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三,真不憨,卖了黄金板,治下了桑家湾,卖了一亩二,买了三亩三。"
在这一篇中,我将和各位朋友分享我们乡间奇人家庭的故事。
这个人是我姥姥村上的,与我们村相隔二里地,按照辈份,我需要称呼他为舅舅。
故事是从我姥姥、我爷爷还有乡里人的高谈阔论中收集而成。
当然,这种辈份是从我姥姥家那边来论的,因为他们家和我姥姥家不是一个姓氏。只是
在乡间,不同的姓氏也有一个先人传下来或者联姻引起的固定辈份,也是需要称呼的。
李德三是这个舅舅的爷爷。
故事需要从李德三为人敦厚,勤积功德讲起。
李德三没什么文化,据我爷爷说,就是一个农村务农的干巴老头,呵呵。但是,没文化
不代表没素质,没文化不代表不明事理。爷爷和那个舅舅关系很好,知道其中若干的故
事。
先解释一下上面的流传百年的打油诗或者顺口溜吧。
地有肥瘦,我们常说土地肥得流油,黄金板就是这种土地。瘦的贫瘠的土地则是另一种
景象,桑家湾是贫瘠的土地。
靠天靠地吃饭的人们,不论天的因素能否确定,有好地必然有好的生活可能和未来预期。
可以看到李德三实际上是用一片小的好地,换了一大片大的坏地。从经济角度而言,这
不一定是一个合适的交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从对后代的角度而言,则可能是一种好
事。
以前乡间普通民众寻找自己的坟地,风水固然要考虑,但是财力更是需要考量的第一因
素,所以大多数人都将坟地葬在贫瘠的土地上,而肥地则是可以种植庄稼作物的。
桑家湾实际上有一片乱坟岗,若干已经断了香火,或者后人已经闯关东的人家的坟墓。
李德三买下来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这些墓地被别人购买,然后将这些乱坟岗给破坏了的
。
据说,当时的"李德三,真不憨"是一种嘲讽的说法。但是,时过境迁,在李德三先生仙
逝之后,这个打油诗却变成了一种褒奖和羡慕的表示。
继续说李德三先生。他这是大善一件。山东人一般安土重迁,但是闯关东浪潮却也是在
山东发生。这是因为山东人的确到了不走不足以活命的地步。
远走关东的人,听说这个事情之后,也都放心先人的生存之所的安全,时常在东北艰难
的日子中省出来一点,积少成多,给李德三邮寄回来或者托人捎回来,表达感谢,并给
李德三家桑家湾坟地所占土地的一点补贴。
但是,李德三一般收到钱之后不会收入自己囊中,而是到了逢年过节从这个钱中买点纸
钱,在这些无人照看的坟墓焚烧,李德三全等于替这些行使后人的职责。这乃真正积功
德所在。
除此之外,李德三每次当大家拜祭先人坟墓的时候,比如说清明和冬至,他会挑着粪筐
,顺便在身上背个包,里面放著若干纸钱。
打住一下,为什么会挑粪筐呢?因为在以前是没有化肥的,如果要养地或者让家里庄家
茁壮成长,乡下的老人由于干不了重活,同时,可能早晨睡不着,会在早晨或者傍晚,
挑着筐去捡拾各种动物粪便,给自己家里积肥。
这一点我觉得台湾的朋友可能有点难理解。在我小时候,还记得村上有老人去拾肥。不
过,后来随着无机化肥的增多,这种行为也少了。
李德三老先生就趁著这个时候,去外面捡拾肥料。同时,他如果发现有谁家的坟墓在该
祭祀的时候还没有祭祀,或者是无主之孤坟,他就会给这个坟墓压上一张纸钱,然后烧
几张,会告诉孤坟的主,说过节了,我不认得你,见了就是有缘,我来给你送点纸钱,
别嫌少,我也没钱,还有别家的孤坟,大家分分,都凑活着过个节吧。等等,云云。
如果,他遇到的孤坟太多,他就会不烧了,而是把纸钱压在坟头顶上,让别人看到这个
人家还是有香火的。
其实,再插一句哦,以前乡下的确有无后不孝的思想。而乡民之间对没有男孩子或者无
子嗣的家庭也蔑称为"绝户"。这个是非常恶劣的词语。因此,可能映射到阴间,也世人
觉得,阴间的人可能也怕被别人说成绝户,因此李老先生才会帮他们押上坟头顶。让人
看到,人们会说:"嗯,这个家里还是有香火的。"
李老先生六十多岁开始做这个善事,一直到期96岁高龄逝世,期间做了三十多年。这个岁
数在当时之我们乡村是非常罕见的。
李先生在仙逝之前据说还有一段灵异奇遇。是村里人讲述的,但是,我问过和我一样大
的他们家的后代,他们不知道这回事。可能是穿凿附会。
李先生90岁的时候,虽然身体还是健硕,但是还是觉得到了给自己寻找归宿的时候了。
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有一天做梦,梦到一个穿着体面的古代老先生,跟他说,
你年年给我钱花,我不知道怎么帮你,你有难事的话,就跟我说吧。
李老先生说,没有什么难事,家里过的都挺好的,我就想找个好坟地。
那个老先生说,你是要人旺的还是财旺的?
李老先生说,有人就有财,有人好,我要人旺的。
那个老先生说,你到你家桑家湾,看着哪里出热气,你就踩(就是确定)哪里吧。
李德三老先生本来年迈了就睡觉少,做梦后便起来思索了一下,拿起肥筐和马扎(一种
可以坐的简易小凳子)就往桑家湾去了,当时外面只是朦胧亮而已。
他到了桑家湾,就坐在那里寻思这个梦,忽然发现早晨虽然有雾,但是桑家湾明显有一
个地方的雾气特别重,并且感觉雾气像个柱子似的。他觉得老先生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便做了个记号,回家去,跟自己的子孙说,自己选定了百年居住之所了。
可能就风水而言,水生财,水主旺,那块地方无疑是个好地方。但是,在平原地区,历
经千百年,地表变更无数,风水对乡下人而言只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因为少了山
地地区的山脉龙源,很少人能够知道风水之确切。【当然,不能否人道行高的人的存在
。】
几年之后,李老先生寿终正寝,在睡梦中逝世。
其家庭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日子过得很是康足,人丁兴旺。而李老先生自身也没有
太大的欲望,也展现乡下人的朴实,有人就好。人的平安是第一位。
话说积德之事,可能以无神论而言,这是不存在的,但是人还是应该有所信仰的东西。
无论是否真的积德,但是最起码你做了,你知道了,然后你就会心安理得,心平气和,
可能对人的寿命,对自己后代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产生正面作用。
积德并非需要你做大事,了凡四训中之行几千善,可能是建立在知名人物或官员基础之
上,而入李德三先生之小善,累年亦成大德,这可能更是我们小人物注重的方式。功德
无处不在,只是处处留心,处处行好即可。
这个故事对我们一个乡土解释体系中的人而言,我个人觉得这种教育,这种言传身教,
才可能是一个人朝向正面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出发点。教育无处不在,影响哪里都有,学
校之教育仅仅是人生很小一部分。这于我们自己,对我们后代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说三代出一个贵族,而在乡下培养乡绅、培养慈善大德之人,也是需要多代的积
累。
此外,老人常常告诉我们"吃亏不算痴,到时得便宜。"虽然,可能与传统道德教导的"善
欲人见,不是真善"不同,而具有一些实用气息,但是这种观念也流传长久。其实,没有
一点激励,反而不利于这种"吃亏"行动的推行。
留个坑,下一次讲述李德三老先生的孙子,也就是我称呼为舅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