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隋唐帝国的问题是不是过度整合?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0-07-13 06:01:25
恕删部份,闲聊一下
※ 引述《ccyaztfe (best_troll_tw)》之铭言:
: 再断裂有比汉朝时期断裂吗?
: 汉朝连考试都没有,只能用举荐的方式当官
窃以为东汉初已有试图缩小士庶对立,章帝以"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来更加注重察举前的实绩,可视为重建社会结构的冲击下,士阶层的一小部份
将下移为庶民的概念
到了顺帝时的132年,察举后面开始出现覆试的门槛,《后汉书》: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牋奏,
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意思是诣公府课试者,以副本纳之于宫之正南门-端门,再由尚书审核
得到的评价为:"自左雄任事,限年试才...故雄在尚书,天下不敢妄选,
十余年闲,称为得人.."
: 士庶对立汉朝时期就存在了,而且更加严重
其实精确一点的讲法是,直到东汉才把这问题给明朗化,《汉书》叙述了西汉初
有一群庶民布衣出身的俊杰之士:
"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
焉能致此位乎?...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
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明已",此外还有朱买臣、主父偃等都是
《新唐书》也说明西汉初年"先王公卿之冑,才则用,不才弃之,不辨士与庶族
然则始尚官矣"
所以前面提过的东汉章帝,在76年的该诏里,怀旧了起来:"..今刺史、
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
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后汉书)
然而东汉初的努力,终究无法阻止家世门第的侵攻,在韦彪的"士宜以才行为先,
不可纯以阀阅"(后汉书),似已透露出门阀的端倪
直到东汉中后期的《潜夫论》,痛批当时有"口正心邪"的风气:"论古则知称夷、
齐、原、颜,言今则必官爵职位;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必阀阅为前"
又云"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
还有东汉末仲长统《昌言》:
"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
门阀制度已悄然成形,后虽有曹操试图打破,但曹丕时代又走起回头路
→ u10400068: 第一个论点是我没想清楚,但是第二个论点我是如此理解07/11 23:11
→ u10400068: 的,我之所以说汉代士庶之间隔阂没那么大,是因为查举07/11 23:11
→ u10400068: 制度是依靠“乡论”,乡论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汉代地方07/11 23:11
→ u10400068: 社会的士族和平民共生的形式。但是科举制度使这些不再 07/11 23:12
《抱朴子》:"灵献之世,阉官用事...“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免治生。”
盖疾之甚也"
当天灾人祸不断降临汉末之际,平民正为如何争一碗饭而苦恼
儒士却拚死拼活获取名声,就得以不必担心生计
两相对照,和平民共生的难度不小?
讲到名节就自然联想到曹魏初期的浮华风气,只不过理由换成无法真正施展才华抱负
从而对士宦产生的消极态度,其言行举止中,包含着自己的从政志望在里面
作者: u10400068 (J.P)   2019-07-11 23:11:00
第一个论点是我没想清楚,但是第二个论点我是如此理解的,我之所以说汉代士庶之间隔阂没那么大,是因为查举制度是依靠“乡论”,乡论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汉代地方社会的士族和平民共生的形式。但是科举制度使这些不再汉末那是非正常情况,但是战乱之时士族也起到庇护人民的作用,更甚者还带领人民一起迁徙,东州人就是显例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20-07-14 00:52:00
作者: u10400068 (J.P)   2020-07-14 01:48:00
不太可能,那些移民有些搞不好是部曲,蜀书当中有记载东州派出身的人物带着部曲与宗族一起进入董和率宗族西迁,之后刘备征他为中郎将,可否是其有军事力量的例证?抱歉,董和非东州人不过以上几人的出身没有表示出他们地位低下,李严在入蜀之前也有做官纪录,他们在刘璋、刘备父子帐下都有参与军事的纪录,由此可知他们是有军事能力,没有部曲何以培养?总不能凭空生出来吧就算有几人是以商议军事的身份而参与,也不能说他们就是读书而没统御能力,若是读兵书可成军事能力,那么蜀地应该偏地军事人才,因为蜀地大族文职化非常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