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slaa (万变蛾)》之铭言:
: 还满有趣的,转载一下文字部分 (有删去个人觉得较没意思的段落),
: 原连结里面有附不少老照片,有兴趣的版友可以看看。
: 来源 微信上的中国
: https://chinaqna.com/a/115253
: 1928年,中国第一次“武林大会”
: 2020-08-28
: 召开武林大会、推选武林盟主,是武侠小说里一种常见的故事情节。1928年,以张之江、
: 李景林等为首的一批民国军界、武术界人士,试图将这种武侠故事搬入现实,他们成立了
: 民国武林的最高机构:“中央国术馆”。
: 为了将所有江湖门派纳入到该机构的管辖之中,他们参考江湖规矩,在馆内设立了“少林
: 门”与“武当门”。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被定性为“内家功夫”,划入武当门;其余
: 武术拳种,如查拳、谭腿等,皆被定性为“外家功夫”,划入少林门。
: 自清代武术界造出“内家”与“外家”的虚无概念、且编出种种“内家功夫大胜外家功夫
: ”的无厘头传奇,再被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加以渲染传播,当时的中国民间武术界,无论
: 是尊武当为祖者,还是自称源自少林者,几乎全都以“内家”自诩,绝不肯说自己是低层
: 次的“外家高手”。
: 张之江小说戏剧看多了,强行在中央国术馆内搞出“少林门”与“武当门”的分野,很自
: 然地就引起了馆内两派“高手”的不服与争执。然后,在该年(1928年)8月份,终于酿成
: 了“少林门大战武当门”的风波。
: 少林门(外家)出战的,是门长王子平,时年四十多岁。武当门(内家)的门长孙禄堂,时年
: 接近六十岁,虽然常拿“内功”说事,但却很知道“拳怕少壮”的道理,他召来自己的师
: 侄高振东与王子平对垒,高振东时年只有三十多岁。比拼的结果,少林门说王子平占了上
: 风,武当门说高振东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各自宣布胜利。
: 馆内不团结,自然谈不上全武林团结。于是,张之江等人一番商议后,忍痛取消了“少林
: 门”与“武当门”的建制,将这两座“武林的泰山北斗”从现实中剔除,还给了武侠小说
: 。
: 少林与武当可以没有,武林大会却是一定要开的。早在“少林武当大战”之前,中央国术
: 馆就已决定,要在1928年10月份,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为了将之办成一场真
: 正的全国范围的“武林大会”,把藏身草莽的“武林高手”全数吸纳进来... 参赛者往返
: 南京的费用,全部由地方政府提供。
: 此次武林大会分预赛和正赛两个阶段。预赛是单人套路表演,有拳脚、摔跤、器械三个项
: 目,裁判评分合格就可以参加正赛。正赛也分拳脚、摔跤、器械三项,采取抽签分组、对
: 战淘汰的方式。
: 正赛是此次武林大会中,最让观众失望的部分。许多参赛者,预赛时打得一手漂亮的好套
: 路;但到了对战之时,则几乎见不到漂亮套路的半点影子。反而在比赛的第三天,出现了
: 选手孟唐春“猛咬与赛者之面,鲜血淋漓”的名场面。搂抱滚地之类手段在此次武林大会
: 上的频繁使用,打破了许多观众对武术的浪漫化想象。
: 从1928年10月15日开幕,到10月21日闭幕,这场民国首次全国范围的武林大会,共计持续
: 了6天。对于前来参赛的武林高手们,当时的舆论已有许多质疑之声。最核心的质疑,是
: 他们的所谓功夫,究竟能不能用于实战?
: 有署名为“干”者,在《现代评论》上撰文,直接批评这些武林高手的功夫“缺乏科学的
: 研究”,是没有实际战斗力的。他说:“例如所有‘持械’,往往和技击的技术没有关系
: ,一味是一套玩枪刀的把戏,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跳舞。”这位“干”还非常直白地说,所
: 谓的“内功”根本不存在,“完全是玄之又玄,不堪究诘”。
: 五年后,1933年10月,中央国术馆再次举办全国武林大会,亦即“第二届国术国考”。虽
: 然比赛规则较之第一次有所改进(比如开始使用拳套),但武术高手们无法将漂亮的套路
: 与实战合为一体,仍再次引起了围观群众的强烈失望。一名叫做田镇峰的看客,在文章里
: 失望地写道:“我注意留心的看了几天,……在短兵决赛的时候,人人手里拿着一支哭丧
: 棒式的短棍,两人上了台,不是对着抡,便是互相戳。决赛应当精彩,然而精彩(不过)就
: 是这样!”
: 为什么进入了决赛的武林高手们,不施展他们漂亮的套路,只是一味地“不是对着抡,便
: 是互相戳”?当然是因为漂亮的套路,在实战中远不如对着抡、互相戳来得有效。
: 对这个问题,中国武术界其实一直是心知肚明的。
: 1934年,《国术统一月刊》的一篇文章就直言,中国拳师平日里专练“死套子”,所以临
: 战时常常手足无措;反观西洋拳,从初学开始,除了“击球、跳绳,以及专练发达肌肉”
: 之外,还要搞“实习”,要跟人实战练习,所以临场不怯。
: 上世纪80年代(1980s),体育学教授、自幼练习套路武术的康绍远,也提出了区分武术与
: 技击的观点。在康绍远看来,“武术就是套路”,而套路是没有攻击力的:“年轻时,我
: 也是坚信(套路)武术的技击性。后来接触了拳击、摔跤、击剑以后,从武术与这些项目
: 的比较中,我才发现,武术就是一个锻炼项目和锻炼身体的各种姿势。”
: 上世纪90年代(1990s),另一位传统武术界名家赵道新则在接受访谈时明言:“拆招,或
: 称拆手、散手等,只不过是套路家和幻想家的托词和借口,它在师徒说手、同门喂手、同
: 道听劲等友善的场合还能派上用场,可一旦遇到生死、荣辱攸关的角斗……”“在瞬间的
: 强力冲撞中,有谁能把套路中的招数串珠拆散,并挑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来呢?”
: 遗憾的是,这些实话并没有产生多少反响。
: 尽管早在1928年,孟唐春“猛咬与赛者之面,鲜血淋漓”,就已证明了套路不如咬脸管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