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w190a (las)》之铭言
: ※ 引述《hips (hips)》之铭言: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HV1HR2QwI
: : 最近台大教授吴聪敏出了一本书叫做"台湾经济四百年"
: : 1.清代台湾几乎没有经济成长 政府重维稳国防轻发展
: : 2.日治初期十年(1896-1906)台湾死亡率从4%降到2.5%
: : (喊皇恩浩荡前 应计算这样能否抵过抗日死亡的人数)
: 先针对1讨论一下好了,首先看影片里他的论述,
: 就颇有吐槽点,
: 他一方面承认清政府没有计画与动机以政府脚色推动经济成长,
: 但也承认同时期西方国家也时常没有,但是最后仍跳回一个零成长的结论。
: 然后我去找了这一篇,读了他零成长推论的脉络,
: 摘录以下重点。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PerCapitaGDP.pdf
: A.
: https://imgur.com/9Dyxr7Y
: 根据表5, 1684年台湾的人口/耕地面积比是4.05人, 1905年则增加为4.62人。 表中 1756
: 年之人口/面积比率特别高, 这反映所谓的隐田现象。 换言之, 当年真实的耕地面积 远
: 高于表中所列之数字。
: B.
: 若平均每人 GDP 成长率为0.233%, 清国统治期间平 均每人 GDP 水准将增加为1.638倍
: 。 根据第1节之讨论, 日治初期的平均每人 GDP 为 600元, 故清国统治初期将为366元
: 若平均每人 GDP 成长率为0.378%, 这表示在清国统治台湾的212年之间, 平均每人 GDP
: 成长率将增加为2.23倍。 由1900年台湾平均每人 GDP 约等于600元反推, 清国统 治初期
: 台湾平均每人 GDP 将等于269元, 显著低于 Pritchett (1997) 所推估的最低存活 水
: 准, 这与常理不合。 若以表6第2列数字计算, 平均每人 GDP 成长率将为0.608%。 这 是
: 更不合理的数字。
: C.
: Perkins (1969) 虽然没有平均每人所得的估算数字, 但他认为14–20世纪上半之间中 国
: 农民的平均每人产出可能是持平甚或下降 (页8)。 此一观察结论与 Malthusian 传统 经
: 济的特征相符, 也是本文第1节所作之假设。 每人产出成长率等于零并不表示总产出 固
: 定不变。 当生产技术进步或者耕地面积增加时, 农业产出即会增加。 不过在传统农业
: 13 经济中, 产出增加时, 人口将同幅上升, 使得平均每人所得维持不变。
: 根据本文的推算, 日治初期台湾平均每人 GDP 约600元,
: 这大约是经济学者所认定的传统农业经济之水准。
: 我们由此进一步推论, 清国统治时期台湾的平均每人 GDP 成长率应该是接近于零。
: 。。。。
: 我认为这就是很典型的垃圾进垃圾出方式的推论模式。
: 在A组,首先对于他实际有数据的部分,1684/1756/1905,
: 他直接强迫两者中间1756年的数据平均化,无视中间百多年跨度,
: 用一个隐田来解释。
这边三个资料点直接丢掉中间outlier是需要一些解释。我觉得1684,1905的调查会比较可信
,
前者地少人少,后者日本是普查专家,也能靠武力压制既有资产阶级。中间点丢掉若能辅以
台湾隐田的研究说明当时很严重就更好。
: 在B组,他用了日据初期的600元,对比同时期大陆区域农业经济成长率,
: 去倒推不管套哪个数据,都会得到不合理的初期值,来否定这个成长率的可能性。
: (好像根本忘记台湾初期的拓荒/多重产业营生的性质。)
拓荒初期蹲的更低是可能的,但过了一段时间恢复到中国农业社会平均水平,要说成长也可
以,但就是零分变成六十分,不是他说的那种(我推测的意思)从温饱到小康的成长。
至于台湾社会各产业人口比例,我觉得的确是需要更多佐证的点。
: 在C组,他采用的结论反而是,基于传统农业,长期来看GDP基本不成长,
: (但忽略了人口跟农地成长不匹配的情况)
: 因此他干脆用日据之初的600,来假定清朝初期就600,
: 结论因此当然就是不成长。
: 。。。
: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 缺乏资料是很无奈的事,但这个粗糙的理解方式就颇无言。
: 我认为清朝GDP成长如果要讨论,
: 分别是要抓,
: 开垦拓荒形式下人口与产值的匹配,
: 因为一直有新的土地可以利用,而且既有的土地也会在建设与技术升级下提升产能,
: 何时人口追上产值,或反过来,会是一个很动态细腻的过程。
你说的这个叫做景气循环,跟经济成长不是一回事。人口追上产值,造成人均短期下跌,产
值超过人口则会短期上升(造成可承载人口变多,或人均产量提高)。看经济成长这种长期
现象,短期波动就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上升的趋势。
: 再来是台湾一直都不能算是很纯粹的农业经济,
: 不同时期副业的比例可能都占蛮高,这尤其对于早期移民来说更重要。
: 所以初期农田产值偏低,靠其他方式弥补,不会不合理。
: 清领后期台湾开始吸引大量贸易的时期,也需要特别篇幅讨论。
: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051
: 最后是清领后期的政策与对GDP影响,也会是个有趣争点,
: 结合上面的贸易红利,即使以国防为重,但相关的建设也是很能带动产业发展,
: 不管是有利或受挫的方面,都很难一句话说不是重点就跳过。
我也觉得这边带过不提有点太草率。
贸易因为要收税至少总量上有可能有个官府记录,
对比农业体量能有多少影响,应予以着墨。
至少讨论一下相关文献的存在性跟可信度。
: 而不是故意用错误假设试几下都不行,
: 最后变成一个说你是农业社会,你就是农业社会的结论。
: 算了,也或者他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学术上的意义,
最后那个推文说日本占领对600的影响,
若是总产值我想可能是下降
但这是人均,若抗日的平常就不怎么生产
说不定死一死还提高?
所以占领的耗损对人均有上也有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