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利玛窦在中国札记批评中国音乐的部份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利玛窦充满偏见,有
人认为音乐无高下之分,持平而论利玛窦说的是对也不对;不对的地方在于音乐好听难听
其实是主观意见,而对的地方在利玛窦点出一个问题,为何民乐无法或难以交响化[注1]
?说的更明白一点,民乐为何难以管弦乐团的形式存在?
注1: 利玛窦属于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乐团的编制越来越大,交响乐的理论与编制
逐渐成型,开始出现在教堂或城堡内演奏的中型乐团,交响乐团的编制与理论到19世纪终
于完备,然后在大型的音乐厅里演奏。
传统民乐的编制也可以很大,但只能大家一起玩大合奏或某乐器合奏/独奏,无法多乐部
协奏,西乐中常有的和弦和声或对位法也无法出现,原因就是在于音调。
西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以12平均律为基础,发展出24个大小调(音调),所有乐器的音色
都调整在24个大小调的范围内,所以各乐器的音色容易融合,作曲家也容易做出协奏等表
现手法。虽然中国比西方更早出现12平均律,但如钢铁、枪砲、病菌里所说的,没有需求
的发明是无用的,只会被遗忘,民乐的乐器并没有用上12平均律,各乐器也没有依照12平
均律做出调整,民乐各种乐器的音调是不同的,民乐的音调比西乐的更多更杂,音色难以
统合,所以才有”各敲各的锣,各吹各的调”这样的说法;这也是为何利玛窦会说他听到
的都是刺耳音乐的原因, 因为各音色不够和协。
还有很多其它的问题,譬如音色品质不稳或声音太小等等,譬如笛子;传统的笛子是竹子
做的,同一种笛子因竹子的不同音色都有差异。譬如扬琴与二胡的共振太小,声音不够亮
不够大声,在组成多乐部的时候声音往往被其它乐器盖掉;传统铜管(ex: 唢呐)的声音太
独特,在某些戏曲很有特色,但在大合奏时无法融入其它乐器...etc
这些问题一直到现在仍困扰者现代民乐创作者;在交响化的过程中,难免某些传统中国乐
器的音色不够和协,有人就想要把那些乐器踢出乐团,或想办法加入某样西洋乐器弥补,
这常常都会引发现代v.s传统的论战,最保守的演奏家认为交响化本身就是一种离经叛道
,清末民初之丝竹乐形式才是真正的传统[注2]。有人认为在民乐团加入西洋乐器就是反
传统,是向洋文化投降;有人认为只要曲风有中国风味就是民乐,用啥乐器表现都不要紧
[注3];到今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虽然已经有好些交响化成功的乐曲(ex:黄河、文
革时的七出样板戏),但失败的更多,但民乐交响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注2:现在许多民乐团都不是传统的民乐团,它们仿造弦乐团的编制进行扩编或改组,乐团
有了指挥,并加上高胡、中胡等现代发明的民乐器来增润音色。
注3:梁祝本来就是写给小提琴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