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为什么和氏璧叫做和氏璧啊

楼主: awakim (阿瓦金)   2020-12-08 14:03:54
和氏璧的典故出于“韩非子.和氏篇”,原文其实是写“楚人和氏”,并非“楚人卞和”: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
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
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
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至于首先提到“卞和”的似乎是后汉书?不是很确定,请先进指教。
另外,成书在韩非子之后的“淮南子”的“和氏璧”,有二手资料指出其原文为“呙氏璧
”; 查询呙姓之姓氏缘由,有认为来自卞呙,亦即卞和实应为卞呙之讹写。
因此卞和(暂时如此称呼),可能的“氏”,即有卞、和、呙三者可能。因此真要讲的话
,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首先,卞和是于荆山发掘出和氏璧,此荆山大多被认为是湖北荆山;考量且和是楚厉王、
楚武王、楚文王时期之人,文王才将楚国首都从丹阳迁都于郢,古丹阳的位置现在公认
为河南省淅川县,郢则在湖北省江陵,皆与荆山接近。
其次,卞姓之姓氏缘由,或认为黄帝后代卞明封于卞,或认为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之子卞
叔田封于卞,而以此为氏、后转为姓;然而,以上两个卞都位于山东,卞姓亦多分布于
山东 、安徽,皆与楚国或荆山湖北距离遥远。
相对于此,和姓的来源非常多,很多外族以此为姓氏,因此无法从后世和姓之分布地域来
参考。但呙姓是一个罕见姓氏,后世呙姓多分布在湖南、湖北为多。
因此,以后世姓氏分布的地缘来看,呙氏比较可能,也与淮南子记载相符。
但是,和氏璧的故事,向来都讲主角叫做卞和,从呙氏到卞和,就算考量呙可能讹写为和
,这也差太远。欠缺依据。
所谓姓以别婚姻,氏以明显贵,从后世姓氏分布地来看,虽然呙氏的可能性较高,但“氏
”除了从封地、官职得氏之外,也有另外可能,例如指该人从何地而来。以商鞅为例,最
早称公孙鞅(国公子孙),后来去秦国,为了区别他是卫国来的鞅,又称卫鞅,嗣后赐封
商,而改称商鞅。
基于资料不多,很难确认究竟何者为是,但既然向来公认卞和应为卞氏,无其他资料,即
无推翻共识之可能与必要。窃以为仍应为卞氏。前述所谓可能为呙氏、或和氏的讨论,仅
聊备参考。
倘若卞和为卞氏,基于和氏璧的故事来看,应该非从官爵得氏(卞通弁,弁为官职),亦
有可能是指他来自卞,因此,在楚国即以卞为其氏称之。
重看一下才发现,结果没有写到为何和氏璧叫做和氏璧而非卞氏璧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春秋战国人的“氏”本来就是会改变的(再度请商鞅出来当例子),因此某
个人曾以和为氏,或曾以卞为氏,并不罕见,也不冲突。但此说问题在于,如果是“氏”
改变,不会把两种氏联立。因此此说应不成立。
另一种可能是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和氏”,氏为“卞”,这就皆大欢喜了。囧。
※ 引述《stantheman (甜心宝贝)》之铭言:
: 和氏璧相传是由楚人卞和所发现
: 经历生死难关后终于献给楚王
: 楚王感念他的忠心 毅力与慧眼
: 就将此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 但是卞和的姓氏是卞
: 那么为什么这块玉璧不叫卞氏璧而要叫和氏璧呢?
: 有八卦吗?
: 科科
:
作者: teachis (龙伯)   2020-12-08 14:46:00
认真解惑了,好文。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0-12-08 15:57:00
多部汉代的史料像《史记》《汉书》《论衡》《潜夫论》 都有提到卞和更有直接给出此人来自"荆"而非卞例如《新序》写"荆人卞和"看是否有此人来自"和" 这地方的记载?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酱,酱不汁冰,难吃!)   2020-12-08 16:42:00
和与呙音近或同音吧? 看看日本人发“和”,Wawawa的
作者: stantheman (甜心宝贝)   2020-12-08 18:48:00
果然好问就能引出优答!谢谢你!!
作者: RuleAllWorld (生命剩下365年)   2020-12-09 17:59:00
所以卞和是历史上最厉害的赌石专家?他应该要著作一本相石术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