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ltlake (SaltLake)
2022-06-01 22:34:20选士、察举和科举等制度,使得政府晋用人才越来越脱离
贵族世家等相当受到血统与家世影响的人才晋用制度。
甚至在科举制度被公认为最公正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后,
记得明朝甚至有几个首府为了自己不被士林批评有徇私之
嫌,还禁止自家嫡子于本人任内参加科举。
但是这种“避嫌”,是社会风俗的默契,还是说官府有
某些明确制度禁止? 而从科举制度往前看,在选士和察举
制度的时候,虽然也有伴随一些考试,主要是看推荐人的
“推荐信”。当时社会风俗与官府法制,有否如后世那种
避嫌的考量与规定?
作者:
A6 (çŸID真好)
2022-06-02 01:27:00防止拉帮节派阿 明朝后面不就造成了东林党争你去查查科举舞弊 就可以看到 有多少避嫌的制度了例如 阅卷前要重新抄写等方式
秦桧、张居正:避啥嫌?这个问题就是虽然有避免舞弊的手段在,但是有关系的人还是能绕过去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2-06-02 10:24:00汉代有回避本县 本郡的任用制度
作者:
A6 (çŸID真好)
2022-06-02 10:26:00个朝各代 都有一些新手法 所以我才说去查一下科举舞弊....两个就是矛与盾的关系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2-06-02 11:18:00汉顺帝时 "诏书所以禁侍中尚书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者,以其秉威权,容请托故也"(后汉书)弟子达数千人之大儒郑玄 "荐(孙)干于(青)州。干被(徐州牧刘备)辟命,玄所举也" 感觉技术上有困难 来认定是否为弟子?
作者:
A6 (çŸID真好)
2022-06-02 13:30:00汉代还有一个重要参考 月旦评阿曹操直接把编辑抓来帮自己写评语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2-06-02 14:26:00《周礼·地官》:"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甿",郑玄注:兴甿,举民贤者能者《秦律十八种》:非史(官吏名)子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或可视为世官制的延伸
作者:
gary76 (gary=yrag)
2022-06-03 18:27:00越是亲近的反而要撇清联系,避免被指控结党营私,这是非常难处理的政治指控至于汉代,弟子老师成为学术对手的例子屡见不鲜,有师徒关系也不代表什么,因为这个弟子可能跟两三个老师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