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
https://tinyurl.com/y3ok98kh
内文:
撰文‧今周刊编辑团队
2019年10月8日 下午12:06
居住正义喊假的!全台86万空屋 房价却降不下来 65%年轻人为了买房 不惜晚婚或不生小
孩
38岁的鸿鸿是电脑系统工程师,他很早很早就想结婚了,和女友从交往到娶回家,却整整
花了18年。鸿鸿苦笑说:“是啊,我晚婚,一切是延迟了。”
他花了8年时间,准备好自备款,买下了一栋在新店安坑、7百万元左右的老房子。那8年
,他都和女友蜗居在台北市民生社区的一间小小套房里,两人收入破10万元,但每个月只
能用不到8千元当伙食费。“小套房月租1万1,是一层30几坪的房子隔出的隔间,大小只
有4、5坪。”
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任何休闲生活,鸿鸿靠非常了得的忍功和时间换取他的未来,“为求
未来稳定,我只能拖长整个结婚生子的计画。”他还想生孩子呢,鸿鸿笑笑地说,“就是
熬。”也只能熬,一个好的住所、结婚、生孩子,对年轻世代来说,真的只能用极其清苦
的生活去换。
“真的是晚婚,有点晚了……”他又哈哈苦笑说。
《今周刊》委请波仕特线上市调网进行问卷调查,台湾20至40岁年轻世代最深沉的忧虑,
就是“低薪资”(82.3%)与“高房价”(81%),近6成5年轻人,曾因买房而想过要晚
婚或不生小孩,较6年前本刊调查比率(5成)更高 ,调查也显示,高达9成5的年轻人都
认为,政府应更积极推动政策,合理化房价,开展完整的“住宅政策”。
台湾房价贵,房价所得比更一路向上攀升。今年是“巢运30年”,但数十年间历史沉疴犹
在,政策假球又还在飞,年轻世代更加无力了。
谈到住宅政策,内政部政务次长花敬群叹了口气,“房市问题,一是贵,一是涨,另外一
个是炒。”接着他又皱眉:“最近3、4年,‘涨’没有整体上发生。‘炒’也还好。”然
而“贵”呢?他摊手点了头。
10月3日,时代力量立委黄国昌一如往常,站在立法院财政委员会上,他卷起衬衫袖子,
紧盯着对面男人的瞳孔问:“总裁,房价指数在过去3、4年间,不断地在攀升,这样情况
下,您认为到底是供需面?还是制度面出了问题?”
“我觉得我们的房地产,供给面、需求面、制度面都有些问题。”被质询的人正是央行总
裁杨金龙,他慎重缓慢地说出,“供应面上,我们的矛盾在于,房价这样走(指不断往上
攀高),但我们的空屋还很多。”
其实,央行会开始注意房市,绝对不是没有道理。
《经济学人》分析,港人对中国不满的原因不仅来自于自治权遭破坏,也因贫富差距情形
在中国介入后急遽扩大,尤其体现在节节攀升的房价上。分配不均与遥不可及的居住正义
,在香港年轻人心中埋下不满现状的种子,成了“反送中运动”深沉的社会经济结构因素
。
香港房价所得比高达20.9倍,香港年轻人不吃不喝20年才买得起一栋楼。香港状况看起来
怵目惊心,但事实上,台北年轻人的处境其实也不遑多让。台北14.15倍的房价所得比,
在全球主要都市中,仅次香港。更何况,台湾房地产还拥有独特的“虚坪制”,北台湾去
年整体大楼、华厦建案,平均公设比高达32.4%,若算净坪,台北的房价所得比与香港也
不相上下。
“反送中”背后的引信
高房价、低薪 都是台、港青年困境
1989年“无住屋者团结组织”发起台湾史上首次以都市议题为诉求的社会运动——“无壳
蜗牛运动”,当年8月26日,5万人聚集在台北忠孝东路,为了争取居住权益夜宿街头,希
望用行动改变无壳蜗牛的处境。
30年后的今天,台湾人的居住状况不仅未改善,还更加严峻。1989年,台北市房价所得比
按房地产政策专家张金鹗等人估算是8.58倍;经过了2008年金融海啸,隔年政府大降遗产
赠与税到10%,吸引海外资金回流,从此房价井喷。
到了19年,房价所得比竟飙至14.15倍、新北市房价所得比也高达12.03倍。
根据内政部营建署资料统计,全台有高达86万余屋,但房价没有下降。今年第一季,内政
部住宅价格指数冲到101.09,创下统计以来的新高。主计总处租金指数除了在2009年回跌
到95.88以外,已连续9年呈现上涨;到今年8月,更高达102.84。比起1989年的世代,现
在的无壳蜗牛们背负著的,是比当年更沉重的居住压力。
囤房税沦空壳
地方政府放水 不愿课征累进税
“囤房税”就是一个徒劳的好例子,台湾其实早有“囤房税”,而且至今已施行五年。
“囤房税1.0”将“住家用”房屋区分成“自住”或“非自住”,为了增加“非自住房屋
”的持有成本,“囤房税1.0”将“非自住房屋”税率从过去的1.2%调高至1.5%到3.6%
,个人拥有第4户房子以上,就将被课征差别税率,房子愈多缴税愈多,量能课税。
目前除了台北市、连江县、宜兰县有差别税率,新竹县非自住的房子课以1.6%税率,桃
园市非自住课以2.4%税率之外,其他地方政府全不分户数,将非自住的房子都用最低的1
.5%税率课税。
举例来说,若有一地主,在全国22县市各拥有一栋房产,他总共持有22户住宅,在这种状
况下,由于地主的房产不在同一县市内,地方政府竟无法课征其囤房税。
社会住宅踩煞车
柯文哲以空屋多为由 停盖公宅
住宅政策这个赛局中打的假球,恐怕还不仅于此。
北市府107年度连续预算新建社会住宅基地有4处,编列工程经费约142亿元;108年度连续
预算新建社会住宅基地有4处,编列工程经费约71亿元。到了109年度,送议会尚未通过确
认的编列工程经费,缩水剩下26.7亿元。
北市都发局人员坦言,“我们现在预算确实不比前4年,这是现实状况。因为现在最难找
的是土地。”虽然市府转以“包租代管”、“租屋补助”方式冲量能,但这两项都由中央
付钱买单,北市府的决心显然一退千里。
“社会住宅”虽已小有成果,但若无法持续量能,过去从国民住宅、平价住宅、合宜住宅
的失败历史历历在目,社会资源若再虚耗,恐怕再让公宅政策陷入黑暗期。
关于台湾的居住正义,那些飞在空中的假球,是否能好好的用手套接起来?我们需要的绝
对不会是“假球”,而是真正的“决心”。
心得:
86万空屋 房价却下不来 市场很有问题
社宅跟屯房税是关键 不能房价炒上去容易
降价却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