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比较中性的报导点出瑞士(乃至于欧洲)普遍的购房心酸了
我前几个礼拜刚从欧洲回来,拜访了好几个过去在欧洲工作的同事,
他们目前都是目前四十上下,基本上是双薪有房有车有小孩。
有房归有房,但是共同的问题都是,买不起市区房......
举两个例子就好:
一个维也纳的同事,因为维也纳的房子买不起,
他只好回到他长大的小镇Stockerau,继承他父亲的土地,然后自己盖房子。
所谓的自己盖房子是真的自己盖房子,不是请建设公司来盖。
他从进公司开始盖,盖了四年多才盖好。
我这次特地去拜访他,也看看的房子。
地点距离维也纳开车不塞车约四十分钟,搭火车一个小时出。
Stockerau约一万五千人,有超商有餐厅,算是奥地利生活机能不错的小镇。
而且因为父母就住在镇的另一头,常常可以来帮忙带小孩,
不过据他的说法是,要不是他爸有这块土地,他其实也买不起这边的房子了.....
我回程的时候绕了一下周围看了看环境, 比台湾西半部任何城镇都还偏僻,
硬要说的话,大概像是苗栗大湖吧?
另一个同事在Roche Basel当主管,据他所说,他的薪水在瑞士算是相当高薪了。
但是他也买不起Basel城内的房子,要买的话只能买一间两房的小公寓。
他们俩夫妻不希望小孩在这么拥挤的地方长大,所以商量过后,买在Schotz。
Schotz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小镇,距离Basel搭火车约一个小时,所以他每天通勤上班。
为什么买在那边?除了因为女方的父母就在隔壁小镇,主要是因为那边才买得起......
他的房子真的很漂亮,占地约近80坪,前后花园,独栋两层楼别墅,
但是Schotz真的很偏僻,整个小镇两间可以招待客人的餐厅,只有一间大一点的超市。
他家在小镇边缘,出门就是瑞士典型的草原山丘乳牛老鹰,晚上关了灯外面就没有灯了
晚上我们在小镇上散步,一个小时里只遇到两台在移动的车子,行人基本没有。
台湾还真的找不太到这样的小镇,台北三峡或乌来都比那边热闹。
这样的小镇,这样的房子,折台币大概四千五百万。
瑞士的房贷很特别,前面有人提到了,他是终身还利息。
首先,一般来说买一间房子大概需要2-3份贷款,因为一份贷款绝对不够。
而瑞士房贷的结构与税制,非常不鼓励你还本金。
所以有非常非常多的屋主就是一辈子还利息,还到死了孩子继承继续还利息。
有很多第二代因为继承之后还不起利息,所以只好把房子售出。
我朋友那间房子就是因为这样来的,因为孩子不愿意继承,只好售出。
至于是不是售出真的就一堆人抢着要?也不一定。
蛋黄区买不起,蛋白区买不起,蛋壳区蛋黄区看不起的情况比比皆是。
像我同事这样愿意买在鸟不生蛋小镇的已经很少见了。
他那个小镇也因为人口外流严重,长期没有新居民搬入,平均年龄高达六十岁。
他们这种年轻夫妻带着小孩还愿意搬进来,基本上是全镇的大事。
再补充一个,在德国法兰克福AbbVie高阶主管。
他在AbbVie工作将近二十年,才在距离公司约半小时车程的乡下买了房子。
一样是买不起接近都市的房子......
我在维也纳租的老公寓,室内约二十二坪,屋龄>85年。
2018年我搬走的时候卖了快两千万台币。
有兴趣的可以a我另一篇讲维也纳房价的文章。
不是年轻人不争气,也不要怪什么政府不打房,
高房价早就是举世皆然的窘境,而且全球的原因都一样,
蛋黄蛋白买不起,蛋壳蛋盒看不起。到最后,只能等继承或是住乡下。
※ 引述《Yishanhuang (Yishan)》之铭言:
: 连结:
: www.nytimes.com/2023/11/06/realestate/zurich-switzerland-renting-homes.html
: 内文:瑞士人真的不爱买房爱租房?
