有决心给充分资源
,增加预算强化无线电视的内容。
台湾的另一个竞争平台就是中华电信MOD,不能让既有的有线电视系统业者绑架频道。NCC
有规定,应该全力促进产业发展。公平交易法也可以规范这些行为,应该强力执法。
推网络平台 搅动市场死水
公视可与中华电信合作,发展类似大陆优酷网的OTT(Over the Top)影音平台,但公共
化经营,养成观众收视习惯,重新塑造属于公视的品牌。有了高品质的节目内容,网络的
平台才会给有线电视系统压力。
台湾有线电视系统业者毛利四成四,但又不投资内容,政府应该从暴利中抽取利益,拿这
些利益专款专用,挹注内容生产。抽税在国际上不是没有前例,韩国就由国家介入代理广
告,有一部份广告费抽起来做广电基金。英国BBC从第三频道中抽取部份广告收入,补贴
给以公益为主的第四频道。
一方面让系统业者掏钱出来,一方面可以压制它扭曲的结构,让频道业者可以到另外的平
台。
八张图片,一次看懂电视媒体乱象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21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