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铭言:
: : 古代没有飞机可以喷洒农药,那蝗灾是如何灭绝的??
: 东汉有段关于蝗害自然平息的轶事,《东观汉记》云马棱为广陵太守时,
: "郡界常有蝗虫伤谷",结果"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 网络上可找到一些古代专门用来防蝗的书,但似乎偏向明清时期的居多
: 在此提供更早先的记载,譬如先秦的《吕氏春秋》:
: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枲以均,后熟多荣,
: 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
: 其次是版友提到的人工方法,《汉书》:"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砀受钱"
: "夏,蝗从东方来,蜚蔽天,至长安,入未央宫,缘殿阁。(王)莽发吏民设购赏捕击"
: 《前汉纪》:"蝗虫蔽天。自东来至长安。入未央宫。发吏民。设购赏以捕之"
: 东汉《论衡》也提到简单的防范之道:
: "蝗虫时至,或飞或集,所集之地,谷草枯索。吏卒部民,堑道作埳,榜驱内于堑埳,
: 杷蝗积聚以千斛数"
: 北魏《齐民要术》引西汉主张"种伤湿郁热则生虫也"的《氾胜之书》:
: "又取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枚。三四日,
: 去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呼毛反,搅也。令洞洞如稠粥。先种二十日时,
: 以溲种如麦饭状。常天旱燥时溲之,立干;薄布数挠,令易干。明日复溲。
: 天阴雨则勿溲。六七溲而止。辄曝,谨藏,勿令复湿。至可种时,以余汁溲而种之,
: 则禾稼不蝗虫。无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谷之精也,使稼耐旱。
: 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于地中.."
: "骨汁、粪汁溲种:剉马骨、牛、羊、猪、麋、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
: 取汁以渍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渍之五日,去附子。擣麋、鹿、羊矢等分,
: 置汁中熟挠和之。候晏温,又溲曝,状如‘后稷法’,皆溲汁干乃止。若无骨,
: 煮缲蛹汁和溲。如此则以区种之,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
: 此言马、蚕,皆虫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虫,骨汁及缲蛹汁皆肥,使稼耐旱,
: 终岁不失于获"
: 又上面这2段再参考东汉杨厚对汉顺帝上言的"“今夏必盛寒,当有疾疫蝗虫之害”。
: 是岁,果六州大蝗,疫气流行"
: 以及马融说的"臣愚以为虽尚颇有蝗虫,今年五月以来,雨露时澍,祥应将至"(后汉书)
: 来推论发生于干旱后的蝗害,乃肇因于蝗虫本身喜欢干燥,更甚于喜欢温暖之故?
: 因此强化农作物种子的吸水能力并萌芽长大以后,小弟我猜蝗虫就没那么愿意吃它们
: 而转而寻求其他没经过这层处理的食物来源?
其实我觉得比较特别的是蝗虫这种生物
牠其实有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蚱蜢
就是那种小小只无害的昆虫
但是当环境不利于蚱蜢繁衍、或是某空间里蚱蜢太多的时候
蚱蜢会像绿巨人一样突变
就是第二阶段的蝗虫
变大只、变凶暴、变成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蝗灾的蝗虫就是蚱蜢原本生存受到压力进化而来
跟人因为饥饿、面临生死关头、贫穷时一样,会变成凶暴的灾民
我不是生物方面的专业
所以不知道有没有生物跟蝗虫也一样的?