: THOMAS FULLER(www.nytimes.com/by/thomas-fuller)
: 2023年11月23日
: 菲利普·斯基巴是在金融行业工作的高薪分析师,如果在其他国家,他可能会毫不犹豫地
: 买房。但在他居住的苏黎世郊区小镇上,即使是他口中的丑房子,也能卖到数百万美元。
: 去年,他家附近一栋简单的米色灰泥房屋挂牌出售。价格为750万瑞士法郎,约合830万美
: 元。
: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太荒谬了,简直是一种侮辱,”41岁的斯基巴说,他和女朋友合租
: 了一套公寓。几周后,那栋房子卖掉了,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如今在瑞士买房的现实——在
: 苏黎世附近的任何地方,购买一套独户住宅,都不仅仅是一种奢侈而已。
: “这已经超出了奢侈的范畴,”斯基巴说。“两个孩子,一栋房子,一个花园,两辆车—
: —我不知道谁拥有这些。”
: 瑞士的900万居民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群之一,他们大多是租房者。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
: 发现自己被挡在房地产市场之外。根据研究公司Wüest Partner的数据,苏黎世一套单间
: 公寓的平均价格为110万美元。按每平方英尺计算,苏黎世的房价比巴黎高出约80%。
: 在加州、纽约和伦敦等沿海地区的年轻人看不到买房之路的同时,瑞士让世界瞥见了一个
: 后所有权社会。大约36%的瑞士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或公寓,这一比例在西方国家中是最低
: 的,远低于欧盟70%和美国67%的平均水平。虽然许多瑞士年轻人说,他们看到了一生租房
: 的好处——主要是避免了买房的麻烦和负担——但同时他们承认,他们对别无选择感到不
: 满。
: “我想,大多数瑞士人仍然梦想着拥有一栋带花园的独栋住宅,”36岁、在苏黎世工作的
: 的安德烈亚斯·韦伯说。“而这已经不可能了。”
: 韦伯是抵押贷款经纪公司Corefinanz的总经理,但他自己也是租房者,住在距苏黎世市中
: 心半小时火车车程的公寓里。“我还没到那个地步,”他在谈到自己买房时说。瑞士首次
: 购房者的平均年龄为48岁,比邻国法国大15岁。
: 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拥有住房受到政府的鼓励,通常被视为一种成人仪式。在瑞士,
: 70%的地形是山脉,有限的可建造土地上昂贵的房地产已经成为世代相传的现实,一辈子
: 租房并不被认为是个人的失败或制度的缺点。
: “我知道很多人根本不想买房,”专门研究城市问题的心理学家爱丽丝·霍伦斯坦说。“
: 他们就是不重视房屋所有权。他们认为这已经过时了。”
: 人们在这方面也不会那么苛求。瑞士的租房者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通过买房积累财富是
: 多么重要。“大多数人都是租房子住,这一点也不丢脸,”来自瑞士北部城市巴塞尔的克
: 里斯蒂安·希尔伯说,他在伦敦经济学院专门研究房地产。“就算有人说起这个话题,也
: 是,‘你自己有房子,为什么?’”
: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瑞士一直是租客占多数的国家,在某些方面,这对这个国家
: 很有好处。2008年,当掠夺性贷款和贷款违约使美国陷入衰退时,瑞士经济几乎没有受到
: 影响。瑞士金融当局要求对借款人进行严格审查;“次贷”从未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过。
: 但在这里,租房的任何偏好都与严酷的金融现实相冲突:全国调查显示,近几十年来,瑞
: 士的房主状况有所改善,至少在财富方面是这样。瑞士30多岁的房主的净资产中位数是同
: 年龄租房者的6倍。而且贫富差距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瑞士洛桑社会科学研究基
: 金会的乌尔西娜·库恩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瑞士70多岁的房主比同龄租房者富裕11倍。
: 问题在于,要想成为房主,“你需要财富来获得更多财富,”库恩说。
: 日内瓦大学教授马丁·赫斯利对瑞士人的房屋所有权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他说,尽管从
: 长远来看,从数学角度来看,买房更有利,但许多瑞士人还是负担不起首付,按照法律规
: 定,首付至少是购房价格的20%。再加上4%的转让成本,根据Wüest Partner的数据,目
: 前瑞士房屋的平均价格在140万美元,那么最低首付就是33.6万美元。
: 许多瑞士人依靠永续性重新贷款来买房。瑞士以奢侈腕表、精致巧克力和终身抵押贷款闻
: 名。还贷还到死情况并不罕见,这从纳税的角度讲是有利的,因为抵押贷款利息可以抵税
: 。这种贷款还让瑞士引以为傲的银行业获得了大量业务。
: 对驾车穿过这片阿尔卑斯田园的迷人风光的游客来说,如此高企的房价并不难以理解。在
: 伯恩和苏黎世等城市,有数百年历史的石板路小巷完好无损,未受两场世界大战的影响,
: 堪称活生生的博物馆。苏黎世的天际线是高耸的雪山。环绕城市的湖泊如此清澈,以至于
: 游泳者有时会从城市人行道和步道直接跳入水中。
: 43岁的粒子物理学家安德烈亚斯·富勒在一家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在决定到瑞士首都
: 伯恩购房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必须靠家人帮助才能付得起首付。他和他的伴侣、37岁的钢
: 琴老师西瓦·川查伦需要找一处能让西瓦练习钢琴而又不打扰邻居的住所。他们看了15套
: 房,其中五套他们开了价。但总有人出价比他们高。
: “你会感到很沮丧,”富勒说。“走进大门之后你觉得,‘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屋’,但最
: 后却没办法买下来。”
: 在发现了一个想买的房子后,他们倾尽所有。这套面积约200平米的房子就位于刚出伯恩
: 市城区的地方,与铁路隔街相望,广告标价125万法郎(合138万美元),但在多轮竞价后
: ,他们以152万法郎的价格买到了手。除了他们两家人帮忙支付的30万法郎(33.2万美元
: )首付之外,他们分别还通过三笔为期八年、10年和12年的贷款筹集了资金。这种贷款组
: 合导致他们的大部分还款都是利息而不是本金。他们准备用未来数十年的漫长时间偿还房
: 贷。
: 斯基巴说,在他所在30人规模的办公室里,大多数人的年薪至少有10万法郎,但只有两人
: 有自己的房子。他能买得起苏黎世郊外乡间的房子,那些60公里外的住宅售价达到150万
: 法郎。但他不想住得离城市里的办公室和朋友那么远。
: “我觉得拥有房产已经被写进了人的DNA里,”他说。“但如果你想住在瑞士的市区,租
: 房是如今唯一的选择。”
: 心得:
: 拜制造业的高生产力与邻近海洋的地利之赐,台湾人拥有高购买力非常幸福。
: 趁着明年美国降息前,租房者尽快通过新青安人道走廊吧!
: NYT:Fed Begins Pivot Toward Lowering Rates as Inflation Declines Dec 1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