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个大前提
淡水的交通早就已经无法负荷当前的人口数
不是交通不够好,是人相对太多
当时的都市规划就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先不管淡北快要怎么盖
反正就是多一条路在台二线旁
而且一样通到关渡
那盖好以后淡水只会更塞
因为这会增加开车意愿
有车但通勤只搭捷运的人看到多一条路自然会想改开车
你想,我想,大家想,车流就增加了
如果原本台二线每日要负担100单位的车流
那淡北快盖好以后只会变成两条要“各自”负担超过100单位
而不是你以为的平分成50单位
同时也只是把塞车的节点移到关渡而已
又因为淡北快是相对的捷径(不用跟机车挤)
人会直观的选择最近的路
到时候变成淡北慢都不奇怪
这还没考虑一堆看到淡北慢要开工而打算搬到淡水居住的潜在人口
德国已经示范过一次了
最后还只能把原本增设的道路部分废除才改善
台湾也是有学者点出这个问题
阿不过台湾人不爱听实话
只想听政府官员形容的美好世界
真正改善的做法是学纽约开征塞车费,越贵越好
平日上下班尖峰时段只要上台二线就是给我缴钱
保证车流少至少20%,政府又有税收,双赢完美
小坪顶那段山路就不用想了,除非能拓宽到和大度路一样
否则只是一条小水管,几乎不能舒缓交通
不要再说淡北慢对淡水是利多
我认为是扣分项目啦
对房价和都市发展不会有任何帮助
而且会加剧对淡水塞车的既定印象
我想写一个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