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流量载舟,也能覆舟:即时新闻之殇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5-05-25 02:59:03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2239
文/郑伟柏(新浪娱乐台湾事务暨记者站 总监)
台湾媒体生态从本世纪初开始产生剧烈变化,壹传媒进军台湾可算是继上世纪有线电视崛
起后的第二波革命,刚入行时,我们胸怀壮志,也还能感受到外界所称“作为记者的些许
威风”。而这威风,没多久就消风。曾有圈内前辈对我说:“当记者吃香喝辣的时代已经
过去。”其实,吃香喝辣这事儿,似乎未在我辈遇过。
原本,当记者这事还算相对单纯,报社记者每天三条稿起跳,比独家、拼文笔、有版面及
影响力,或许可视为媒体中最具重量的形态;新闻台生动的影音表现,SNG现场实时播报
大幅增加新闻传递的速度,水乳交融,也算互利生态。重点是,在这时期,“守门人”的
功能还算存在,媒体功能依然具备去无存菁及议题设定。
2008-2012年,网络科技快速发展,台湾网络媒体试图创造新局,但传统媒体经营者思维
无法即时转换是硬伤,有时甚至将新媒体视为传统媒体的衍生物,缺乏“互联网思维”,
只是将新闻内容换一个平台及载体承载,骨子里还是老媒体套路,过去成功权威的媒体光
环,不知不觉间成为媒体转型最大绊脚石。此时彼岸早已完成海量、快速、全面的新媒体
战队队型,对于处理“即时重大新闻”(这里指的是真正的新闻事件),已建立一套SOP

然后突然有一天,台湾平面媒体意识到必须与新媒体、移动装置走到一起,“即时新闻”
正式成为媒体看重的区块,过去新闻台为人所诟病的“芝麻绿豆小事”也能成新闻的情况
,毫无意外移转到网络“即时新闻”区块。
在经验值尚待累积,属于台湾即时新闻的SOP及网络生态圈尚未稳固之下,由于抢时效,
守门人功能日渐薄弱,文字要求不断下修,需求人力给不到位,要求产出新闻则数不断上
加,能产出怎样的即时新闻内容,不言自明,同时累死跑线记者及在家找新闻的“即时新
闻记者”。微博、FB、IG及各大型入口网站,或许成为急需米下锅的台湾即时新闻部门另
一种救赎。
姑且不论即时新闻的出现,增加了多少报社记者的工作loading,在当前台湾网站KPI以流
量及点击率挂帅,未找出结合电商、结合主流传媒、社群媒体及自媒体生态系的商业化模
式前,自然演化出猎奇般的内容。别怀念五个W一个H的标准格式,确实查证及平衡报导
能否完全做到位,都可能让人苦笑,最可怕的是对于新闻基本的判断,甚至对于做为文明
人应有的水平,竟在主管或报社的要求下,丧失殆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艳秋事件不会是单一特例,或许我们只能阿Q地认为,至少因为
这事,让一些麻木不仁的主管有了些许知觉;没想到,二十四小时内,自由时报网络即时
新闻中,一条关于舒淇在坎城影展大喊“我来自台湾”的热门新闻却又遭驳斥,据查该事
件乃子虚乌有,或许又得庆幸,科技与网络的进步,可以让重大新闻事件现场透过即时转
播,将真貌送到每一个人面前,不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也透过摄影及科技,让一切有、
无发生,都能留下痕迹。
台湾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之路,当前遇上几个最根本的问题:找不到同时擅长操作新媒体
及历经传统媒体洗礼的高手,Google、Yahoo高端人才的薪资传统媒体付不出,或人才外
流到对岸,或自行创业startup公司。另一种情况则是媒体老板将传统媒体表现优秀的资
深员工,转调管理新媒体部门,但如何定义新媒体的功能及获利模式,仍然处于摸石过河
阶段。很想问问致力发展即时新闻的报老板及报主管,追求点击率及流量的同时,如何转
化为获利模式,及建立桌机、移动装置和周边配套的生态系统,您思考了吗?在KPI导向
的考核机制中,是否加入了至少百分之十五的人文关怀这项关键目标内容?不论新媒体或
传统媒体,不变的是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及是非判别能力,这影响将不只是一个世代,
更是台湾的未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