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的评论:
: 1.本人以下评论都是以本报导属实为前提。
: 2.新闻报导只要有一点造假就是造假,没有模糊空间。
: 所以他说“连其他媒体都跑到澳洲,证明确有清大学生在澳洲当地肉品工厂工作,
: 今周刊并无造假”,只能代表那部分没有造假;
: 将三个不同受访者的经历融合、以某受访者第一人称单数的口吻呈现,
: 却没有将之注明,就是移花接木、就是造假,没有其他理由。
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事实上,为了保护受访人,的确很多时候,不是记者,
反而是对方会主动要求,合并多种故事为一,避免受访人被他人认出,造成困扰。
这不是造假,的确是保护。
这篇会造成争议,恐怕还是与清华校名有关,若今周刊以国立大学身份,到澳洲当屠夫,
就只是强调高学历当台劳的现象,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
话说都暱名了,还会被人肉出,也太衰了...,八卦版有版友推文质疑真的有被人肉吗?
感觉问题也出在受访者身上。
在新闻实务上,我觉得业界的习惯和一般人认知差很多,是造成争议的主因。
例如,引用他人言论,引号内是否为 原封不动、逐字抄录 的字句?
一般人是这样认为,但若受访者逻辑不通呢?记者润饰是她的工作,却有人认为改了一
两个字或某些字句,就变成了伪造、扭曲。
其实为了避免扭曲,记者都会一再询问,然后用口语、有逻辑的方式整理出来。
可还是常有受访者抗议,说被断章取义。
另外这篇文章的争议点之一,还有匿名者表示,记者没说要报导、只是聊天却刊出来。
如果匿名者说的属实,看起来是记者丧失新闻道德。
可是事实一定如此吗?
记者很会玩文字游戏,如果记者表明:您好,我是x周刊记者,关于澳洲打工度假,
想问您的看法?可以分享一些你的亲身经验吗?
(这没告诉你我要刊啊,但这就是专访。)
如果你表示不愿意谈,那记者又说:别紧张,像朋友聊天一样。
(我有说纯聊天、不报导吗?我是强调你可以用聊天的口吻说~)
基本上,受访者愿意对谈,记者就认为答允刊登。除非你一再强调刚刚讲的不可以登。
是否保护受访者,有时候记者和受访者都会忘记这件事,例如要谈流浪教师问题,希望
有年轻老师来谈,资深老师占了缺额不走,尸位素餐,照理说,肯出来受访的老师,记
者会帮老师匿名,不然老师就不用混了,一定被列入黑名单,但偏偏有时候,双方都忘
了有些事不能说、说了要记得保护自己,等到报导一出,挫赛,伤害已造成,可这时候
该怪谁呢?
记者有责任保护受访者吗?
看起来是没有的,保护只是为了日后还能继续访、关系良好而已。
另外,媒体环境真的很糟,一些正面形象的机构,公布的东西很耸动,似乎站在人民或
弱者的立场伸张正义,但其实很多也只是 夸张和造假,但如果你坚持良心和是非公正
,你不报或报小篇幅,让其他媒体去作头条、独家,读者还是会喜欢那些媒体。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间很爱公布调查的机构,为民喉舌,常有耸动的数据,我问该
机构董事长,一份全台的调查报告,样本只有三个,一个合格,一个接近合格,一个不
合格,你就说全台xx有75%的商品是黑心的,这好像太夸张了吧?
董事长拍拍我的肩膀笑说:何必这么认真呢?写就是了啊。
偏偏媒体还很买他家的帐,因为他每天都能提供媒体独家和耸动的数据。
就连人力银行这些机构的调查,也根本不能代表什么,数据都是从愿意填写问卷的会员
得来,等于非会员、其他人力银行的使用者及不填写的族群都是被忽视的。
但几乎没有媒体会强调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